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杨氏后裔不忘先祖遗训,门楣上多雕有“清白传家”四字,杨氏宗族根植于此,世代吉昌,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屡见不鲜,学海名流,灿若繁星。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杨喜,关西夫子杨震。汉文学家杨修,隋开国皇帝杨坚,初唐四杰之杨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其功绩显赫百代。故
作者: 宁文英 李启明
华阴市区的东宫村,也就是晋公子宫,数千年来,宫室时废时兴,形成一定规模。
到清末,宫城周边636米,占地2万5千余平方米。宫城有东西两门,门楣分别有“紫气东来”,“呈祥西土”匾额。
目前,杨氏后裔不忘先祖遗训,门楣上多雕有“清白传家”四字,杨氏宗族根植于此,世代吉昌,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屡见不鲜,学海名流,灿若繁星。他们当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杨喜,关西夫子杨震。汉文学家杨修,隋开国皇帝杨坚,初唐四杰之杨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其功绩显赫百代。故世称“天下杨姓出华阴,华阴杨姓归东宫”。东宫于是称为“天下杨氏第一村。”
华阴杨氏虽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冲击浪卷,但因本固根深,枝繁叶茂,经受住了各种历史的、政治的、自然灾难的考验,不仅成为中国杨氏族史上的名门望族,而且其子孙播迁全中国,乃至流分满天下,成为世界姓氏文化史上的佼佼者。
今天,在中国杨姓已成为第六大姓,人口达七千多万,分布在贵州的遵义、浙江、平越、无锡、京江、常州、皖桐、邳州、睢宁、梅州、紫金、山西代县,河南灵宝等地方,杨氏之房号堂号之众难以数计。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离乡背井到邳州五兄弟的名字分别叫做根深、本固、华胄、阴翳、东迁十字,如果把字连起来,便是“根本华阴东”。当五杨村的子孙捧着“人伦九族图”来华阴寻根时,方知先祖为子孙取名时的用心。
华阴杨氏向外播迁,甚至向海外发展,杨氏族人在今朝鲜半岛一带有移民,还有飘洋过海到台湾,商贸足迹遍及东南亚。他们无论到哪里,都感故土难离,不忘宗祖遗训。
1994年8月,由全球董杨姓氏文化研究会发起组织,全球杨姓子孙的代表在华山脚下汇聚一堂,隆重举行了悼念缅怀先祖杨震逝世1870周年暨寻亲访祖活动,并写出了定期返祖扫墓的决定。
(宁文英,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出版文学书籍6部,搬上舞台的小品剧本30余部,陕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短剧剧本100余部。喜马拉雅听书平台播出4部文学作品《文化馆那些事》《汾水呜咽》《华山演义》《宁文英专辑》)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