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提精神、驱睡魔、令坚定”的品德。古往今来的很多禅师,都会在寺院的园子或山坡上开荒种茶,称为“出坡”,也是一种修行。其实,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很多名茶,都出自佛寺,由僧人们亲自种植,以寺院名为茶名。
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
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茶,有“提精神、驱睡魔、令坚定”的品德。古往今来的很多禅师,都会在寺院的园子或山坡上开荒种茶,称为“出坡”,也是一种修行。其实,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很多名茶,都出自佛寺,由僧人们亲自种植,以寺院名为茶名。
世人皆道:“禅茶一味!”但在面对这些好茶的时候,我却劝你不如“一味馋茶”。在古代中国,禅是茶的加持赋能,茶是禅的具象表达。这也早就确立了寺庙名山与好茶不可分割的属性。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之礼仪。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则可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有利于清心修行。因此,一些名山大川中的寺院开始栽茶、制茶、讲究饮茶,这些寺院也开始成为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
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便趋于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唐朝时禅僧的传记和语录如《五灯会元》中,还有诸多关于茶的记录,多是以茶为问答应对,以求悟明心性。可见茶的作用在僧人生活中的深入。
茶是中国的原生物种。按照时间维度,茶的历史远及史前 ;其物种的繁衍、栽培、种植与制作,则几乎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全程。直至近代,茶被引种至印度乃至全球更远的诸多地区,中国仍是全球公认的物种起源地,也是物种最为多元、制法最为繁复的区域。
从江南的片片茶园,到武夷山间的茶垄,从陕西汉中青翠的茶树,到云南易武雄峻的茶山,茶不仅是自然界所赐,也与人相伴,被人点化,随人迁移到四面八方。物种不断变迁,如同物换星移;工艺不断演进,次第推陈出新。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人们常讲,“自古名寺出名茶”,此说确实不为过。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有野生茶树的生长,也宜于茶树的种植,因此许多寺院周边都种茶饮茶。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很多都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
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茶水的清香,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大概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了。
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品质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并且作为贡茶从唐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并在清代用于祭祀。唐代的主要贡茶阳羡茶,最初也是由吉祥寺僧人引荐给常州刺史李栖筠。陆羽在李栖筠席上品鉴后,推荐上贡给朝廷的。
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该茶以天心永乐禅寺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江苏的“水月茶”,即现今有名的“碧螺春”,由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
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也是由寺僧采制,工艺精巧,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也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
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杭州龙井寺的“龙井茶”、徽州松萝庵的“松萝茶”、君山白鹤寺产的“君山银针茶”,齐云山水井庵产的“六安瓜片茶”、黄山毛峰主产于云谷寺、松谷庵等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佛茶被称为仙茶,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为佛茶或禅茶呢?关于茶与佛,茶与寺院的渊源,历史记录有许多。那么什么样的茶才能称为佛茶呢?
1、径山茶
深藏于佛寺的茶,名声最大的就是径山茶了。径山茶及径山茶文化,可以追溯至盛唐。史载,天宝元年,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禅师,在五峰之巅亲手种植数株茶树,采摘来用以供佛,并祛除坐禅之昏寐。数年之后,茶树蔓延山谷,茶味芳香鲜爽。
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列为五山十刹之首,冠盖丛林,成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日本多名僧人,包括著名高僧圆尔辨圆和南浦绍明都慕名前来学习,径山禅寺更是成为日本临济宗的祖庭。南宋宝佑三年(1258年),日本僧人南浦绍明来到宋朝,访明师,学佛法。他礼拜虚堂智愚禅师为师,每日勤勉修行。
当时,虚堂智愚禅师住持杭州径山寺,南浦绍明就跟随师父住在径山寺,每年春天,南浦都要跟着师父一起下茶田,踩着温润潮湿的泥土,亲自采摘春茶,参与制茶。然后,择一个清净殊胜的吉日,虚堂智愚禅师带领全寺僧众,按照佛教仪轨洒净、礼佛、举行茶宴,用一碗茶汤,勉励僧众们精进求法,不可怠惰。智愚禅师还为茶宴制定了独特仪轨,传承至今,这就是今天依然著名的“径山茶宴”。
九年后的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南浦绍明学成归国,随他一起东归的,除了佛法,还有虚堂禅师所赠的亲笔偈文、七部茶典和一套点茶用具。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回到日本之后,南浦绍明住持崇福寺整整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中,他一边传授禅理,一边发扬从径山寺带回来的茶宴之礼。这套茶宴仪轨在日本几经演变,加之后来被茶圣千利休发扬光大,最终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体系。
恢复的径山茶宴,基本流程为:张茶榜、击茶鼓、佛前上香、点茶供佛、行茶、茶话开示、敲下堂钟等系列流程,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宋代清规中的茶礼形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浙江历史名茶众多,来自于其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宋史·地理志》说浙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
文化自信的浙江人,一杯浙江鲜茶最能寄托情谊。他们不仅爱喝茶,更爱与天南地北的人一起喝浙江茶。
浙江茶馆众多,全国闻名。南宋时,杭州的茶馆便星罗棋布,极一时之盛。南宋诗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专有 “茶肆”一卷,记当时盛况:
“杭城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方圆庵,始建人北宋高僧辩才 是“龙井八景”之一,如今成为饮茶会客之所
寥寥数百字,讲尽浙江茶馆的风骨——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并极尽财力重于装饰以凸显文化;善于人聚,三教九流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地位和喜好相适合的去处。这个特点,延续到了今天,无论西子湖畔还是温黄平原,都有无数茶馆开门迎众宾。
除了茶馆,私下的茶会也是常见的形式。浙江人喝茶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仪规与氛围,普通浙江人的茶会,都能开进灵隐寺,开进博物馆,开进孔庙……与文化与历史的对话中,与好友共享这份鲜甜,一杯接着一杯。
灵隐寺茶会,爱茶人汇聚一堂 聆乐品茗,共同感受古刹的禅悦法喜
在爱喝茶,更爱约喝茶的浙江人影响下,全国各地很快就感受到了浙江茶的茶性特点——温婉秀气,鲜灵可人。这一点,与浙江的地域性格如出一辙。
中枢之地杭州,下辖钱塘、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在这些地名中听闻入世出世,俱是逍遥,连湖都要称为“千岛”;这里所产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径山茶、安顶云雾、雪水云绿、千岛银珍、天尊贡芽,名字听起来流连山水,活脱一幅才子佳人的景象。
杭州曲院风荷,出世入世,俱是逍遥 摄影/苏云鹏
嘉兴与湖州近北方,下辖的嘉善、德清、安吉、长兴等地,名字俨然有君子之风;这里所产的顾渚紫笋、安吉白茶等茶,茶名又浮翠流丹,温润透劲。
绍兴、宁波延续越人气势,下辖的越城、镇海、宁海、嵊州、诸暨等地,名字大有气吞万里之势;这里盛产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瀑布仙茗、望海茶、平水日铸、绿剑茶,从茶中能见气象峥嵘。
绍兴天宫大佛,见气象峥嵘 。
温州、台州、舟山近海,下辖的乐清、永嘉、普陀、岱山、玉环、仙居、临海、天台等地,地名更有缥缈之意;这里出产乌牛早、三杯香、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普陀佛茶、临海蟠毫、羊岩勾青等名茶,听起来又有氲氤灵气。
金华、丽水、衢州靠山,下辖的义乌、武义、龙游、江山、开化、青田、松阳、缙云、云和……仿佛眼前展开一幅泼墨山水;这里所产的武阳春雨、江山绿牡丹、开化龙顶、松阳银猴、仙都笋峰、仙宫雪毫、金奖惠明等名茶,更是显得这片山地疏朗开来,如诗如画……
金华万佛塔,靠山沿水,疏朗开阔。与中国北方直来直去的民风不同,浙江人的文化,更倾向于“柔”与“和”。因而“禅与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径山寺,有“江南五大禅院之首”的名誉 宋代“径山茶宴”名满天下 图/视觉中国
唐宋时期,佛教在浙江盛行,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倡茶风尚。在杭州径(jìng)山寺,饮茶的仪规在宋代闻名天下,成为著名的“径山茶宴”。茶圣陆羽,自小由寺庙僧人收养,接受了禅与茶的熏陶,后在湖州吴兴闭门隐居数年,著述出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
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为僧,成为了弘一法师。常于浙江、福建弘扬佛法、乐享茶事,终成一代大师。
嘉兴东湖,像一朵莲花盛开的李叔同纪念馆
浙江的禅茶之道,甚至影响了国外。宋时,日本高僧圣一国师至径山寺学禅,将径山的茶与茶礼带回日本,这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兴起影响极大;同是日本僧人的荣西,曾在天台山参禅,回国时带回茶种、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并撰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在数百年间成长与发扬中,禅与茶联系更加紧密,在浙江茶的精神意味中作了更多深刻的探究。
在如今浙江大大小小的寺庙内 每个僧人都可能是茶学大师
进入现代,浙江人在茶叶的文化修养中又加上了科学的发展培育,并尤为重视。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建于1952年的浙江大学茶学系在国内高校中稳稳处于第一梯队,早在1989年,其茶学专业便被批准为当时茶学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浙大茶学专业历史悠久,科研力量强大,在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尤其领先。茶学界泰斗人物庄晚芳、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都曾在浙大茶学系任职,并培养出一大批茶学界的人才。
中国茶叶博物馆位于杭州 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2、大佛龙井
浙江省新昌县,从古至今都是出产贡茶的宝地。龙井茶中的翘楚“大佛龙井”就产自新昌。
虽然“大佛龙井”这个商标,是2002年才注册的。可是,大佛龙井这种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存在了。新昌有间千年古寺,叫大佛禅寺。绿荫掩映下的黄色佛寺,里面真的藏着一尊大佛。大佛前,有一口古老的井。甘洌的井水冲泡一杯大佛龙井,那个味道让人入口难忘。
大佛龙井的故事,源自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道林禅师。新昌古称剡县,自古以来,就是浙江佛教氛围最浓郁的地方。晋朝乱世时,许多名士跑到这里逃离纷争。支遁禅师,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佛教高僧,名声甚大,被尊为佛教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开山祖师。
支遁禅师生性自由而浪漫,常常出没于剡县、石城。他在山中种梅、养马、放鹤、吃茶。他的朋友圈里,都是当时的名士高朋。百年之后的唐朝,诗人皮日休在他的《茶中杂咏·茶瓯》中,也有写到这位高僧:“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支遁禅师晚年的时候,在石城山之畔建立栖光寺,后来的另一位晋朝高僧昙光也成为他的追随者。支遁禅师嗜茶如命,每日修行必以茶为伴,昙光因此也得以深谙茶味。
昙光修学有成后留在新昌,在新昌石城山上依山建起一座“隐岳寺”,就是今天大佛寺的前身。修行之余,他率领寺中僧众,在后山开荒种茶,一边讲经说法,一边施茶品茗。隐岳寺后山茶园生长出来的,就是今天的大佛龙井,而以茶礼佛,自那时起,就成为大佛寺的传统,沿袭至今。
3、慧明茶
惠明茶,是产自浙江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著名佛茶。最初,由一位游方僧人惠明种植,故名“惠明茶”。
惠明茶的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200余年,始终是江浙一带赫赫有名的好茶。根据记载,中唐时云游四方的僧人惠明,被南泉山美丽景色深深吸引。后来,他在此结庐修禅,并在禅房旁广植茶树。惠明和尚乐善好施,时常为四周百姓除病解痛,备受乡民爱戴。“乡民感其德,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以其名筑寺,并将寺旁茶树,称为惠明茶。”
历朝历代爱茶的文人们,都用诗词歌赋来表达对好茶的赞美。清代诗人严用光,就曾写过一首长诗《惠明寺茶歌》:敕木峰高插苍旻,南泉列岫排嶙峋。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叶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旗枪一一相排列、满瓯色味良精醇。滋云蓄雾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我闻当年陆羽著茶经,苦荈香茗多良因。四十三品别高下,千秋俎豆祀茶神。洛阳卢仝最相识,饮过七碗无逡巡。……
这首茶诗,讲遍了惠明茶的来历、种植环境、茶叶颜色、茶汤滋味,还慨叹当年茶圣陆羽没能踏上过景宁的土地,没有品尝过惠明茶的鲜醇,是一大遗憾。
明代成化18年,惠明茶被朝廷列为贡茶,当时的翰林郭忠修在其编著的《处州府志》中,记载了浙江官员以惠明茶朝贡的场景:“入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
清代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惠明茶再度被嗜茶的乾隆皇帝选为贡茶。据景宁当地人说,惠明茶最绝妙的搭档就是景宁当地的南泉山水,这样冲泡出来的茶汤,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茶韵犹存。以天地为庐席,饮一杯惠明茶,看来可谓是人生至为高雅的享受了。
4、灵隐佛茶
佛教自传入中原以来就与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庙所在也大多适合茶树生长。种茶、制茶与奉茶常常作为佛门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种、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饮及招待香客。
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灵隐佛茶被认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剧情设定的北宋时期确实产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时期,灵隐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驾齐驱,合称“浙江佛茶”,列为贡茶。
5、西湖龙井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说明龙井自唐朝就开始产茶。而以“龙井”称茶名始于宋朝,到清朝才真正扬名。
“西湖龙井”堪称绿茶之首。人们多以为“龙井”仅是茶名,殊不知,“龙井者,泉名,寺名,茶名是也。”传说龙井泉的涓涓泉水汇聚于井中,古人认为其中有龙,遂称之为龙井。后依此泉而建了寺院,取名龙井寺。
时至北宋后期,寺中来了一位名叫辨才的和尚,既会讲经说法,又会治病救人,因此龙井寺的香火日渐鼎盛,僧侣多达千人。辨才和尚率领僧众在狮峰山麓开辟了茶园,狮峰龙井茶便是从那时开始出名的。为了缅怀这位辨才和尚对龙井茶的贡献,到目前为止,龙井寺仍旧开辟了专门的茶室,供来往茶客品茗之用。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
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
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
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
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西湖龙井茶其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绿润、匀整,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细嫩成朵、嫩绿明亮。高级龙井茶向来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美誉。
6、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古时被称为“普陀白华顶茶”“普陀山云雾茶”。
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作为名字,普陀山上多家寺院都有种植。在电视剧《花千骨》中,花千骨和紫熏上仙斗香时,紫熏的香露配方中,就有一味“普陀佛茶”。普陀佛茶,顾名思义,是生长在普陀山的茶。
关于普陀山和普陀茶,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唐朝时,日本僧人慧萼来中国参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偶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慧萼想将佛像带回日本,便在参学结束后,带着观音像,东渡回国。东渡的船只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海上突然涌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慧萼不论怎么努力,铁莲花都顶住船只,让他行驶不得。
慧萼和尚领会到,是这尊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那座精舍,就是今天的普陀山普济禅寺,慧萼和尚无法带走的那尊观音像,也因此得名为“不肯去观音”。
江南水乡,茶树福地。普陀山日出之前云雾缭绕,露珠沾润,据说早在唐朝时期,普陀僧人所制的茶就已声名远播。明朝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写道:“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茶一裹,叶有白茸,沦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如今的普陀佛茶又名普陀山云雾茶、凤尾茶。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香气芬芳,茶汤味道清新爽口、味醇宜人、茶香圆融、回甘绵长。
普陀佛茶“似螺非螺,似眉非眉”,味醇宜人
最初的普陀佛茶,就是生长在普济禅寺后山的野茶,当地的僧人们一直认为,普陀的佛法和佛茶,都是来自观音菩萨的馈赠。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国力的兴盛,普陀山上的寺院越来越多,普陀佛茶的名声越来越大,普陀山上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品茶,并以茶供佛,有施主来寺庙供养香火,僧人们也会以佛茶作为酬谢。
清朝康熙时,《定海县志》上记载:“普陀山白华顶之茶与莲同为贡品”,《普陀洛迦志》中也有记载,说普陀佛茶“在清光绪年间列为贡品。”
正所谓:观音不肯去,普陀有茶来。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大海环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
普陀山的名称,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由于中国历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来,惯称此山为“南海普陀”。
南海普陀由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的普济禅寺(前寺)、法雨禅寺(后寺)、慧济禅寺(佛顶山寺),共同结构成普陀山观音道场。
作为世界知名的道场,普陀山有观音菩萨加持力,诸佛菩萨加持力,龙天护法加持力,高僧大德加持力,以及虔诚信众的加持力。到普陀山,求姻缘求子的朋友,首先要参拜南海观音菩萨。它坐落于岛上双峰山,周围碧波荡漾,潮音频传,是海天佛国的象征。
每年到普陀山求告的信众都络绎不绝
7、感通茶
感通茶,是享誉数百年的云南名茶,因出产于云南大理感通寺而得名。《明一统志》中记载:“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记述:“茶,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也不廉。”
明代翰林李元阳在《大理府志》中亦有记载:“感通茶,性味不减阳羡(江苏宜兴),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由此可知,明朝时感通茶已名扬天下。当时的感通寺,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的技术,还十分讲究饮茶之道。
寺院内设有“茶堂”,专供僧人讲论佛理、招待施主、品茶参禅;寺中还专设了一个执事职位,称为“茶头”,专事烧水煮茶之事。除此之外,感通寺门前还常常派有“施茶僧”,向路人香客惠施茶水,以为佛门之恩泽善意。
万历年间,李元阳邀云南巡按刘维同游感通寺,寺中僧人印光法师以感通茶相待。对坐吃茶过后,刘维写了一篇《感通寺寒泉亭记》,记载自己对感通茶烹饮技巧的见解:“点苍山末有荡山,荡山之中曰感通寺,寺旁有泉,清冽可饮。泉之旁树茶,计其初植时不下百年之物。
自有此山即有此泉,有此泉即有此茶。采茶汲泉烹啜之数百年矣,而茶法卒未谙焉。相传茶水并煎,水熟则浑,而茶味已失。遂与众友,躬诣泉所,并嘱印光取水,发火,拈茶如法烹饪而饮之。水之清冽虽热不解其初,而茶之气味则馥馥袭人,有隽永之余趣矣。”
后来李元阳出资,在感通寺山上的泉水“寒泉”之畔,修建“寒泉亭”,以纪念此次茶晤。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的农历三月十四日游感通寺后,也在《滇游日记》中,记下感通寺茶树的风姿:“中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作茶树,树皆高三四丈,绝与桂相似。时方采摘,无不架梯升树者。茶味颇佳,焙而复爆,不免黝黑。”
如今的感通茶,依旧是云南地方知名的好茶,还是居住在云南的白族人常喝的“白族三道茶”中的主茶。
8、九华佛茶
九华山:地藏道场的九华佛茶。“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九华山以此得名。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
后疫情时代,很多人都喜欢去九华山,祈求平安健康的生活。湖边巨大的地藏菩萨金身像,远远望去威严肃穆,令人心安。根据唐代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所载,九华山佛门开创者是僧人金乔觉,为新罗人,世称“金地藏”。唐开元末期,他来华交流佛学,于九华山悟道,“宴然独坐,苦行修持”。
佛刹庄严宝相,佛茶绝世独立
九华佛茶为历史名茶,历史上称闵园茶、黄石溪茶,现统称九华佛茶,产于佛教圣地九华山及九华山山脉南北邻近地域。其外形条索稍曲、匀齐显毫、色泽绿润稍泛黄、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
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九华山深受地藏菩萨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自山麓至天台峰,名刹古寺林立,现存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山上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每月朝礼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尤其是农历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九华山则会出现万人空巷的境况。
在朝礼的信众中,有求子、求财、求健康等满愿的事情,灵感事迹不胜枚举。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我国佛教四大圣山之一,也是著名的九华佛茶的产地。它地处安徽青阳县西南,因其九峰高出云表,形似莲花,故称九华山。
九华山的佛光祥和耀目
9、峨眉雪芽
峨眉山:普贤道场,禅茶重镇。峨眉山自古产茶,是中国茶叶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峨眉山茶从事生产活动至今已有3000多年,如今人们仍可以看得到树龄达1000多年以上的野生古茶大树。
在西周时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的中国道教创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国隐士陆通,都与峨眉山茶有不解之缘。汉代,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晋代,峨眉山茶就已扬名;宋代,山中道、佛两门大面积发展人工茶园。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万历皇帝朱翊君先后御赐茶园与峨眉山,要求广种禅茶,精制贡茶。
峨眉山有机茶园
峨眉雪芽,是峨眉山茶文化的主要载体。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南安(今乐山市)、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唐代李善《昭明文选注》曰:“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宋时,诗人陆游在《煮茶诗》中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峨眉山深厚的佛教文化,为峨眉雪芽增添了几分禅味。因寺庙地处深山,多盛产茶叶,僧以茶当饭,以茶食客,广结善缘。每年清明前后20天左右,在峨眉山海拔1000米之上的茶园,新芽破雪而出,僧人踏雪采茶。“风推万松吼,茶烹千古雪”,成为峨眉山茶乡一道奇特景观,故称此茶为“峨眉雪芽”。
峨眉山金顶
峨眉雪芽,具扁、平、滑、直、尖的特点,泡之香气清香馥郁,色泽嫩绿油润,汤色嫩绿明亮,口感清醇淡雅,叶底嫩绿均匀。
峨眉雪芽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人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蜚声中外。
普贤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印度转轮圣王的第八个儿子,曾经“证穷法界,久成正觉”。为了帮助释迦牟尼兴教,于是隐本垂迹,现菩萨相,专司佛之“理德”,以行教化度人。“以普贤视峨眉,不啻沧海之一滴,而峨眉有普贤,则如芥子须弥。”也就是说,峨眉山本身在佛的眼光里,仅为不起眼的沧海一滴水,但是因为有了普贤,却使峨眉山有了整个佛界的地位。山之虽小,功用却大,纳佛教于一山,传名于全国,受到各地佛教徒的礼敬巡行。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
乐山大佛
10、蒙顶茶
有史记载第一个种茶之地:蒙顶山。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慧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茶树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
如今的蒙顶山茶园每年都有爱茶人来探寻
“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茶中故旧是蒙山,但识茶祖吴理真
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产于四川名山县的蒙山,此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后失传,1959年在总结宋代“玉叶长春”和“万春银叶”两种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蒙顶茶是中国传统绿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产地全年平均气温14.5℃,年降水量2000~2200mm,常细雨蒙蒙、烟霞满山。这种生态环境,能减弱太阳光直射,使散射光增多,有利于茶叶中合氮物质的形成。蒙顶茶汤色碧清微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浓郁回甜。
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其中最顶级的当属甘露、黄芽。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杨烨的《膳夫经手录》说:“蜀茶得名蒙顶,元和(唐宪宗年号)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是以蒙顶先后之人竟栽茶以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见当时蒙顶茶之兴旺、之珍贵,而且成了“蜀茶”的代表,蜀茶皆因蒙顶而出名。
蒙顶茶并非某一种茶,而是指以蒙顶山为核心一片区域内所产的茶叶,其中尤以蒙顶甘露与蒙顶黄芽为贵——前者是未经发酵的绿茶,茶汤鲜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则是轻发酵的黄茶,口感温和,入口有回甘。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特产蒙顶甘露、蒙顶黄芽。其中蒙顶甘露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国顶级名优绿茶、卷曲型茶的代表。
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现存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建筑古刹,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成为贡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园
蒙顶山茶在唐朝时便是有名的皇家贡茶。明代的宋雷在《西吴里语》中为贡茶排序时,更写道:“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宜兴第十”。山中有诸多寺庙,以永兴寺、天盖寺、智矩寺最为知名,以前很多茶树都是寺庙的财产,因此贡茶很多时候都是有寺院和僧人负责采制,这也让很多僧人成为制茶大师。自古宝刹出好茶。唐代诗人齐己有诗云:“闰年春过后,山寺始花开;还有无心者,闲寻此境来。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知住南岩久,冥心坐绿苔……”吃茶与禅修,晋朝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是寺院里的生活方式。同样地,在茶中领会禅的境界,也是今时人们的修行的一个方便法门。
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如何在物欲之中坚持自我?如何在繁冗的生活中回归自我?我们,需要一颗懂得禅茶一味的心。于寺院殿阁檐壁之间,于青山与流云之间,喝茶问禅。每一杯茶汤里,都有湖山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有古人智慧,亦有今人趣味。
若要再问禅茶是什么?只见,青山隐隐、水迢迢。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