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全球定位,GPS确实是老大哥。从上世纪70年代美军开始搞这套系统,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全球定位系统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090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冲到1270亿美元。最关键的是,GPS凭借先发优势,几乎渗透到了地球上每个角落。
全世界用GPS的人已经超过60亿,而中国的北斗也不容小觑,用户数达到15亿。
虽然看起来差距还挺大,但北斗的表现一点不弱,去年产业规模突破了5700亿元,还走进了137个国家,在部分技术指标上甚至比GPS更先进。
那么,这场导航系统的较量到底谁更胜一筹?
说起全球定位,GPS确实是老大哥。从上世纪70年代美军开始搞这套系统,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全球定位系统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090亿美元,预计2025年能冲到1270亿美元。最关键的是,GPS凭借先发优势,几乎渗透到了地球上每个角落。
光美国本土就有1.7亿人拥有GPS设备,占总人口一半多。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用户几乎人人都在用GPS,这个用户基数确实吓人。手机地图、车载导航、物流追踪、无人机送货,你能想到的定位服务,GPS都插了一脚。
北斗这边情况就复杂一些。虽然全球用户数达到15亿,但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数据显示,国内2.88亿部手机支持北斗定位功能,占比达到98%。每天调用次数超过1万亿次。
不过北斗的海外拓展也不是吃素的。目前已经覆盖137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受欢迎。比如巴基斯坦早就把北斗用到军事领域,突尼斯用北斗搞无人驾驶,北非中东超过30个国家都在用北斗系统。
从增长速度看,北斗确实追得挺猛。几年前用户还是几亿规模,现在就冲到15亿了。虽然跟GPS的60多亿用户比还有不小差距,但这个追赶速度已经够惊人了。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这些新兴市场,北斗的增长势头相当强劲。
技术层面,北斗和GPS其实各有优势。GPS靠31颗卫星组成星座,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上,确保地球任何点都有至少四颗卫星可见。定位精度能到0.1米级别,在开阔地带信号稳得像钉子。
北斗现在有46颗卫星在轨,数量上已经超过GPS。更关键的是,北斗在一些技术指标上确实领先。比如空间信号精度,北斗三号是0.41米,GPS是0.5米。
并且,北斗还有GPS没有的短报文功能。简单说就是卫星不光能定位,还能收发信息。这在海上通信、偏远地区应急救援方面特别有用。渔民出海遇到危险,通过北斗终端就能发求救信息,这是GPS做不到的。
但GPS现在正在升级换代。GPS III卫星信号功率翻了三倍,室内定位结合WiFi和蓝牙技术,精度从分米级提升到厘米级。而且GPS的兼容性确实厉害,全球90%以上的设备都能无缝接入。
从组网速度看,北斗确实更猛一些。美国GPS此前最快纪录是一年部署6颗卫星,北斗2018年一年就发射了18颗,效率提升了整整一倍多。这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现在北斗卫星从设计到发射,周期缩短了四分之一。
北斗卫星的技术创新也值得一提。最小的卫星重量只有847.6公斤,比一辆小轿车还轻,但性能却没有打折扣。主体舱只有1米长、1米宽、2.5米高,体积大幅缩小的同时,搭载的设备却更加先进。
北斗系统2023年产业产值达到5758亿元,核心产值1699亿元。这个数字背后,其实是整个产业生态的较量。
专利申请方面,北斗确实下了血本。截至去年底,我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这些专利不光是数量多,质量也在提升,涉及芯片、算法、软件、终端设备等各个环节。
更重要的是,北斗正在改变游戏规则。过去GPS制定标准,大家跟着走。现在北斗用户规模上来了,覆盖国家多了,自然就有了话语权。
截至去年底,国内北斗兼容性芯片和模块累计出货接近23亿片,具备北斗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保有量超过20亿台套。这些数字表明,北斗已经深度融入了国内的数字生活。
从产业链完整性看,北斗已经实现了核心器件100%国产化。从芯片到终端,从软件到服务,整条产业链都能自主掌控。这种完整的产业生态是GPS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北斗能够快速迭代升级的基础。
北斗的产业化还体现在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上。除了传统的导航定位,北斗还在智慧农业、精准渔业、物流运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在农业领域,基于北斗的精准播种系统能让播种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场北斗与GPS的较量,本质上反映的是全球导航系统从美国一家独大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虽然GPS在用户规模上仍有巨大优势,但北斗的快速崛起已经打破了垄断格局。
从技术角度看,两个系统各有特色,互有优劣。GPS胜在先发优势和全球兼容性,北斗强在后发优势和技术创新。未来很可能是多系统并存、互相兼容的局面。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种竞争其实是好事。手机厂商现在基本都支持多系统定位,北斗、GPS、伽利略、格洛纳斯一起用,定位更准确,信号更稳定。
从产业发展看,北斗的崛起为全球导航产业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北斗提供了GPS之外的选择,推动了技术普及和成本下降。
北斗下一代系统计划2035年前建成,到时候精度会提升到厘米级,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GPS也在搞现代化升级,双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当然,用户数量的差距短期内还很难追平。GPS经过几十年积累,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根基深厚。北斗想要实现全面超越,还需要在海外市场继续发力,特别是要在高端应用领域证明自己的实力。
不过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北斗在某些细分领域和特定区域已经开始领先。随着下一代系统的建设完成,这种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GPS的垄断时代确实一去不复返了,全球导航系统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
从长远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对全球用户都是有利的。技术创新会更快,服务质量会更好,使用成本也会更低。北斗与GPS的较量,最终受益的是全世界的普通用户。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