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酱菜厂——腌渍出人间烟火味道,沉淀出浓浓乡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12:23 1

摘要:虎林县有记载最早的酱油厂,是日本人1937年在湖北村、清河镇(现太和)开办的酱油厂。这两个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规模较大,由日本人经营管理,产品为军需品,全部供应部队。1945年8月,日本败退时将两处酱油厂部分破坏。苏联红军进驻虎林后,将全部机器设备拆走。

酱园,对于当下的人们是比较陌生的,但在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初期,却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年代记忆里,弥久不散。

虎林县有记载最早的酱油厂,是日本人1937年在湖北村、清河镇(现太和)开办的酱油厂。这两个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规模较大,由日本人经营管理,产品为军需品,全部供应部队。1945年8月,日本败退时将两处酱油厂部分破坏。苏联红军进驻虎林后,将全部机器设备拆走。

清河村原日本酱油厂旧址

清河村原日本酱油厂旧址

虎林最早零售酱园商店记载,是伪康德2年(1935年),在虎林县城(今虎头镇)有酱园二家;四区(今虎林镇)有酱园二家;全县共有酱园商店四家。1945年“光复”后,虎林镇有二家酱园,一家是钟家臣的“永源盛”,经营酱菜、黄酒和榨油;另一家是代德春的“鸿源永”,经营酱菜、黄酒。

据虎林工业志记载,1952年虎林地区酱醋酿造,只剩下“兴源涌”酱园一家,资金100万元(流券),从业人员3人。但据仍健在的王焕武老人介绍,当时还有“永源盛”在经营。“永源盛”由钟家臣创办,但到五十年代不知是钟家臣转让了店铺,还是什么原因,老板变成了徐仁山。

徐仁山,山东掖县人,他经营时的“永源盛”酱园商店,位于原永和东百货商店西,该处解放后先后改为黑白洋铁社、五金社、土产商店、锅炉厂。酱园经营的品种不算繁多,有酱油、醋、酱菜、大酱(豆辨酱)、甜面酱、豆制品、腐乳、调味酱料等。除了北方米醋、酱油这些调料外,主要是用大缸做大酱、豆辨酱,还有腌制的干脆适中,甜咸相宜萝卜干、芥菜头、雪里红等各种咸菜。同时,酱园还经营海货、咸魚、小虾皮这些海产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餐桌上大菜不多,但多会有一碟大酱,酱萝卜等。特别是酱园用特制腌料腌制的酱菜,色泽鲜亮,味道醇厚,既有爽脆,又有酱香的馥郁,咸鲜适中,很受顾客欢迎。

四五十年代酱园生产大酱照片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徐仁山的”永源盛”酱园商店,和赵建成的“酱园子”、凌享久的“华盛泰”、林文田的“同盛泰”、国恩深的“同盛茂”等几家私营商店主,合并为股份制的虎林县第三副食品商店(后改富强商场)。徐仁山和赵建成的酱园,成为商店公私合营的酱菜生产组。车间在三食品后院,毗邻永和东百货商店。车间内做米醋、酱油,室外有好几十囗大缸做大酱、豆辨酱、各种咸菜。

1958年3月,县政府投资1.2万元,在原万向节厂东院新建虎林酱菜厂。刘风忠任厂长兼党支书,共有5名职工。5月1日,县商业局将三食品内公私合营的酱菜生产组13名人员,并入新成立的虎林酱菜厂,生产设备也转交给县新建立的酱菜厂。新成立的企业,当年生产酱油103吨,实现产值7.6万元。

1959年3月,县供销社面碱厂并入酱菜厂,企业人员增加到48人。同年11月,县政府投资5.8万元,在虎林火车站东南100米处(现厂址)新建厂房1052平方米,工厂由原址迁入新厂生产,厂长刘风忠。至此,虎林的调味品加工业就归县酱菜厂独家经营。酱菜厂成立当年,生产酱油103吨,大酱69吨。

1960年5月,县政府再次投资7.1万元,新建厂房1000平方米,并购置大缸、变压器,石磨等设备。企业有酱油、醋、咸菜、面碱、大酱、豆制品六个品种,酱油年生产能力经技术提升,达到年产500吨。

从1958年建厂至1962年,企业实现产值146.4万元;酱油产量947吨;利润总额1.2万元,税金总额1.9万元。可以说,此时的酱菜厂还是一个微利小企业。

酱菜厂车间和院子里,长年排放着一溜溜半人多高、直径有一米多的大酱缸,缸内是泡酱菜的盐水,缸上面扣着竹编或草编的像草帽的大盖子。春天之后,每隔几日,工人们就会一个个掀起酱缸的竹帽子,用长棍子搅动腌制的黄酱,或者晾晒、翻动腌制的萝卜、芥菜头、雪里红、白菜、黄瓜和大蒜头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将不同酱中的糖分、氨基酸、芳香气等渗入其中,使酱菜脆甜好吃、味道鲜美。当时酱菜厂的产品,深受人们的欢迎,产品除了本地自销外,还有部分则是销往外地。

虎林酱菜厂生产车间

秋后是酱菜厂收购加工的繁忙季节,大量的蔬菜进厂,清洗、晾晒、加工等就要请一些临时工帮忙。企业家属或附近的人,就会到酱菜厂做临时工。洗菜技术含量不高,但加工间切萝卜或切芥菜条、雪里红条,是需要相当的技术的。切萝卜等是有讲究的,正反两面斜切,不能切断,切好后一抖萝卜变长丝相连不断,还是一个整萝卜。

酱菜厂隶属关系最初归手工业联社管理,不久县工业科与手工业联社合并为工业局,副局长为毕路遵、孙兴隆,酱菜厂又划归工业局管理。1958年11月26日,铁道兵农垦局由密山迁到虎林,酱菜厂又划归农垦局工业处管理。1962年2月28日,牡丹江农垦局与虎饶县分开。虎林农场工业科管理的制酒厂、酱菜厂移交给县工交局。虎林农场工业科所属的五金厂、自行车修理厂、钟表刻字社、木器厂等亦划归县手工业管理局领导。

1970年3 月,为贯彻省革委建立吃、穿、用、打“小而全”兴建“百厂县”的指示精神,县革委成立了工业会战办公室,采取“母鸡下蛋”的方式,不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不对本县工业基础情况进行认真分析,采取以厂建厂的方式,一轰而起,又一次开启了大跃进式的兴办企业热潮。当年,酱菜厂兴建了玻璃厂;自来水兴建了烧碱厂;制酒厂兴建了磷肥厂;陶瓷社兴建了耐火材料厂;新建了蛇纹石矿;晶体管厂、工具厂,再次恢复了钢铁厂等。到1971年 企业达到46个,职工达2393人,比1969年增加了22个企业,843人。

大跃进式新建扩建企业,由于无生产原料及市场等因素影响,1972年耐火原料厂、烧碱厂、磷肥厂、玻璃厂、钢铁厂等企业先后关闭下马。当年亏损达40余万元。钢铁厂是亏损大户,因生产所需矿石全部由外地火车运输,企业亏损13万元,占全县新上马工业企业亏损的32.5%。酱菜厂因新建玻璃厂,也受到较大的亏损影响。但好在建玻璃厂投资有限,经营时间不长,企业及时止损。

为了适应市场,保持产品的市场活力。酱菜厂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组合,在新产品开发中注重技术创新与差异化竞争。1963年5月,虎林县工业交通局生产股林鸿昌,深入工厂协助厂革新小组,经过半年努力,试制了豆腐乳和固体无盐发酵酱油,使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

在新产品开发的同时,企业加大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革新的步伐。1968年,企业改用蒸汽管点浆,自制豆浆输送器一个,减轻了工人体力劳动,提高了豆制品的质量。1970年,投资1.2万元新建200平方米的固体酱油车间。1971年1月,工厂培殖白毛菌成功,提高了腐乳和臭豆腐的产品质量。1972年5月,投资4万元新建固体无盐发酵酱油车间,同时改革生产工艺,生产酿造酱油逐步淘汰化学酱油。新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迅速占领虎林、密山、饶河三县的销售市场。1976年10月,液体糖化酷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当年生产酿造酱油775吨,实现产值46.4万元,利税8.7万元。1979年,试产固体低盐发酵酱油成功,原料出油由原来每0.5公斤出油1.25公斤,提高到1.75公斤,出油率提高40%。

自1963年至1980年,企业实现产值3942.8万元,生产酱油9484吨,利润总额48.2万元,三年税金总额17.3万元。

八十年代,虎林酱菜厂车间工人生产豆腐乳和臭豆腐

进入八十年代,酱菜厂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生产规模和固定资产投入,都在不断增长。1982年5月,为实现酿造酱油生产机械化,投资28.4万元新建1082平方米二层楼酱油车间。1985年7月,再次投资2.5万元对新酱油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酱油生产机械化预期目标。新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000吨。

至1985年底,工厂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491万元,企业内设有酱油、醋、豆制品、固体酱油四个车间和供销、财务、技术三个业务组,全厂有职工100人。当年生产酱油610吨,腐乳、五香豆腐、臭豆腐等豆制品110吨,大酱40吨。中间,企业还生产过水果缸头等产品。1985年企业实现产值420万元,利税35万元,创历史新高。

虎林酱菜厂闲置厂房

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酱菜厂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重组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独属于90年代历史隐痛的下岗潮。这场持续数年的经济转型,让酱菜厂这个老厂,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市场博弈后,不得不在2001年5月,和虎林市造纸厂、冰山冷饮厂、鞋帽厂、丝织厂、万向节厂、制瓦厂、春华针织厂、工业供销处、汽车配件厂十一户企业一起,走向了它的人生终点。

破产后的酱菜厂全景

破产后的酱菜厂,短暂有过养殖场在此经营,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空闲着。废弃的厂房墙壁已经破败不堪,随处可见的裂缝和断壁残垣,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车间墙上方小小的窗户,裂变的木制窗框和脱落的油漆,让人不禁感叹时间的无情。锈迹斑斑的机器和满地的废弃物,让整个破败的厂区一片荒芜的景象。矗立着的大烟囱,显得如此突兀,它那斑驳的墙面和瘦削的身驱,满载着旧日回忆和难言的悲怆。曾经车水马龙的大门前,现在已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至了。除了在企业周边闲置地区自留地干活的人,这里很少能看到人烟。那个曾经辉煌的企业,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给后人的则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喟然叹息!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