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几个,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花大价钱办了张健身卡,结果一年就去游了个泳,还TM是去洗澡的。
哥几个,有没有过这种感觉:花大价钱办了张健身卡,结果一年就去游了个泳,还TM是去洗澡的。
那钱花得,心里堵得慌。
福建男篮管理层现在估计就是这心情,甚至比这还憋屈。
他们花600万顶薪请的爷,上赛季场均给球队“贡献”2.1分,投篮命中率28.2%。
离谱。
这数字啥概念?
就是你在场上,基本可以忽略这个人。
我甚至怀疑,福建队是不是搞错了合同,把一份养老保险错发成了D类顶薪。
这事儿魔幻就魔幻在,同一时间,他们把队里真正的劳模,打了十多年兢兢业业的本土核心陈林坚给放走了。
那边陈林坚收拾好行李开开心心去了山东,这边福建队抱着黄毅超这份“传家宝”合同,我估摸着他们自己都想不明白,这账是怎么算的。
咱把时间往回倒倒。
就两年前,21-22赛季,黄毅超这哥们儿,那叫一个横。
30岁的老将,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场均12.3分,三分线外跟装了瞄准镜似的,命中率高达40%。
那时候看他打球,一个字,稳。
不占球权,接到球就扔,还能进。
这种完美的冠军拼图型3D,谁不爱?
福建队管理层当时估计也是两眼放光,心想可算捡到宝了,大笔一挥,四年顶薪奉上。
当时看,这操作没毛病,甚至还挺有人情味,奖励功臣嘛。
可谁能想到,这就是巅峰了,甚至是“骗局”的开始。
那份合同签完,神奇的事儿发生了。
大哥的状态直接来了个自由落体,而且是脸着地的那种。
从场均12分到场均2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是伤病?
是心态?
还是……那份合同太沉,把他给压垮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大洋彼岸NBA那位著名的“钱帅”——钱德勒·帕森斯。
当年也是打出名堂后拿了天价合同,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伤病史,成了球迷口中的千古奇“冤”。
球员拿了大合同就歇菜,这好像成了体育圈一个撕不掉的标签。
说白了,人性就那样,没了后顾之忧,那股子拼劲儿自然就懈了。
但黄毅超这情况,已经不只是懈了,他这是直接把技能包给删了啊。
你说福建队的操作,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他们但凡把给黄毅超合同的这股爽快劲儿,分一点给陈林坚,至于让自家养了这么多年的头牌远走他乡吗?
这波操作,属于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西瓜”,而且捡回来的这颗芝麻,好像还有点发霉。
CBA的球队经理们,真该把福建队这个案例裱起来,挂在办公室里,每日三省吾身:我今天做傻事了吗?
咱们也别光把锅甩给黄毅超。
他一个33岁的老将,状态下滑是自然规律。
真正的问题在于,福建队为什么会给他一份长达四年的顶薪?
他们到底在赌什么?
赌他能返老还童,再打一个巅峰赛季?
职业体育,最忌讳的就是用“情怀”和“侥幸”去做决策。
你赌输的,不仅仅是几百万的薪水,更是球队未来几年的操作空间和年轻球员的成长机会。
新赛季主教练还是凯撒,那老头儿可不惯着人。
他战术板上需要的是能跑能防,坚决执行命令的棋子。
眼下福建队一堆嗷嗷待哺的年轻人,邹阳、黎伊扬,哪个不比黄超逸有活力?
他们犯错,那叫交学费;黄毅超在场上“逛街”,那叫什么?
那叫浪费球队生命。
所以啊,这份顶薪合同,现在对黄毅超来说,恐怕不是荣耀,而是枷锁。
每当他出手一次,打铁了,全场球迷心里默念的可能都是那个数字:600万。
这种压力,神仙也顶不住。
说到底,黄毅超成了CBA“高薪低能”的一个新代名词,但这背后,是一个球队管理层业余操作的悲剧。
这顶薪合同,到底是给球员的奖状,还是某些时候,成了球队签给自己的“卖身契”?
哥几个,你们怎么看这事儿?
评论区唠唠。
来源:苍苍球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