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智能驾驶大概在2028年能实现L3级别,2030年会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下称外滩大会)期间,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说。
中新经纬9月13日电 (龚宸芫 谢婧雯)“中国的智能驾驶大概在2028年能实现L3级别,2030年会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下称外滩大会)期间,地平线总裁陈黎明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说。
地平线与哈啰9月11日在外滩大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L4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及技术展开合作,包括L4级自动驾驶软件算法、车规级域控制器及配套硬件,完成端到端的系统集成与量产验证。
“两三年后新车若无城区NOA功能,会很难卖出去”
官网信息显示,地平线是一家乘用车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于2015年成立,目前在市场已大规模部署前装量产解决方案。
据地平线方提供的数据,在市场表现上,截至2025年8月,其研发的征程家族芯片量产出货突破1000万套。其自主研发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已获十余款车型定点,首搭车型为奇瑞星途ET5,今年11月将实现量产。
HSD(Horizon SuperDrive)是地平线基于高性能征程6P芯片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方面在8月底宣布,未来3至5年将量产千万量级HSD。
陈黎明表示,促成千万量级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技术、用户接受度等。在他看来,辅助驾驶过去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从L2级ADAS(辅助驾驶),到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再到城区NOA,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快速迭代,如城区NOA迅速从30万以上的豪华车型下探到15万以下车型。
陈黎明认为,未来3~5年,新车市场将是城区NOA的天下。“2~3年后城区NOA会成为新车的基本功能,若没有该功能,那产品会很难卖出去。”
当然,城区NOA领域也聚集了众多竞争者,陈黎明表示,地平线之所以能设定千万量级的目标,是因为HSD在技术模式、系统成本、供应链等方面具备差异化优势。
“地平线采用的是软硬结合模式,即同样的算力我们能够提供更好的体验,或同样的体验我们能够用更小的算力实现。”陈黎明表示,HSD将会极大助力地平线实现盈利。
“3~5年内Robotaxi实现规模化落地”
除了助力市场规模、业绩,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8月底表示,HSD将会成为未来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技术底座,提供算法支撑,而旗下的征程6P则可以提供算力支持。
在Robotaxi领域,除了与哈啰签约,陈黎明透露,地平线目前还在与一些Robotaxi运营公司进行接触,后续还会有官宣动作。
当提及是否会成立单独的团队负责Robotaxi,他表示:“实际上整个公司在做这件事,不存在单独成立团队,因为我们整个技术都是通的,旗舰芯片算力达560TOPS,能支持L3、L4,比如Robotaxi应用场景,为其提供足够算力,满足安全冗余要求。”
他进一步表示,Robotaxi和高速NOA、城区NOA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已经达到L4级水平,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是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终端,用户需要技术供应商提供安全且驾驶体验与老司机一样好的产品;在运营商端,则希望技术供应商的研发成本、系统成本做到最优,帮助产品尽快商业化落地和进行盈利。
从市场发展现状来看,不少企业旗下的Robotaxi都已进入营运阶段。在海外,9月4日,特斯拉官方账号“Tesla Robotaxi”宣布,向公众开放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应用程序。当地时间9月10日,亚马逊旗下无人驾驶企业Zoox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推出了Robotaxi服务。
聚焦中国市场,小马智行、百度等科技企业也都已在特定区域运营Robotaxi。在2025外滩大会上,哈啰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全球首发亮相,并计划在2026年达到万辆规模,2027年部署超5万辆面向全球的车型。
各企业纷纷面向公众开放运营Robotaxi,是否意味着规模商业化将落地?对此,陈黎明表示:“至少要几十万辆才能算大规模。”
公开资料显示,各家企业目前在Robotaxi上的部署为百辆级到千辆级不等。
他表示,每个技术都会经历从尝鲜时期,接着是小众客户,再慢慢到被大众客户所接受的阶段。Robotaxi在规模化前,还要克服技术、成本、服务等关键问题,比如持续高成本不可能规模化,技术问题不解决不会有人愿意使用产品。
陈黎明预测:“Robotaxi从目前技术发展到真正规模化落地,还需要3~5年时间。”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