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出来的老年痴呆!医生建议:中老年人不要做这些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11:30 1

摘要:午后的阳光洒进老王家的客厅,电视机开着,他却打着瞌睡。饭后不散步,脑子不动弹,连报纸都懒得翻开。三个月前,老伴发现他记忆力越来越差,连孙子的名字都叫错了。

午后的阳光洒进老王家的客厅,电视机开着,他却打着瞌睡。饭后不散步,脑子不动弹,连报纸都懒得翻开。三个月前,老伴发现他记忆力越来越差,连孙子的名字都叫错了。

检查结果出来,是轻度认知障碍。这不是个例。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数据,超过68%的中老年人对老年痴呆的预防存在严重误区,而他们最常做的几件事,恰恰就是“催化剂”。

你以为是“休息”,它却是“退化”。我们在临床中见过太多“不是天生痴呆,而是懒出来”的案例。今天,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老年科医生,我想带你拨开这层误解的迷雾。

老年痴呆,不是老了的自然结果,而是许多“日常懒习惯”的长期积累。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3)》,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每10人就有1人有认知障碍。而其中超过60%的人,早期阶段并没有任何症状,只是表现为“懒得动脑”“懒得社交”。这不是生活方式,而是风险信号。

为什么“懒”会惹出老年痴呆?

不是一句“年纪大了脑子慢”就能解释一切。认知功能的退化,背后有复杂的生理过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靠大量的信息传递维持,一旦刺激减少,连接就会断裂。就像不打扫的房间,灰尘越积越厚。

大脑是“越用越灵”的器官。你不动它,它就真的“生锈”了。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计划、决策、记忆这些高级功能,一旦活动减少,就会率先退化。

不仅如此,“懒得动”也会让身体的血管硬化、代谢变慢,脑供血下降,神经细胞缺氧,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心脑不分家,大脑的健康,离不开身体的活力。

误区之一:“退而休之”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很多人退休后就认为:“终于可以什么也不干了,好好休息是王道。”但这是个危险的认知陷阱。

我们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位65岁的前工程师,退休后搬到乡下,彻底“归隐山林”。三年后,他语言表达变得迟缓,计算能力丧失。检查发现大脑海马体萎缩,诊断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他没有任何基础病,唯一的“病因”,就是生活太安逸,完全停止学习与社交。

研究发现:退休后仍保持社会参与和认知挑战的人,患痴呆的风险降低47%。这不是鼓励大家再就业,而是提醒:脑子不能闲着

误区之二:刷手机、看电视也是“动脑”

不少人说:“我天天看新闻、刷视频,也是在用脑啊!”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内容是被动接收的?你的大脑只是信息的“观众”,不是“参与者”

认知刺激需要主动思考、判断、推理。刷短视频、盯电视,就像是让大脑处于“屏保模式”,并没有真正激活神经活动。

我曾在门诊接诊一位70岁的老教师,他退休后迷上了短视频,日均刷屏时间超过6小时。他总觉得自己没问题,直到在考试题中连小学数学都算不清楚。最终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

真正有益的脑力活动,比如下棋、写作、学语言、做手工、记账,才会调动大脑多个区域协同工作。而不是“被投喂式”的娱乐。

“未病”阶段的预防要从哪里开始?

要打破“体检正常就没事”的神话。很多认知障碍患者,在早期阶段并不会被体检发现。因为这不是一个器质性病变,而是功能退化的过程

预防老年痴呆,关键是抓住“脑疲软”的前兆:

· 常忘事、词不达意

· 社交兴趣减退

· 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 情绪变化大,易怒或冷漠

出现上述情况,即使体检无异常,也要提高警惕。

不同人群的预防策略也应有差异化。长期久坐办公的中年群体,更容易出现“脑疲劳”。建议每小时进行一次站立活动,每周至少安排两次非工作性质的认知训练(如学习一项新技能、参与团体活动)。

对于年过60的老年人,不妨尝试“认知日记”法:每天记录一件新鲜事,坚持书写可以刺激语言区与记忆中枢。

从“懒散”到“激活”,生活习惯就是最好的脑保健

在我的门诊中,一位72岁的退休护士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每天清晨写毛笔字、下午练太极、晚上写家谱,十年如一日,记忆力丝毫不逊年轻人

她的秘诀很简单:“脑子不能闲,心也不能懒。”这不是鸡汤,这是经验。认知健康,从来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生活方式养护。

大脑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它的活力。

生活重建,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向前延伸

即使已经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也不是“无药可救”。关键是及时调整生活策略。临床数据显示:通过认知训练、社交参与、规律作息等干预,超50%的早期患者可延缓进展3年以上

不要等到“什么都记不住了”才开始慌张。科学管理认知健康,应该从“懒得动”的那一刻就开始。

你不是输给了年龄,而是输给了“懒得改变”。

我们不是在对抗痴呆,而是在争取一个有尊严的老年。

如果你身边也有“退休后一天到晚躺着”的亲人,请轻轻提醒他:你不动脑,脑就不认你了。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3)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1卷第5期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1年第47卷第3期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9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2年第20卷第2期

来源:李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