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深耕,习近平说“还是要坚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5:49 1

摘要:“驻村在穷乡,山路走常常。无忧兼保障,责任并担当。帮抚拳拳意,身心淡淡伤。但为初心志,老骥奋蹄扬!”这是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日记本上写下的第49首诗。自2015年4月中组部联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

“驻村在穷乡,山路走常常。无忧兼保障,责任并担当。帮抚拳拳意,身心淡淡伤。但为初心志,老骥奋蹄扬!”这是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日记本上写下的第49首诗。自2015年4月中组部联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来,第一书记制度在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作为党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举措,第一书记制度在推动基层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也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创新的成功范例。

“因村派人”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精选精英力量、注入外部资源、激活内生动力,成为精准扶贫开发、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抓手。作为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执行者,第一书记的能力和执行力直接决定了扶贫资源的使用情况和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一个懂政策、通民情、善协调的第一书记,既能将中央的顶层设计“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又能把当地“被遗忘”的资源统筹为发展的源泉。

据统计,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他们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不仅降低了扶贫开发的总体社会成本,更在深层意义上重塑了党和国家与乡村的联结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制度活力。

“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乡村治理。”

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第一书记夯实基础、扎根基层,不仅让水泥路修到了山沟里,光纤网络进了村,甚至让不少地方发展成了旅游网红村,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农村的“等靠要”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扶贫实效。在乡村振兴中,他是资源整合的“连接器”,也是党群关系的“黏合剂”,不仅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领导力,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这一制度,党能够持续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乡村全面振兴既“塑形”更“铸魂”。

“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

2025年3月17日,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畅谈时说道:“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

第一书记制度不仅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有力保障,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设计。在脱贫攻坚完成后,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转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这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第一书记制度,可以为乡村发展持续注入组织资源、政策活力和治理经验,确保乡村发展不断层。可以说,第一书记制度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根据我国国情,以组织优势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困局的长期战略,必须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未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第一书记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更深远、更广泛的作用。(文/学习大军,2025年4月7日):xuexidajun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