甘清洪律师:罗永浩与贾国龙在流量经济时代背景下的预制与纠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3:10 1

摘要: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直言:“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条微博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一、事件回顾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直言:“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条微博如同一颗投入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9月11日,西贝方面迅速回应,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表示西贝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把它做成成品,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强调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当晚,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复盘了罗永浩来西贝吃饭时的菜品和接待服务,总结是做的饭中规中矩,罗永浩点的13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每一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同时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西贝门店允许消费者在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罗永浩菜单”也同步对外公开。

热闹之余,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可能回想起一个问题。罗永浩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复杂的社会履历让他成熟的像一只快要落地的红柿子,他不知道西贝的老板是贾国龙吗?忙着还债的他,没事干他得罪一个江湖大佬干什么呢?莫非他开始热心公益打假事业了吗?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一波流量可是大大的。

二、热点流量操控现象剖析

这两位都是江湖半个大佬,凑在一起应该算得上一个整的。当然是不屑于干些不好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点网络知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一下。上AI,豆包检索:什么是流量操控?

1.流量操控的常见手段:从内容造假到技术刷量

热点流量操控是指个人、机构通过人为制造、炒作或篡改热点话题,获取高额流量的行为。随着流量经济的发展,操控手段不断升级,已形成“内容造假-话题炒作-技术刷量”的完整产业链,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内容造假”,通过编造虚假事件、伪造身份信息吸引关注。常见形式包括“悲情营销”“身份造假”“虚假测评”等。例如,某网红为获取流量,伪造“癌症患者”身份,拍摄“抗癌日记”短视频,编造“为治病卖惨筹款”的故事,3个月内吸粉200万,通过直播打赏与商品带货获利超50万元;直至网友发现其“住院视频”背景实为某民宿,且多次在社交平台发布旅游照片,骗局才被揭穿。此外,“虚假测评”也是内容造假的重灾区——某美妆博主接受品牌方付费后,故意夸大产品效果,将“普通保湿面霜”宣传为“能淡化皱纹的抗衰神器”,导致数千名消费者受骗,而博主则通过广告分成获利10万元。

第二类是“话题炒作”,通过制造争议性事件、捆绑名人热点,引导舆论发酵。其核心逻辑是“无热点造热点,有热点蹭热点”。例如,在某明星离婚事件中,某营销号故意编造“明星出轨某网红”的虚假信息,搭配“聊天记录截图”(实为伪造),发布#某明星婚内出轨#话题,短时间内阅读量突破10亿,讨论量超500万。该营销号通过流量分成与广告投放,3天内获利20万元,而明星工作室虽发布辟谣声明,却仍造成明星形象受损。此外,“地域黑”“性别对立”等争议性话题也成为炒作工具——某博主通过发布“某地区人素质低下”的极端言论,引发地域间骂战,话题阅读量超5亿,博主趁机涨粉100万,随后通过“道歉视频”反转剧情,进一步收割流量。

第三类是“技术刷量”,通过软件、机器人账号等技术手段,伪造流量数据(如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营造“热门”假象。目前,刷量产业已形成标准化服务:在某电商平台上,“1000次短视频播放量”售价5元,“1万条评论”售价50元,“10万粉丝”售价300元,且支持“精准定位”(如指定年龄段、地域的用户)。部分商家为提升店铺排名,购买“刷单服务”——由机器人账号模拟“-下单-付款-好评”流程,单日刷单量超1000单,导致平台真实销量数据失真。更甚者,部分刷量团队通过“黑客技术”入侵平台服务器,篡改流量数据,某短视频平台曾查处一起刷量案件,涉案团队通过技术手段,为1000余个账号伪造超10亿次播放量,非法获利超1000万元。

2.案例分析:从“西安地铁拖拽事件”到“网红摆拍救人”

案例一:“西安地铁拖拽事件”的流量操控

2021年8月,“西安地铁一名女子因与他人争执被保安拖拽下车”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起初,视频仅记录了“保安拖拽女子”的片段,未呈现争执起因与女子过激行为(如辱骂、推搡保安)。部分营销号为获取流量,故意截取片段视频,配上“保安暴力执法”“女子权益受损”的标题,发布#西安地铁保安拖拽女子#话题,引发网友对保安与地铁公司的愤怒声讨,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20亿。

随后,更多现场视频曝光,显示女子曾多次辱骂保安、抢夺地铁车门,保安拖拽行为系“维护乘车秩序”,但此时舆论已形成“一边倒”的批评态势。部分营销号为延续流量热度,又编造“女子被拖拽后受伤住院”“地铁公司打压爆料人”等虚假信息,进一步煽动情绪。最终,虽官方发布调查通报,还原事件真相,但地铁公司形象已严重受损,涉事保安被停职,而操控舆论的营销号则通过流量分成获利超50万元。

案例二:“网红摆拍救人”事件

2023年5月,某网红在社交平台发布“路边救人”视频:视频中,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网红“恰好”路过,立即上前进行“心肺复苏”,并“成功救活老人”,视频配文“传递正能量,人人有责”。视频发布后,单日播放量超5000万,点赞量超100万,网红涨粉80万。

然而,网友发现疑点:视频中“老人”倒地姿势僵硬,网红“心肺复苏”动作不标准(未按压胸部中央),且现场无其他路人围观。随后,有知情者爆料,该视频系网红自导自演——“老人”为临时演员(日薪500元),倒地地点为网红租赁的空地,视频拍摄前已演练3次。事件曝光后,网红账号被平台封禁,但此前通过直播带货获利的100余万元已无法追回,部分网友因“被欺骗”而对“真实救人事件”产生怀疑,导致社会信任度受损。

这两个案例表明,热点流量操控已从“单纯吸引关注”升级为“干预舆论、误导认知”,其危害不仅限于“浪费用户时间”,更会破坏社会信任、引发群体对立,甚至影响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

三、流量操控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异同比较

1.行为目的的相似性

甘清洪律师提出来,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和网络行为失范在行为目的上具有相似性。操纵证券市场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人为手段影响证券价格或交易量,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在网络行为中,无论是平台流量单方控制,还是热点流量操控、流量算法引流的不正当运用,其目的往往也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

2.行为手段的差异

虽然行为目的相似,但两者的行为手段存在明显差异。操纵证券市场主要通过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虚假交易、对倒、洗售等手段来影响证券价格和交易量。而网络行为失范的手段则主要围绕网络平台和信息传播展开。例如,平台通过调整算法规则、设置不合理的流量分配机制来实现对流量的单方控制;热点流量操控则通过编造虚假故事、恶意炒作、利用社交媒体传播虚假信息等方式来吸引流量;流量算法引流的不当运用则表现为利用算法偏见、数据造假等手段来引导流量。

3.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差异

甘清洪律师表示,在法律规制方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已经有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规范。《证券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对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相比之下,网络行为规范化的法律规制还相对滞后。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但甘清洪律师认为,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行为失范的一些具体行为,如平台流量单方控制的合理性界定、热点流量操控的法律责任认定等,还存在不够明确和细化的地方。

四、国外网络流量规范化经验借鉴

1.美国的相关政策与监管措施

美国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领先国家,在网络流量规范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监管措施。甘清洪律师经查阅相关规定,认为在政策法规方面,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隐私和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例如,《加利福尼亚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赋予了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更多控制权,要求企业在收集、使用和共享消费者数据时更加透明。在监管方面,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负责对互联网企业的不公平或欺骗性行为进行监管。FTC会对平台的流量分配、广告投放等行为进行审查,一旦发现平台存在不公平竞争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将采取罚款、责令整改等措施。

2.欧盟的做法及启示

欧盟在网络流量规范化方面以严格的隐私保护和数据监管而闻名。《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是欧盟在数据保护领域的重要法规,它对数据主体的权利、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的义务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在网络流量相关的数据处理上,GDPR要求企业必须获得用户的明确同意才能收集和使用用户数据,并且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于违规企业,GDPR规定了高额的罚款,最高可达企业全球年营业额的4%。

五、罗永浩和贾国龙纠缠与预制,是在玩流量操控吗?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个普通的消费评价在短时间内成为全民热议话题,背后是否有流量操控的影子?在事件初期,罗永浩作为知名企业家、微博大V,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极高的网络影响力,他的发声天然具有话题性。但从话题冲上热搜的速度和热度持续的强度来看,不免让人怀疑是否有背后力量在推动。

面对这样复杂的问题,Deepseek表示不太清楚,甘清洪律师也表示不太清楚,各位网友清楚吗?

来源:艾玛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