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绪年间,豫西伏牛山下有个柳溪镇,镇东头的林老栓是出了名的木匠心,一手做家具的手艺能把寻常木料雕出花来。他家有两个儿子,老大林春生性子像后院的老槐树,憨厚得能接住瓢泼大雨,老二林秋宝却像檐角的风铃,风一吹就叮叮当当作响,满脑子都是投机取巧的心思。
光绪年间,豫西伏牛山下有个柳溪镇,镇东头的林老栓是出了名的木匠心,一手做家具的手艺能把寻常木料雕出花来。他家有两个儿子,老大林春生性子像后院的老槐树,憨厚得能接住瓢泼大雨,老二林秋宝却像檐角的风铃,风一吹就叮叮当当作响,满脑子都是投机取巧的心思。
林老栓五十岁那年得了场重病,躺在床上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分家产。里屋的八仙桌上摆着账本、地契和一匣子银元,都是林老栓一辈子刨木凿榫攒下的家底。秋宝眼瞅着那些亮晶晶的银元,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春生却只盯着父亲蜡黄的脸,眼圈红得像染了朱砂。
“秋宝,” 林老栓咳着喘着,指了指桌上的东西,“家里的五间瓦房、三亩水田,还有这匣子银元,都归你。” 秋宝当下就笑出了声,忙跪下来磕了三个响头,嘴里不停说着 “谢谢爹”。春生站在一旁,心里虽有些纳闷,却没说一句怨言 —— 在他眼里,父亲的身子骨比什么家产都金贵。
可接下来的话,让秋宝都愣住了。林老栓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摸出个布包,递给春生:“春生,爹没什么给你的,就这半袋青竹籽,你拿着吧。” 春生双手接过布包,指尖触到里面圆滚滚的籽实,只觉得沉甸甸的。他知道父亲向来做事有分寸,这竹籽定有不凡之处,便恭恭敬敬地收了起来。
没出半个月,林老栓就咽了气。秋宝刚办完丧事,就把春生两口子往外赶。“哥,爹都把家产给我了,你还住这儿算怎么回事?” 秋宝叉着腰,脸上满是不耐烦,“赶紧收拾东西走,往后这林家,跟你没关系了。” 春生的媳妇秀莲气得眼圈发红,春生却拉了拉她的袖子,低声说:“算了,爹刚走,别闹得难看。”
夫妻俩就这么背着个旧包袱,揣着那半袋竹籽,回了秀莲的娘家 —— 山坳里的李家村。村里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见春生两口子落了难,都主动帮衬。村东头的李大爷腾出了一间旧柴房,张婶子送来了一筐红薯,就连隔壁的小娃子,都捧着 handful 野枣跑过来,奶声奶气地说:“春生哥,吃枣。”
春生心里暖烘烘的,可夜里躺在床上,总忍不住琢磨父亲给的竹籽。他把布包打开,倒出几粒青竹籽在灯下看,籽实泛着淡淡的青晕,摸起来光滑得很。秀莲凑过来说:“要不咱把这竹籽种在屋后的坡地上?说不定真能长出竹子来。” 春生点了点头,第二天一早就扛着锄头,去坡上刨坑播种。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生每天都去坡上看竹苗。可半个月过去了,地里连个芽都没冒出来。秋宝听说春生在种竹籽,特地从柳溪镇跑来看笑话:“哥,你真是傻到家了,爹给你袋破籽,你还真当宝贝?我看你这辈子,也就只能刨土了。” 春生没跟他争辩,只是默默地把翻松的土又整平了些。
那天晚上,春生做了个梦。梦里他站在屋后的坡地上,忽然看见一只浑身雪白的兔子蹦了过来,兔子嘴里叼着一根青竹枝,走到他跟前就化作了一个穿青布衫的姑娘。姑娘笑着问他:“你不怪你爹把家产都给了你弟弟吗?” 春生摇了摇头:“爹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再说,我有手有脚,总能养活自己。”
姑娘听了,眼睛弯成了月牙:“果然跟你爹说的一样忠厚。你知道这竹籽是什么吗?这是‘千节竹’的种子,长出来的竹子不仅长得快,而且竹身坚韧,能做农具,能编竹筐,最要紧的是,这竹子的笋子一年四季都能出,味道还格外鲜甜。” 春生刚想追问,姑娘却化作一阵风,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一早,春生急忙跑到坡上,只见地里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嫩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露珠,看着就有生气。他赶紧喊来秀莲,两口子蹲在地里,笑得合不拢嘴。接下来的日子,竹苗长得飞快,不过一个月,就长到了一人多高,翠绿的竹身一节节往上拔,看着就让人欢喜。
等到竹笋冒头的时候,春生挖了一筐,煮了一锅竹笋汤。汤刚端上桌,香味就飘满了整个院子。邻居张婶子闻着味过来,尝了一口,连连称赞:“春生啊,你这笋子也太鲜了!比山里的野笋好吃多了。” 春生听了,心里有了个主意 —— 他把竹笋分给村里的人,还教大家编竹筐、做竹椅。
村里人种地辛苦,有了结实的竹筐,挑东西也省力多了;孩子们有了竹做的玩具,院子里天天都是欢声笑语。后来,镇上的货郎听说了李家村的竹子,特地跑来看,一看就喜欢上了,当场就跟春生定下了规矩,每个月都来收竹子和竹制品。
春生没忘了村里人的帮衬,他把赚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给村里修了条小路,还请了先生,教村里的娃子读书。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秋宝却渐渐败落了 —— 他拿着父亲留下的家产,天天吃喝玩乐,还染上了赌瘾,没几年就把瓦房和田地都输光了,最后只能靠乞讨过活。
有一天,秋宝乞讨到了李家村,看见村里的人穿着整齐,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春生正带着几个后生编竹筐,脸上满是笑容。他这才明白,父亲当初给春生的,不是半袋普通的竹籽,而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踏实和善良。他站在村口,望着那片郁郁葱葱的青竹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后来,秋宝也留在了李家村,跟着春生学种竹子、编竹筐。春生没嫌弃他,耐心地教他手艺,还跟他说:“兄弟,钱没了可以再赚,要是丢了踏实的心,就什么都没了。” 秋宝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那片青竹林一年年长大,李家村的日子也一年年兴旺。村里人都说,林老栓是个有远见的人,他留下的不只是半袋竹籽,更是做人的道理 —— 踏实做事,善良待人,日子总会越过越红火。而春生的故事,也像那青竹的影子,在伏牛山下一代代传了下来。
民间故事,纯属虚构,切勿迷信。
来源:多元文化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