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初,青白江区弥牟镇狮子村的麦田里,春风裹挟着阵阵麦苗的清香。在智慧农业管理中心旁,农艺师蒲理蓝正弯腰调试传感器。这位曾经的IT工程师,如今用数据帮农户将水稻亩产值提升至4800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算法。”他笑着说。
4月初,青白江区弥牟镇狮子村的麦田里,春风裹挟着阵阵麦苗的清香。在智慧农业管理中心旁,农艺师蒲理蓝正弯腰调试传感器。这位曾经的IT工程师,如今用数据帮农户将水稻亩产值提升至4800元——是传统种植的3倍。“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算法。”他笑着说。
蒲理蓝在稻田里设置生态除虫设施
跨界转型:从键盘到锄头的“破圈”之路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蒲理蓝,曾在IT行业深耕多年。一次下乡考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看到老乡们遇到病虫害只能凭经验打药,既浪费钱又影响收成,我就想能不能用技术帮忙。”2019年夏天,他毅然辞职,开启了“数据农人”的生涯。
蒲理蓝陪同专家在田间考察
转型并不容易。为了弥补农业知识的不足,他白天跟着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专家马均教授下田实践,晚上自学考取农艺师资格证。
蒲理蓝的证书
“那段时间,我电脑里除了代码,全是作物栽培的论文。”蒲理蓝回忆道。
数据赋能:让农田开口“说话”
在弥牟镇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气象趋势等数据。这套由蒲理蓝团队搭建的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
查看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统
“我们在田里布设了专门的传感器,数据每15分钟上传一次。”蒲理蓝介绍,系统能精准预测病虫害爆发时间,让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从播种到收割,蒲理蓝每周还会巡田采集数据,结合气象、土壤、病虫害数据库生成诊断报告,2小时内将个性化种植建议推送到农户手机。
田间数据显示土壤肥力等级为“肥沃”
“以前种地像‘开盲盒’,现在有了数据指导,亩产值明显增加了。”智农合作社的杨小兵笑道。
目前,除管理中心旁的观测站外,两公里外的田埂上又增设了第二处监测点。蒲理蓝透露,今年计划再建第三处观测站,构建三维数据采集网络,为每块农田都建立专属“数字档案”。
创新破局:小地块种出“黄金稻”
事实上,蒲理蓝来弥牟镇不久,就发现这里的“特殊情况”:相较于动辄万余亩的粮食主产区,这里耕地面积偏小,且地块分散,难以依靠传统种植模式增收。
“既然‘摊大饼’行不通,我们就必须提高亩产价值。”蒲理蓝说。2024年,他结合土壤检测报告和市场需求分析,提出开发“弥牟香”富硒有机大米的计划。
商讨“弥牟香”设计方案
然而,从选种到种植再到市场推广,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当时不少人心存疑虑——富硒种植技术门槛高,本地又缺乏经验,万一失败怎么办?蒲理蓝却坚持认为,数字化技术能精准控制风险。
“弥牟香”和系列检验检测报告
他带着团队在狮子村扎下根,划出100多亩试验田,白天调试传感器监测土壤各项数据,晚上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攻克土壤改良难题,他多次向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专家请教,钻研出一套土壤降镉富硒调控集成技术,并全程采用数字化管理,精准匹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方案,确保大米硒含量稳定控制在0.04-0.3毫克的黄金区间。
最终,“弥牟香”不仅成功通过有机转换认证,更以12元/斤的高价迅速售罄,亩产值达4800元,是普通水稻的3倍,带动200余户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我们赌对了!”杨小兵感慨,“小地块也能种出‘黄金稻’。”
科技再升级:从无人机到“绿色防控”
新一轮育秧期即将来临,为了让“弥牟香”再上一层楼,在弥牟镇和合作社的支持下,蒲理蓝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并引入更多科技装备。
无人机施肥
合作社仓库内,两台崭新的农用无人机和数十盏太阳能驱虫灯已准备就绪。“无人机能精准施肥,效率是人工的10倍;太阳能驱虫灯用物理方式灭虫,农药用量还能再降三成。”蒲理蓝介绍。
新购置的无人机设备
与此同时,团队计划对种植全流程进行新媒体记录。从插秧到收割,每个环节都将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呈现,消费者可直观看到稻米的生长环境。
“我们想用透明化生产增强信任感,也为后续电商销售积累素材。”蒲理蓝说。在他的倡导下,合作社二楼计划装修成电商直播间,等待秋季“弥牟香”成熟时,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向全国消费者。
蒲理蓝团队正与相关企业合作,设计定制化包装和运输方案。“每袋'弥牟香'都会植入NFC芯片,手机碰触就能观看水稻的‘成长日记’。”他说。
“未来,农民的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就是新肥料。”望着绿油油的麦田,蒲理蓝相信科技会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也会有更多的“科技农夫”将在这片田野上成长。
记者:王斌斌
文编:曾好
美编:曹玉
编委:赵望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主办:青白江区委网信办、青白江区委外宣办、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
点留言
来源:成都青白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