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期去踏青,小芸说起她闺女,一脸的失落,“昨天接阿雯放学,她居然说假期最想和外婆过,只因我妈从不凶她……”
假期去踏青,小芸说起她闺女,一脸的失落,“昨天接阿雯放学,她居然说假期最想和外婆过,只因我妈从不凶她……”
我听着她说着女儿的变化,忽然想起4年前送娃上幼儿园时,娃抱着我的大腿哭喊“妈妈不要走”的场景。原来在孩子心里的亲人排序,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那些你以为理所当然的“第一位”,可能早已在成长中悄然移位。
0-6岁黏人期:照顾者,便是全世界
记得儿子两三岁时,我上个厕所,他也要搬着小板凳在门口守着。此时的娃儿“有奶便是娘”,谁给换尿布、哄睡觉、擦眼泪,尤其是夜间陪睡,谁就是宇宙中心。
幼儿大脑的前额叶还没长好,遇到陌生环境时,会像考拉抱树一样,死死黏住主要照料者。楼上李姐就是一个典型,她的小女儿,从小由保姆带大,3岁前见到亲妈反而会躲。
说到底,这个阶段完全遵循“谁带得多谁赢”的生存法则,那些总抱怨孩子不亲的老人带娃家庭,这时候往往占据绝对优势。
举个例子。
孩子出生后,若生活起居都由妈妈来照料,爷爷奶奶偶尔搭把手或陪玩,而爸爸像个旅居者一样偶尔回来抱一下,那么在孩子的心目中,亲人是这样排名的:
母亲>祖父母>父亲>宠物/毛绒玩具(拟人化投射)
幼童是把父母的情绪反应,来认知世界的。恰到好处的回应,以及高质量的陪伴,才能拉近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不要被“高质量陪伴”这个词吓到,其实每天3次,每次专心陪玩十分钟以上,就能建立安全型依恋。其实只要把手机扔远一点,和他玩枕头大战、过家家、躲猫猫这些游戏,都能办到。
记住,你给孩子多少安全感,直接决定他未来敢不敢向外探索。
7-12岁慕强期:能给他长脸,就排首位
上小学后,我家小子开始有了小秘密,还总把“老师说”挂在嘴边,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说,“妈妈,我们班主任比你厉害多了!”
fMRI研究发现,10岁左右儿童的社会脑网络(如颞顶联合区)进入快速发展期,他们开始用社会规范评判父母的行为:会比较谁的妈妈会做手工,谁的爸爸能辅导奥数。
小芸大宝甚至给全家人打分:老妈做饭80分,讲题不及格;老爸讲题90分,但总忘记接她放学。
总之,小皮猴们特别现实,谁能帮他搞定作业,谁能在家长会挣足面子,谁就往前排。有次儿子数学考砸了,平时总嫌弃的爷爷因为会教珠心算,瞬间地位飙升。
宝贝们开始明白:爱不仅是亲亲抱抱,而是实打实的“有用”:
学业辅导者>生活照料者>玩伴乐陪伴者
别急着吃老师的醋。准备个“家庭锦囊”,当爹的负责运动游戏,当妈的管情绪安抚,老人则传授生活智慧。当娃说“你什么都不懂”时,别硬杠,回他句,“要不咱们查查资料?”小主们需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被尊重的感觉。
13-18岁叛逆期:死党才是亲兄弟
孩子的自主性需求爆发,但其边缘系统(情绪中枢)与前额叶(大脑CEO)却发育不同步,导致亲子关系出现“依赖-反抗”的钟摆现象,在本能抗拒父母经验的同时,又非常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
上初中的侄子,微信把亲妈备注“宇宙无敌唠叨星人”,且设成免打扰,却给篮球队长设置了特别关心。有次他发烧39度,迷糊中喊的居然是同桌的名字。
少男少女的大脑像过山车,情感在“需要你”和“嫌弃你”之间来回切换。犹如无线网络,你以为他天天断联,事实上总在偷偷搜索你的信号。给家人的排序更像股票大盘——平时看着不温不火,遇到校园霸凌或者失恋,你的排名能涨停。
总之小祖宗们像极了猫,你越想靠近,他越要逃跑。但你要是专心做自己的事,他又会假装不经意地蹭过来,所以他们的排序是根据情境来的:
危机情境:父母>同伴
日常情境:同伴>父母>其他亲属
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要讲究方法,千万别跟他较劲,比如:
①非对称对话
闺女抱怨老师偏心,妈妈关掉灶火转身,“听起来你很委屈?”接着只重复“这样啊”、“后来呢”,以此推动倾诉,20分钟里丫头自己捋清了思路。
最后总结,“要借同学笔记吗?”全程说话不到3分钟,妮儿却觉得被读懂了。一言蔽之,就是多倾听,别把自己摆在“管理者”的位置上。
②构建“第三空间”
通过共同兴趣,重建非权力维度的情感连接:
母女把旧鱼缸改造成雨林微景观,每周五捡苔藓。女儿用镊子种鹿角蕨时嘀咕,“视频说星露谷游戏里这种植物值500金”,妈妈顺势塞进扭蛋壳当“魔法果实”。
完工那晚,她们把头挤在缸口看喷淋系统造彩虹,少女突然嘟囔,“下周地理课要讲热带气旋……” 玻璃缸壁上还粘着便签:“此处有食虫植物出没!”
爱是动态的排行榜
孩子心里的排序,其实是一本成长日记。婴儿期的全身心依赖,童年期的理性评估,青春期的矛盾拉扯,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相——他们正在练习如何离开我们。
那些让我们心碎的“降位时刻”,恰恰说明孩子的“翅膀”变硬了,逐渐掌握了自由翱翔的“资本”。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执着于永远占据C位,而是当那个永远亮着灯的港湾。当他在外面闯荡时跌倒了,第一个想起的号码,才是这场亲情排位赛的真正赢家。
来源:美妈很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