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会想到,翻开那些王朝的档案,竟然会看到这些奇怪官名?光听“太子洗马”,一股洗马桶的气息扑面而来,难免让人猜是不是不太体面。莫非这官员真干粗活吗?仔细一查,连品阶都不低。哪里像人们隔着屏幕调侃的闲差。换做现实,秀才进京,还不敢嘲着说“我是太子洗马”!
谁会想到,翻开那些王朝的档案,竟然会看到这些奇怪官名?光听“太子洗马”,一股洗马桶的气息扑面而来,难免让人猜是不是不太体面。莫非这官员真干粗活吗?仔细一查,连品阶都不低。哪里像人们隔着屏幕调侃的闲差。换做现实,秀才进京,还不敢嘲着说“我是太子洗马”!
但历史偏偏就是这么反转——太子洗马,名义上跟马有点关系,实则完全不是个养马师傅。其实早在秦朝就有,“马”只是个符号。唐朝的太子洗马,两人,都是从五品下,实打实的官。也就是管理太子的侍从队伍,真跟贵族小圈子融在一起。每逢太子出门,他们走在最前头,是太子仪仗队领队。可想而知,这么贴身,升官路线直接铺路,趋之若鹜!就连魏征这样的重臣出道时也曾为“洗马”,当年的太子还是李建成,后来成了大唐一等一谋士。这洗马官可不是路边随处可见的“水军”。
话说回来,就算古人不在意现代网友发的“洗马梗”,他们当年也常逗趣同僚。比如王伟随口嘲刘定之洗马,满朝文武爆笑。刘定之一句“你不是少司马吗?你脏了我也能给你洗洗。”谁说官场没有幽默?大家的反应犹豫了下,又觉得这种互怼挺妙的。其实这些笑话也只活在那个小圈子里,没人真会把职位名挂在嘴边炫耀。
有些官名更扯。譬如“大良造”,乍一看是干什么的?管土木建筑?真的不是。翻翻史料,那是秦国权力金字塔最顶层的座位。能给这个称号,大抵已握军政大权。商鞅、白起都做过“造”,此后秦统一天下,二十级爵位制里,“大良造”还排在第十六位。别以为“造”就是工匠或者建造师。其实是“为大上造之良者”。有点拗口,也不太符合现代对工匠、工程师的理解。秦朝给官员起名字确实不走寻常路。上造、不更、左更、右更都在序列里,既不对称,排序更是出人意表。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故意增加权威感?好像有点站不住脚,但也不太好驳。
“大良造”只是称号奇怪,真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银牌天使”。一听,以为这是西方故事里的守护者。实际上来自辽国,甚至唐宋金也有设。唐朝初设银牌天使,最初是负责传达皇帝秘密诏令的特使。就是类似现在的特使或钦差大臣,只不过派头更大。佩戴银牌,代表奉天子意志。谁见了都要敬三分。
但权力一旦膨胀,腐败也沾边。辽朝的银牌天使成了臭名昭著的官员。原本是皇帝羽翼,后来转为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强抢民女。等到后宋金,银牌天使已成权力怪兽——民间流传不少备案,但一份可查的辽史里,银牌天使被弹劾的例子着实不少。谁还敢说“天使”就一定善良无害?古代体制,赋权极端,倒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善终。名声越来越臭,最后往往只留下隔着银牌的寡淡传说。
再拧一把,宫廷里还有个官职叫“起居注”。听着没啥出奇,可细想下去,居然是皇帝身边最私密的记录官。东汉明德皇后设此初衷,是防万一,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后世几乎每个帝王身边都配起居注。皇帝每天干啥、吃了什么、心情如何,起居注全都落在案卷。说句实话,皇帝是万人之上,但生活隐私基本就没了。本朝的《万历起居注》保存最完整,成了现代学者解析帝王日常的宝库。
可到底起居注有没有泄密风险?皇帝最怕被身边人记住一切。如果不是被严格管控,这些真实材料多半会成为后世政敌攻讦的武器。结果倒好,史官到处搜罗,真实也好,虚构也罢,终归是留下只言片语。能有多少真正流传下来?其实没那么容易。大多数时候,起居注只是国史编撰过程的内部参考,不会让皇帝尴尬。
关于中书舍人,这名字乍听普通,实际是宫内机要要员。魏晋南北朝“舍人”宣传诏令,还可以起草。到明朝降为七品官,但品级低权力高,照样参与朝中大事。多变的是,历史中“舍人”定义不一。战国时称门客为舍人,相当于贵族私家学士、顾问团。后来存疑,说是皇族直属小圈子。就算说法不同,但舍人总是“亲信”,算官场里的红人。汉代正式设舍人,成为官职,中书舍人归中书省管,直接触及宫廷机密。
这类官职流变蛮快,朝代一变,职能、等级、影响全变。你说它官小吧,皇帝一向亲信,又能掌管起草机密文书。其实人人都明白,官场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职位名头,而是离中心近远。
你去问历史学家,谁最想了解官名背后的权力结构?其实连他们自己都时不时被绕晕。区区几个官名,背后藏的是无数朝代更迭、职能调整、制度试验。有的人说名字怪只是形式,权力大小才有意思。也有人坚持官名本身就能左右官场气质。哪种说法站得住?看起来都没错,但也全不对。
数据统计,唐朝太子洗马,实际升迁到显要职位的不占多数;但像魏征这样的“洗马”就有机会跻身权力巅峰。一批太子洗马,最终只是皇权更迭的陪衬。网传辽国银牌天使最多时有超过百人,掌控各自辖区,连皇帝都忌惮三分。有学者说锦衣卫起居注官有无数腐败机会,但现在能查到的证据有限,多半还是流言。对吧?
这些职位,还真不是靠一纸任命就能风生水起。现代网友唠嗑,常常以为古代官名越大越神秘。其实官场里真正掌权的人,往往名头不起眼。像起居注,外人不知道干啥,却能深入皇帝心腹,纤毫毕现。中书舍人,品级低,影响力有时超过一品官。权力流通,永远不是靠官名说话。
有意思的是,有的史官能诚信记录皇帝生活,有的则抱佛脚临时涂改。古代最完整的起居注,只有明神宗万历年的存世卷册。但历史学家发现,里面不乏皇帝拖延政务、私事繁杂之事。真相未必全然可信,也许是书写人自己加料。逻辑说官职制度越完善,腐败、泄密也越严重。这点也不见得正确,毕竟还有许多控制权的“灰色地带”。
不能否认,官名演变、职权变化,成就了王朝独特的制度色彩。但你要细究每一个名字,得理清无数权力关系,有时候,真的不值一提。明面上光鲜亮丽,背后阴沉曲折。网友争论官名的读音、由来,史学家挖掘原始档案,天天扯皮。实际情况也许一点也不复杂——职位与权力只在牛刀小试。
以上这些官名和职权纠缠,权力流转且令人着迷,却与时俱进。无论太子洗马邂逅盛世,银牌天使陨落,还是中书舍人把持朝廷机要,都不曾淡出王朝史册。至于那些笑中带刺的官名和官场故事,究竟能不能交付当代解读?没人说得准。
历史里的奇葩官名,看似荒唐,却都承载着权力变迁和人性冷暖。你说它们是官场笑料也好,根本权力标志也罢,不过是王朝故事的一部分。
来源:肖飞说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