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预制菜风波”,称这件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了,一天收入减少两三百万,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直言“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也再次强调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双方不断发声,风波持续升级。
9月13日,罗永浩再次连续发文回应此事,发了一串省略号。“我感觉到贾老板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
9月12日,西贝餐饮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回应“预制菜风波”,称这件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了,一天收入减少两三百万,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直言“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也再次强调一道预制菜都没有。
13日,罗永浩转发这段采访内容,配上一串省略号。
随后,他转发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杉力挺西贝的微博内容回怼:这就是著名的华与华公司的老板,服务西贝的品牌战略公司的负责人,你们在机场总能看到的那两个脑袋中的一个。经过整整一天全国媒体密集地揭露西贝厨房内幕后,看看这几句:“这不是危机公关,因为根本就没有危机”?“硬杠网络黑嘴”?我隐隐地感觉到贾老板和贾老板的朋友们,是真心想把西贝搞死。
紧接着,罗永浩再次发文,表示自己不是西贝的敌人:“看着昨天各大平台铺天盖地的评论,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还觉得真正的敌人是我?西贝这些人还有救吗?”
罗永浩直播截图
罗永浩表示,个人并不反对预制菜,但希望推动预制菜行业透明化。“如果是六个月前炖好的,到了这里(餐厅)再加工一次,这个就不要给我们孩子吃了。”
据西贝餐饮集团官网介绍:1988年,西贝诞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
西贝2024年末连续获得“服务家庭超2亿人次”“西贝专业儿童餐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及“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市场地位认证。2025年西贝开启品牌焕新,贾国龙重任集团CEO。同年,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西贝全球化正式开启。
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消息,西贝2023年营收为62亿元。2024年9月,贾国龙重回CEO的岗位,启动一线变革,恰在回归满一年之际,罗永浩炮轰西贝,贾国龙将之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此前报道>>
9月10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发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
罗永浩表示: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此,密度财经致电西贝,客服人员表示,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9月11日,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再怼西贝预制菜:哈哈,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
他还表示:总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强调预制菜的卫生,即便它真的卫生,也非常荒唐,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
罗永浩还表示想请教相关行业的专家,希望能购买或租到能检测出食物是否为预制菜的设备,把用了预制菜后不肯说实话的餐馆横扫一遍。
罗永浩还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在采访中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预制菜是未来餐饮的大趋势。
9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从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处获悉,罗永浩发布微博后,公司复盘了一个晚上,想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觉得罗永浩用“恶心”形容西贝,感觉有点被砸牌子了,挺受伤的,超出了普通消费者行为,之后将起诉罗永浩。
贾国龙还表示,9月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看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贾国龙。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据新黄河报道:贾国龙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 ”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律师发声——
意外成为普及行业认知的契机,
客观上推动着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进程
对于这场“预制菜之争”的核心矛盾,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邵斌所告诉记者,一方面,西贝作为标准化标杆企业的身份让争议更具代表性,另一方面大众对预制菜的认知仍深陷模糊泥潭——多数人说不清预制菜的定义、标准与分类,这直接导致消费过程中频繁出现“是否为预制菜”的判断困惑。
罗永浩的公开吐槽虽掀起舆论波澜,却也意外成为普及行业认知的契机,客观上推动着预制菜行业的规范化进程,这既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更是法制完善的缩影。
邵斌律师进一步解析,根据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预包装且需加热食用的菜肴”,而西贝等连锁品牌的中央厨房配送菜品因属于企业自有供应链制品,并未被纳入预制菜范畴。
“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央厨房的制作标准与流程并未对消费者公开,导致企业的合规性辩解与公众认知产生巨大落差。”
邵斌律师表示,这种信息不对称衍生出一系列待解难题:商家若刻意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该如何处罚?消费者遭遇“预制菜冒充现做菜”时如何有效维权?
对此,邵斌建议相关部门需尽快建立中央厨房流程监督机制,通过明确处罚标准、设立菜肴安全标识等方式,倒逼企业公开透明化运营,让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能便捷维权。
这一建议与杭州市厨艺协会会长徐迅的观点不谋而合——只有通过细化定义、规范标注、完善惩戒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预制菜行业的乱象。
事实上,这场争议已超越企业间的“口水战”,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催化剂。
当法律为知情权、选择权筑起保护屏障,预制菜才能真正从“信任危机”走向“品质升级”,实现行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双赢。
来源:前方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