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阴虱,这个听起来有些“羞耻”的词,正在悄悄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
有些人发现自己私密部位瘙痒难忍,挠破皮都止不住,以为是湿疹、过敏,结果检查发现竟然是阴虱感染。更让人震惊的是,感染源并不总是“不洁性行为”,而是一些我们以为“没事儿”的日常行为。
那么,阴虱到底是什么?谁最容易中招?感染阴虱是不是就是“私生活混乱”?今天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阴虱(学名:Pthirus pubis)是一种寄生在人体阴毛、腋毛甚至睫毛上的小型寄生虫,属于虱子的一种。
它体型很小,只有1~2毫米,呈灰白色或黄褐色,身体扁平,看起来像个小蟹子。别看它个头小,吸起血来毫不手软,一旦叮咬皮肤就会引起剧烈瘙痒、红斑、皮疹,严重时甚至会合并毛囊炎或湿疹。
和头虱、体虱不同,阴虱几乎不离开人体毛发区域,尤其偏爱阴部的温暖潮湿环境。它们靠吸人血为生,产卵于毛发根部,用一种像“胶水”一样的分泌物把卵牢牢粘住,一旦繁殖开来,数量可能成百上千。
很多人一听“阴虱”,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性生活不检点”。但事实是,性接触只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并不是唯一。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科普信息明确指出:阴虱可以通过密切肌肤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共用毛巾、内裤、床单、马桶垫等间接方式传播。
尤其在夏天,很多人喜欢去汗蒸房、泳池、健身房,穿公共拖鞋、坐公用马桶、共用毛巾——这些都是阴虱传播的“高危场景”。
更令人意外的是,情侣之间共用浴巾、睡衣也可能传染,即使没有性行为。所以,感染阴虱并不等于私生活混乱,很多人只是因为一时疏忽了个人卫生,就成了“受害者”。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老掉牙”的病了吗?怎么现在又多起来了?
其实,阴虱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因为以下几点原因,在某些人群中越来越常见:
1.过度依赖公共设施,卫生意识不足
如今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频繁出入健身房、宾馆、浴室,但对公共用品的清洁情况却不太在意。共用毛巾、床品消毒不彻底,就容易成为阴虱的温床。
尤其是一些快捷酒店、低价民宿,床单换洗标准不统一,极易成为阴虱“跳转”的跳板。
2.身体毛发修剪不当,反而适合阴虱生存
有些人为了美观或“清爽”,会选择部分区域留毛、部分刮除。但研究显示,不彻底的毛发修剪反而让阴虱更容易藏身,不易被发现和清除。
而阴虱对毛发有依赖,尤其喜欢粗硬毛发,一旦附着,就几乎不离开。
3.忽视初期症状,导致交叉感染
阴虱叮咬后并不会立刻引发强烈反应,很多人只是觉得“有点痒”,以为是天气热或穿得太紧,延误治疗时间,结果在这段时间内与伴侣接触,或者共用寝具,导致交叉感染。
阴虱不是绝症,也不难治,关键是及时发现、彻底清除。
目前,三甲医院通常采用局部杀虫药膏或洗剂进行治疗,比如苯醚甲环唑洗剂、1%灭虫灵乳膏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所有毛发区域都要处理,不仅仅是阴部,腋毛、腿毛、甚至睫毛都应检查。
衣物、床单、毛巾、内裤等贴身用品,必须高温水煮或暴晒消毒。
伴侣也要同时治疗,即使对方没有症状,也可能是潜在感染源。
治疗期间应避免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防止反复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阴虱卵对药物抵抗力强,治疗后最好再次复查,确保没有遗漏。
阴虱虽小,但预防起来并不难。关键是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勤清洁、别大意:
不共用贴身物品,尤其是毛巾、内裤、浴巾。
外出住宿时,尽量自带床单或睡袋,不确定是否消毒的毛巾、浴袍别用。
使用公共马桶时,垫一层纸巾或使用一次性马桶垫。
保持私处干爽清洁,勤洗、勤换内裤,避免潮湿环境。
一旦发现有异常瘙痒、红点、黑色小虫,立刻就医检查,不要拖延。
很多人感染阴虱后羞于启齿,导致拖延治疗。其实,阴虱的出现和道德无关、和洁身自好无关,它只是一个被忽视的“生活漏洞”。
面对它,最重要的是科学认知、及时处理、全面清洁。真正的健康不是“怕被别人误会”,而是自己对身体负责。
参考资料:
[1] 《阴虱病防治知识问答》. 中华预防医学会. 2024年8月
[2] 《阴虱病诊疗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修订版
[3] 《性传播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2022年版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