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大妈家的二小子王建军,打小就透着股憨劲儿。那年征兵办的人进巷子里宣传,十七岁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站在队伍最前头,人家问他为啥想当兵,他梗着脖子说:"保家卫国。"
李大妈家的二小子王建军,打小就透着股憨劲儿。那年征兵办的人进巷子里宣传,十七岁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站在队伍最前头,人家问他为啥想当兵,他梗着脖子说:"保家卫国。"
旁边蹲墙根抽烟的刘老五噗嗤笑出声:"建军,你知道枪咋开不?别到时候走火打了自个儿屁股。"
王建军没接话,只是直勾勾盯着征兵干部胸前的徽章。后来他真穿上了军装,临走那天巷子里人都来送,张婶塞给他俩煮鸡蛋,他红着脸说谢谢婶,手却攥得紧紧的,像是怕鸡蛋跑了。
"这傻小子,到了部队怕是要被欺负。" 街坊们私下里嘀咕。果然头年探亲,他黑了瘦了,裤腿上还沾着泥点子。有人逗他:"建军,在部队混上小领导没?" 他挠挠头:"俺就是个炊事兵,每天给战友们做饭。"
这话传开,更是成了笑柄。"你看王建军,去部队就学会烧火了,还不如在家跟着他爹学修自行车。" 刘老五见了他就喊 "王大厨",他也不恼,总是嘿嘿笑两声。
退伍回来那年,王建军二十五岁,揣着攒下的几千块钱,说想在镇上开个小饭馆。他爹气得把烟袋锅往桌上磕:"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非要瞎折腾!" 他却认准了道,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菜,回来蹲在院子里择菜,手指被冻得通红也不吭声。
饭馆开张那天,就摆了三张桌子,招牌还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 "建军家常菜"。起初没什么人来,刘老五带着几个狐朋狗友凑趣,点了盘炒土豆丝,故意说:"王大厨,你这土豆丝切得比你手指头还粗。"
王建军没辩解,默默把菜端回厨房,重新炒了一盘端出来,还多送了一碟腌萝卜。"刘哥,俺刀工是不好,您多担待。"
日子久了,街坊们发现这饭馆实在。分量足,菜价公道,王建军掌勺时总多撒半勺盐,说 "干活的人吃咸点有力气"。有回张婶的孙子发烧,大半夜没车去医院,王建军听到动静,披着衣服就把三轮摩托开了出来,送他们去了镇卫生院。
"建军,油钱得给你。" 张婶过意不去,他摆摆手:"婶,说这干啥。"
后来镇上搞开发,不少外地人来打工,王建军的小饭馆渐渐坐满了人。他雇了两个帮手,自己还是天不亮就去进货,晚上关店前总要把灶台擦得锃亮。有人劝他涨价,他憨憨地笑:"都是挣辛苦钱的,俺这菜能养家就行。"
三十岁那年,王建军娶了邻村的李秀莲,姑娘不嫌他木讷,说就看上他实在。婚礼那天,他给每个来帮忙的人都塞了包糖,红着脸说 "麻烦大伙了"。刘老五喝多了,拍着他肩膀:"建军,以前哥笑话你,对不住啊。"
王建军给斟上酒:"刘哥,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再后来,镇上的饭馆开成了两层楼,王建军还是常穿着围裙在后厨转。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摆了升学宴,整条巷子的人都去了。李大妈拉着李秀莲的手哭:"俺家建军,小时候总被人说傻,现在......"
李秀莲笑着擦她眼泪:"妈,他哪是傻,就是认死理。"
席间有人聊起各家孩子,张婶叹着气说自家儿子换了三四个工作,总嫌钱少活累。刘老五的儿子更别提,天天在家打游戏,四十岁了还没正经事做。这时王建军端着酒杯过来,给长辈们敬酒,说话还是慢半拍:"俺没啥本事,就是觉得干活得实在,待人得真心。"
这话没人再笑。当年那些嘲笑他的人,有的下岗后靠打零工过活,有的做生意赔了钱,唯有这个曾被叫做 "傻兵" 的男人,凭着一股憨劲儿,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没买豪车,没盖洋楼,只是在镇上盖了栋二层小楼,院里种着李秀莲喜欢的月季花,门口停着那辆骑了十年的电动三轮车,说是去菜市场方便。
有回暴雨冲垮了村口的小桥,王建军二话不说捐了五万块钱修桥。村支书在广播里夸他,他听了反倒不好意思,跑到后厨炒了两大锅菜,给修路的工人送去。
如今巷子里的老人教育孙子,总说:"学学你建军叔,别耍小聪明,踏实肯干的人,日子差不了。"
感谢鉴赏,多谢关注
[注:本文为虚构故事,旨在展现一种生活态度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并非真实事件。]
来源: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