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14日晚,在福建福清县城关镇宦街尾深巷的一座老屋内,一位中年妇人于阴气退减、阳气初荫的子时诞下了一男婴。该年8月15日在中国历史上是暗夜闪出曙光的一刻,是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此,这户姓俞的人家为孩子取名兆平,预兆和平矣!
——写在庆祝俞兆平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之际
俞 杰/文
1945年8月14日晚,在福建福清县城关镇宦街尾深巷的一座老屋内,一位中年妇人于阴气退减、阳气初荫的子时诞下了一男婴。该年8月15日在中国历史上是暗夜闪出曙光的一刻,是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此,这户姓俞的人家为孩子取名兆平,预兆和平矣!
俞氏的郡望系冀州河涧郡(今河北河间市),唐代黄巢起义后,俞氏族人迁徙南方,其中有一脉迁至福建福清,俞兆平祖上为此脉之后。
俞兆平的祖父俞其馨是福清著名商贾,民国年间,在福清开办了第一家碾米厂。之后,俞其馨又携从福州电机训练所学习毕业的儿子俞昌榗(俞兆平父亲,1949年8月16日后,进入福清县邮电局工作,至年老退休)又开办了福清第一家电话公司。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福清,俞其馨与员工们藏匿好电话总机等关键机器部件,并带领全家连夜出城逃难。后来又拒绝维持会恢复全县电话通讯、使日军与省城司令部及各地部队联络的通牒,引来日寇疯狂报复,他们将电线剪下,拉去作围城的铁丝网,把电线杆锯掉,建碉堡和围墙;将俞其馨粮食加工厂的机器砸坏;还把俞家在溪前乡的果园砍得一片光秃。
图为俞兆平教授。
俞家遭此劫难后,元气大伤,导致家道中落。因此,在日寇投降那天出生的俞兆平,便成了给一家人带来和平与安定的“福星”……
早年经历
1951年秋,俞兆平进入福清西园小学,他的学习生涯自此开始。念三年级的时候,俞辅弼老师在课堂上要大家用“原来”一词造句,恰好提问到俞兆平,他站起,略加思索后回答:“天上有几架飞机冲来冲去,后来有一架冒着白烟跑了,原来这是一场空战。”俞老师听后大为赞赏,说他有六年级学生的水平,此话很快在校内传开,也许就是辅弼老师这句表扬的话,成了俞兆平喜爱语言文学的诱因。后来几年,俞兆平有一些作文在校内的橱窗贴出,“橱窗展示”是西园小学对学生中优秀作文的最高奖赏,此“荣誉”播下了俞兆平对文学喜爱的种子。
1957年,俞兆平进入福清第二中学读书,到高二那年,他带头创办了全年段学生刊物——《笔会》,在中学阶段,他深得擅长激发学生理论思维及独立批评能力的林学杜老师的赏识,俞兆平关于刘白羽散文的评论,是其第一次的文学批评实践,学杜老师赞曰:“兆平的评论感受敏锐,思想活跃,锋芒初见。”
据俞兆平《大事年表》记载:其1963年就读于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参与创办系学生刊物《龙江潮》;1964年,到南安县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回校,复课,期间负责编写学院文艺宣传队演出台本;1967年参加漳州市学生、工人联合组建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负责编写演出台本,在省内各地演出;1968年秋天,分配到福清渔溪军垦农场,当学兵,劳动锻炼;1969年调到农场团部,参加农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负责编写演出台本。
起步霞中
1970年,俞兆平正式分配到霞浦第一中学任教,同年和同学、恋人吴奕纯领证结婚,并组建校文艺宣传队。
1971年,在霞浦一中教语文的俞兆平,参加霞浦县文化馆《群众创作》刊物活动,创作诗歌,初登诗坛。此间,他写了一组名曰《催春曲》的组诗,在《福建文艺》1973年第1期(试刊)中登出,加上《福建日报·武夷山下》又发表了俞兆平的《农具站》一诗,儒风颇重的霞浦城,一下全知道霞浦一中的俞兆平了。
据俞兆平《大事年表》记载:1974年7月22日,俞兆平在《光明日报》副刊发表诗作《壮丽的画卷》。1977年,在《诗刊》12月号发表诗作《荔枝红了》。当然,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俞兆平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把主要精力倾注在高中语文教学上,先后担任霞浦一中74届高二(3)班、76届高二(7)班、79届高二(5)班的班主任,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子。如74届的林雄泉、李青、吴小京、叶树华;76届的陈振加、李步我、高智勇、俞振;79届的张干云、叶彬、吴铭、陈丽霞等人,在霞浦一中的近十年里,凡经他教过的学生,包括校文艺宣传队的帅哥靓女们,都非常敬重他,可谓教泽宏敷,桃李成荫。
南强耕耘
1979年,俞兆平报考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研究生,34岁的“老童生”被录取了。走进高校,走进学术研究圣地,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自此,展开了他生命中新的篇章。
引领他走过这一历程的,有三位贵人,第一位是孙绍振老师。20世纪70年代,俞兆平跟着孙绍振写政治抒情诗;到了70年代末,随着舒婷等一批高手上马,他们便知趣而退了。于是,他就跟着“孙大圣”改弦更张,去登理论那座山,去取理论之经。俞兆平生命中遇到的第二位贵人是许怀中老师。1976年8月,俞兆平从霞浦一中被借调到省里写剧本,准备参加全国曲艺汇演,住在西湖宾馆,正好许怀中老师也因撰写文稿住宿于此,这就铸成了俞兆平和他的因缘。1979年,俞兆平成了他和郑朝宗先生联合带的开门弟子。第三位贵人是郑朝宗先生。19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郑先生,后负笈剑桥,可谓学贯中西。郑先生毕生哺育的弟子遍布海内外。当年厦大中文系有郑先生这块“压舱石”,上承鲁迅、陈衍,下启刘再复、南帆,加上在国内外开“钱学研究”(钱钟书研究)之先河,颇具南天一帜的气势。郑先生重视学术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强调以史实为证,立足原著或原始资料,此治学之道让俞兆平等人受益终身……
1982年秋,俞兆平获厦门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3年,俞兆平被借调到校组织部和教务处联办的职称评定小组工作。
1984年,俞兆平要求回到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岗位上,他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开设过《文学概论》 《马列文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闻一多美学研究》 《西方古典美学》 《艺术美概论》 《新诗美学》等课程,曾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除了给本科生授课外,他还培养了21名硕士生、13名博士生(俞兆平曾与杨春时、黄鸣奋、易中天等人联合申报文艺学博士点,后经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评定通过,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名博士后。
在系里,除教书育人外,俞兆平还从事美学、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学界中,他首次从科学主义的视角考察中国作家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思考,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学理论述与价值判断,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所论及的作家有王国维、梁启超、鲁迅、徐志摩、林语堂、梁宗岱、胡适、郭沫若、茅盾;学者和教育家学衡派的吴宓以及梁实秋、闻一多、丰子恺等。其代表作为《中国现代作家论科学与人文》(学术专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鲁迅研究中,俞兆平的《阿Q正传》新论,开辟了对阿Q新的判断视角。他把对《阿Q正传》的论析回归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较为真切的贴近鲁迅当年创作阿Q这一典型人物时的心理。他首次在国内外学界中提出了如下观点:阿Q既不属于精英式“个人”之列,也与愚庸式的“众数”有别,对于这两类人物来说,阿Q是个“异类”,像是一个两不着边的人物,即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游民阶层。因此,从总体状态上来看,阿Q虽有朦胧的自发性的抗争意识,仍应属于“庸众”的范围,我们不妨定位其为“越界的庸众”。20世纪20年代初期,鲁迅盼望的是从根本上摆脱物欲、兽欲,在精神上彻底觉醒的先驱者,而决非阿Q似的人物。所以,他对阿Q不可能是“怒其不争”,而恰恰相反,是惧怕其争,惧怕以权力、金钱、女人和“荫福后代”为目的的“阿Q似的革命党”起来争夺权力的地盘!因为他们不可能成为推进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带给中国人民的反而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俞兆平的上述观点,验证了以群曾说的:“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常常不仅反映着本阶级的特征,而且也可能曲折地体现了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其他阶级的某种精神特征。”
俞兆平还认为:“鲁迅对于革命中的游民文化意识与民粹主义倾向,是十分谨慎而冷静的,是持批判、否定态度的。”“不管是悲剧式的阿Q,还是喜剧式的阿Q,都构成我们人类的这部历史,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踪影,留下了他所启示的意义”。
俞兆平关于《阿Q正传》的这一全新的论点,在国内学界激起了较大反响,《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均全文转摘。
诚如钱理群所言:“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他,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俞兆平在鲁迅研究方面钩沉考证的意义之一也在于此。
对浪漫主义论题的研究,是俞兆平学术研究的又一重要方面。俞兆平指出:“中国文艺理论界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概念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界分点在1930年左右。在此之前,所接受的主要是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在此之后,所接受的主要是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了。”
图为俞教授已出版的部分学术专著。
俞兆平在《美学的浪漫主义和政治学的浪漫主义》(该文获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文中说:“以卢梭为代表的美学浪漫主义的发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内质,决非‘情感至上’一言所能概括。18世纪后半叶以来,为历史现代性所推崇的工业文明在经济领域创造了奇迹,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带来了物质的丰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物质享受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人类文明的正值增长所内含的自否定因素也日益呈现出来:‘物欲’无限度的急剧膨胀,技术思维的单向、片面的隘化,人与自然的日渐疏离,商品交换逻辑渗透至生活及人的意识的深层,这些异化的现象引发了卢梭的忧虑及抗衡。他的美学的浪漫主义正是作为反思现代性的批判力量而出现……对人类文明负值效应的忧虑、质疑与抗衡,才是卢梭‘情感’的特定内涵,才是卢梭为代表的美学的浪漫主义的特定内质。”
关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俞兆平在文中指出:高尔基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降格为创作方法,更把浪漫主义缩减为隶属于现实主义的一种元素,即他在《俄国文学史》中阐述的“在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之际,他们应该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把自己的结论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绝不是从心灵、从个人的经验来摄取思想体系的素材,像个人主义的浪漫主义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因此,高尔基又言:“浪漫主义不是一种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的严整理论,它也不是一种文学创作理论:凡是要把浪漫主义阐释为理论的尝试,总不免或多或少搞不清而且徒劳无功。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它其实复杂地而且始终多少模糊地反映出笼罩着过渡时代社会的一切感觉和情绪的色彩。
图为俞兆平与与许怀中老师(右)在厦大人文学院合影。
俞兆平接着指出:与此相对照,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浪漫主义在情感内涵上和美学浪漫主义之间就显示出巨大的反差。后者把情感提升到“神性”的层面,具有宗教信仰的意味:前者则贬抑情感,或是把情感和浪漫主义减缩到可有可无的地步,或是在内涵上以“理想”取代了情感。浪漫主义在高尔基眼中处于极度卑微的地位,它仅是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情绪”,仅是一种“感觉的色彩”而已。高尔基甚至说:“各位不要因我把浪漫主义这名词应用到无产阶级的心理上面而感到困惑;我使用这个名词——因为没有别的名词好使用——仅仅限于指无产者的崇高的战斗情绪而已。”由此,俞兆平认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高尔基为代表的政治学浪漫主义在中国的美学、文艺学体系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就是‘理想’成为中国文论中浪漫主义概念的重要内涵之一的原因。这种理念性的色彩,在1958年的中国则发挥到了极致。在这样的积极浪漫主义(高尔基创立的)的导引下,也才有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十五年赶超英美’的声势浩大的1958年新民歌运动”。
系统的、全面的对闻一多的美学和文艺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首次将其庞杂的学术、艺术与人生实践整合到一个“美学思想”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清晰的勾勒出闻一多美学思想概貌,并揭示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深刻价值的《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学术专著,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俞兆平的一部美学力作,是闻一多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闻一多是一位集诗人、学者、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中国现代复杂历史和文学背景下的杰出人物。对闻一多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的研究发掘,长期以来人们只徘徊于简单的涉猎和个别问题的表层探讨,未作深层次的探究。俞兆平以其追踪溯源、精思极虑、推陈出新的研究精神和筚路蓝缕、大胆探索、别出手眼的学术气度,在广泛搜集有关史料,宏观览视闻一多浩如烟海的创作、著述的基础上,以辩证思维逻辑为指归,对闻一多美学思想中精芜杂糅、瑕瑜互见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剖析,从中挖掘出了一个个富有理论突破性和当代意义的命题。例如,在五四时期闻一多零散的信件和文章中,俞兆平慧眼独具的看到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带有普遍性而又常被人误解的“二律背反”命题:其正题是强调艺术只是由艺术家的“无心”的美感直觉完成的,它不表现出明确的客观合目的性,在创作时不能直接通过概念来表达;其反题是主张艺术涉及一定的概念内涵,是艺术家的信仰与理想,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目的性,体现出艺术家的理性追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论稿》对此作了深入的令人信服的阐释:闻一多的艺术创作无目的性与艺术社会功用性的二律背反的文艺主张,是康德审美判断力的二律背反的综合命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延续”。“一方面遵从艺术自身的形式规律,从形式美感的角度着眼,认为‘艺术首先必须是艺术’,它首先必须符合‘形式目的’,而不能从‘规定的概念’(逻辑概念)及思想、意图出发,不能以功利主义为前提,所以艺术创作是无目的性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认识到美的艺术所应具有的客观合目的性,从内容表现的角度着眼,强调艺术必须显现与美感交触一体的‘特殊理性概念’,发挥陶冶心灵、使人变成道德的自由的人的社会性功用,所以艺术包含着‘最高度’的合目的性。其正题的概念内涵与反题的概念内涵也就像康德所说的:不是‘同一的意义’”。由此“取得综合与统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类似这种富有当代意义而又未曾为研究者所开掘阐发的美学命题,在《论稿》中为数不少,既最大限度的容括了闻一多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又在富有新意的阐发中给人以深刻启示,开垦了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块新地,填补了闻一多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我们全面把握闻一多美学思想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
提升校刊
从1998年起,俞兆平兼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由他主持的哲社版,连获首届、第二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双十佳奖”;摘转率在2002年全国700余家社科学学报中名列第一,2003年,首批入选教育部高等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为全国高校学报11家名刊之一。
此外,他还曾担任福建省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高校文科学报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阅读学会副会长等社团职务。有一个时期,俞兆平同时担负中文系教学、教研室主任、厦大学报编务三项工作,他曾自嘲自己是“三栖类”人物,再加上高校教师永不卸脱的科研,工作量远超校方的规定数,由此当选为厦门市1996—1998年度劳动模范。
1995年,应香港大学邀请;1996年,应台湾《联合报》系邀请;2002年,应日本九州大学邀请,俞兆平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到以上邀请方进行学术交流。
2005年,俞兆平年届60,因教学和学报工作需要,学院和学校继续返聘他至2010年……
今年8月22日,由霞浦一中74届校友林雄泉牵头召集的庆祝俞兆平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师生座谈会在霞浦一中老校园召开,我因出差省外,无法参会,经拜读俞先生的有关著述,有感而撰此文,权以为贺!因俞先生的学术成就实在丰富,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俞先生和先生厦大的弟子及霞浦一中校友们批评指正。衷心祝愿俞兆平先生和他的夫人、本人的恩师吴奕纯女士健康幸福!
(本文作者系中国地方志专家库专家、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原一级巡视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霞浦一中77届毕业生)
责编:郭超
来源:海峡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