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10月6日,朝鲜中部战场,天还没亮,志愿军的一支小队悄悄靠近敌人阵地。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52年10月6日,朝鲜中部战场,天还没亮,志愿军的一支小队悄悄靠近敌人阵地。
队长忽然让部队停下,然后低声说了句:“他们刚换哨,整营都在睡觉。”没人多问,但大家都知道,这机会太难得了。
可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
这事说起来挺奇怪的。
按当时部队里的标准,这位队长文化程度几乎是空白的。
他叫刘风勇,河南正阳人,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兄弟姊妹八个,他是老二。
家里穷得出奇,连学都没上过,十几岁就开始种地、干活,成了家里顶梁柱。
可是,没念过书的人,怎么听得懂美军哨兵在说什么?
这得从头说起。
刘风勇21岁那年,被拉进了国民党部队。
当时国共内战接近尾声,国民党节节败退,急着抓兵。
他就这么被抓了壮丁,穿上了军装。
可也没过多久,1949年底,他所在的部队被解放军收编。
那时候很多人都懵着,他却很快表了态,主动要求留在解放军。
再后来,朝鲜战争打响,刘风勇报名参加志愿军。1951年初,他随部队过了鸭绿江,被编入第12军35师103团2营6连1排。
当时他只是个普通战士。
那会儿的朝鲜战场,有一个问题特别棘手——语言不通。
美军和韩军的动向往往只能靠前线观察或者缴获情报来判断。
而刘风勇,居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学外语。
他不识字,也没有教材,但他就在战斗间隙凑到俘虏跟前,听他们说话,慢慢模仿发音、记词汇。
听得多了,居然真听懂了不少。
有一次,他在前沿阵地听俘虏说话,听到“rest... only two guards...”。
他不确定每个词的意思,但他能感觉出大概意思。
那次他马上报告了连长,夜里部队摸过去,一举端掉了敌人的一个前哨。
后来他就被选进突击班。
那天夜里,他带着突击班靠近美军营地,听见两个哨兵在说话,说话内容几乎跟之前如出一辙。
他立刻判断,敌人放松警惕了。
于是剪断铁丝网,带人悄悄摸了进去。
美军没反应过来,整个营地被打得稀烂。
那一仗下来,敌人伤亡惨重,而他们几乎没损失。
这事很快传开了。
上级不仅给他记了功,还提拔他当了排副。
不久后,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他并不是那种“天生的英雄”。
他没文化,起步也比别人晚。
当兵之前,他甚至没出过县城。
可他有股子狠劲儿,也有心眼。
他知道自己没优势,就靠多看多听多练。
每次部队后撤休整,他不是休息,而是找翻译、找俘虏、找朝鲜群众练口语。
没人逼他,他自己乐在其中。
说起来也巧,他发音还挺准,连翻译都说他耳朵灵。
1951年6月,他在一次战斗中左手中弹,骨头碎了,打完仗才去包扎。
复员医生都说,这伤至少得休息半年,他硬是不到两个月又上了战场。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他已经是排长了。
他带着整排人冲过加里山的敌人防线,撕开一个缺口,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路。
那一仗,美军第2师39团的坦克和汽车被击毁上百辆。
事后他又立了一次一等功,成了模范党员。
可真正让人记住他的,是1952年的金城战役。
那次他带排攻打611高地主峰,命令一到,他就喊了句“跟我上!”直接冲在最前头。
敌人还没反应过来,阵地就被他们拿下了。
可敌人很快发起反扑。
炮击、冲锋一波接一波。
他带着人死守阵地,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被震晕了。
清醒后,他发现左腿麻了,头晕耳鸣,可敌人没停火。
他咬着牙继续指挥。
又一发炮弹落在边上,一块弹片打穿了他的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就这么跪在地上,把肠子塞回去,还在指挥。
增援部队赶到时,阵地还在,敌人退了。
可刘风勇早已倒下,再也没醒来。
战后,他被追记特等功,追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他牺牲后,那座611高地一直被叫做“风勇峰”。
但过了几年,地名改了。
那以后,再也没人那样叫过。
参考资料:
李峰主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
张正隆,《雪白血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
《人民英雄刘风勇烈士事迹材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档案,编号:JFY-1952-611。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