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安二十四年冬,汉中王刘备立于沔阳山巅,俯视下方三万将士齐呼万岁。金色王冠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刺目光芒,六十岁的他双鬓已白,但目光如炬。礼官宣读册封诏书,声震四野,言刘备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今为社稷计,晋位汉中王。
楔子
建安二十四年冬,汉中王刘备立于沔阳山巅,俯视下方三万将士齐呼万岁。金色王冠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闪烁着刺目光芒,六十岁的他双鬓已白,但目光如炬。礼官宣读册封诏书,声震四野,言刘备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今为社稷计,晋位汉中王。
汉中王刘备
群臣跪拜,山呼海啸。刘备抬手受礼,目光掠过下方一张张激动的面孔——诸葛亮垂首低眉,关羽傲然而立,张飞虎目含泪,法正微笑颔首。在这一片忠汉拥刘的喧嚣中,无人知晓他内心深处那个藏了四十年的秘密。
群臣跪拜刘备
“封禅永理...”他在心中默念这四个字,嘴角扬起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笑意。风吹王袍,猎猎作响。
第一章 草庐初志
涿县楼桑村,夕阳西下,十五岁的刘备独自坐在老桑树下。那树高五丈余,远望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少年仰头望着如华盖般的树冠,手中小刀一下下在泥地上划着。
“封...”他写下第一个字,停顿片刻,又缓缓写下第二个字:“禅”。
“玄德,又在做白日梦了?”哥哥刘德然走来,戏谑地看着地上的字,“这是什么?”
刘备迅速用脚抹去痕迹,起身笑道:“胡乱写的。德然兄找我有事?”
“父亲叫你回去吃饭了。你说你,整天想着出人头地,还不如多读些书实在。”
刘备微笑不语。回到家中破旧的院落,母亲正在织席,见他回来,点头示意饭菜在锅里。刘备安静地吃完简单的晚饭,回到自己狭小的房间,从床底抽出一卷竹简。
刘备卖席
那是他偶然得到的《封禅书》,记载着自古帝王封禅泰山的盛况。竹简已磨损严重,但他仍能想象那场面——天子登临绝顶,祭天拜地,告成功于天地,受天命于鬼神。
“大丈夫生当如此。”他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野心。
门外传来母亲的咳嗽声,刘备急忙将竹简藏好。他明白,在这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他这个没落宗室之后,唯有隐藏真实野心,方能徐徐图之。
次日,他告别母亲,前往卢植处求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公孙瓒,也学会了如何谦恭待人,如何慧眼识人,更重要的是,如何隐藏自己的锋芒。
刘备深思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许多年后,当刘备在隆中对诸葛亮说出这番话时,他自己几乎都相信了这番说辞。光复汉室是多么正义而光荣的旗帜,足以招揽天下英才,足以让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然而夜深人静时,他仍会想起少年时在泥地上写下的那两个字——封禅。
第二章 流离假仁
建安五年,刘备败于曹操,弃徐州而奔袁绍。是夜,大雨滂沱,他带着残兵败将躲入破庙暂避。
关羽失散,张飞不知生死,甘糜二夫人陷于敌手。四十一岁的刘备坐在破败的神像前,浑身湿透,狼狈不堪。
“天欲亡我乎?”他仰天长叹,声音中满是绝望。
部将简雍递来干粮:“主公勿忧,关张二将军必能脱险,夫人亦必有天佑。”
刘备苦笑,接过干粮却难以下咽。他望着庙外滂沱大雨,忽然问道:“宪和,你认为我是何等样人?”
简雍一愣:“主公仁德爱民,天下皆知。”
“仁德?”刘备忽然大笑,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嘲,“我少时家贫,以织席贩履为业。常受富家子弟欺辱,那时我便立誓,必不教子孙再受此苦。你说,这算是仁德吗?”
简雍不知如何回答。刘备继续道:“光复汉室...多好的口号。可这汉室,何曾给过我一口饭吃?何曾阻止过豪强夺我祖产?”他的声音忽然低沉下来,“我想要的,不过是无人再可轻视于我,无人再可夺我所有。”
这些话,他从未对任何人说过,今夜却在这破庙中脱口而出。说完后,他自己也吃了一惊,急忙补充道:“当然,如能重振汉室,救民于水火,自是更好。”
简雍默然良久,方道:“无论主公初衷为何,行的是仁政,救的是百姓,便是仁义。”
刘备点头,不再多言。他知道自己必须更加小心,那些深藏的野心,稍有不慎便会流露人前。
次日天晴,他们继续北上。途中遇到流民队伍,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刘备令部下分出军粮救济,百姓感恩戴德,跪拜称谢。
百姓跪拜感谢刘备
看着跪拜的百姓,刘备心中涌起复杂情绪。他确实怜悯这些百姓,但更清楚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不仅是手段,更是他野心的遮羞布。
“终有一日,我将登泰山而封禅,让天下人皆跪拜于我。”这念头一闪而过,他随即换上悲悯表情,扶起跪地的老者:“老人家请起,备何德何能,受此大礼。”
这一切,简雍看在眼里,心中明镜似的,却选择沉默。乱世之中,谁没有野心?至少刘备的野心,还会用仁义包裹。
第三章 荆州暗谋
建安十三年,刘备联合孙权,大破曹操于赤壁,得占荆州大部。四十八岁的他,终于有了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日,刘备与诸葛亮商议政事毕,忽问道:“孔明觉得,‘封禅’二字何解?”
诸葛亮羽扇轻摇:“封者,祭天也;禅者,祭地也。自古帝王功成治定,则封禅以告太平。”
刘备点头,状若随意:“如此说来,若非帝王,不可封禅?”
“自然。”诸葛亮目光微凝,“主公何故问此?”
刘备笑道:“偶然读书见得,心生好奇罢了。”他转移话题,“近来我常思,若有一子,当取何名为好?”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何等聪明,早已察觉刘备有深意,却不动声色:“命名之事,关乎气运,当慎重考虑。”
不久后,刘备收养寇封为义子,更其名为“刘封”。当时众人只道是寻常收养,唯诸葛亮深夜独坐时,将“刘封”二字写于纸上,沉思良久。
次年,甘夫人生下阿斗。刘备为之取名“刘禅”。诸葛亮闻之,手中羽扇微微一滞。
“封...禅...”他轻声念着这两个字,眼中闪过复杂神色。
又一日,刘备邀诸葛亮登临襄阳城楼。远眺山河,刘备忽然道:“尝闻泰山高峻,登之可小天下。他日若得天下太平,必往泰山一观。”
诸葛亮微笑:“主公志在复兴汉室,自是应当。”
刘备转头看他,目光深邃:“孔明,你认为汉室可兴否?”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名存实亡。然正因如此,主公以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刘备大笑:“孔明一言,茅塞顿开!”笑声止,他忽又低声道,“然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若汉室终不可兴,岂非要有新朝代之?”
刘备与诸葛亮交流
诸葛亮羽扇停住,良久方道:“天道有常,唯有德者居之。”
二人心照不宣,不再多言。但自此,诸葛亮更加明了刘备心中真实所想——那不只是复兴汉室,更是开创属于自己的王朝。
建安十六年,刘备入川前夕,糜夫人产下第三子。刘备为之取名“刘永”。诸葛亮闻讯,深夜绘制西川地图时,不自觉地在图纸边缘写下“封禅永”三字。
他凝视这三字,叹息道:“主公之志,已昭然若揭矣。”
第四章 汉中称王
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定军山一役,黄忠刀劈夏侯渊,蜀军大胜。五十九岁的刘备终于夺得这块战略要地。
夏七月,群臣上表献帝,请立刘备为汉中王。表文由诸葛亮草拟,言词恳切,尽述刘备之功勋德行,强调为“社稷之计”。
刘备三辞而后受之,在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于首。
刘备汉中称王
仪式结束后,夜宴群臣。酒过三巡,刘备微醺,持杯对众臣道:“备本汉室宗亲,今为社稷暂居王位,待他日克复中原,还于旧都,必归政于天子。”
众臣皆称颂其德,唯诸葛亮目光深邃,默然不语。
夜深宴散,刘备独留诸葛亮于帐中。
“孔明今日似有不悦?”刘备问道,醉意已褪去大半。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轻摇羽扇:“亮不敢。只是思及今日盛典,忽然想起昔日主公为三位公子取名之事。”
刘备眼神一凝:“哦?取名有何不妥?”
“非为不妥,只是...颇有深意。”诸葛亮缓缓道,“封、禅、永三字,若相连...”
帐内烛火跳动,映得二人面色明暗不定。刘备沉默良久,忽然笑道:“孔明多心了。名字不过符号而已,何来深意?”
诸葛亮点头:“确是亮多虑了。”然而他心中雪亮,刘备的野心已如脱缰之马,再难掩饰。
次月,刘备返回成都,大封群臣。法正、张飞、马超、黄忠、关羽等五虎上将各得重赏,文臣谋士亦各有封赐。
是夜,刘备召关羽密谈。
“云长,我有一事相托。”刘备神色严肃,“他日我若有不测,汝当辅佐阿斗,继续大业。”
刘备与关羽交心
关羽慨然道:“兄长何出此言?你我兄弟誓同生死,关某必竭尽全力,辅佐侄儿!”
刘备点头,却又道:“然若阿斗不堪大任...汝可自为之。”
关羽大惊,跪地曰:“羽岂敢有此心!汉室宗亲,唯兄长子嗣可继大统!”
刘备扶起他,叹道:“我知汝忠心,然世事难料...记住,无论谁人继位,必以统一天下为志,不可偏安一隅。”
这番话,看似为汉室着想,实则暗示了刘备自己的野心——即便儿子无能,也要有人继续他未竟的霸业。
关羽虽觉有异,但感于刘备信任,未作多想。殊不知,这是刘备为将来可能的篡位预留后路。
第五章 永理俱全
章武元年四月,曹丕篡汉称帝的消息传来,刘备时年六十有一,在成都痛哭三日,做足忠臣姿态。
群臣纷纷上表,请刘备继汉统而称帝。刘备表面推辞,暗中却催促诸葛亮加快筹备。
诸葛亮心知肚明,却仍按礼制三次上表劝进。最终刘备“不得已”而从之,于成都武担山之南即皇帝位,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
登基大典上,刘备身着龙袍,接受百官朝拜。当他坐上龙椅的那一刻,眼中闪过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满足——从织席贩履到九五之尊,这条路他走了整整五十年。
刘备称王
是年夏,刘备新得第四子,为与前三人名字相配,取名为“刘理”。
至此,“封禅永理”四字齐全。
夜深人静,刘备独自在书房挥毫,在宣纸上写下这四个大字。墨迹淋漓,笔力遒劲,仿佛要将一生抱负尽注其中。
“父皇。”年仅十五岁的刘禅不知何时站在门口,“儿臣听见声响,特来问安。”
刘备微微一惊,随即笑道:“阿斗来得正好,看为父这字写得如何?”
刘禅近前,轻声念道:“封...禅...永...理...这正是我们四位弟兄的名字。”
“不错。”刘备目光深邃,“你可明白其中含义?”
刘禅犹豫片刻:“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刘备拉他近前,低声道:“封禅,乃帝王祭天地之大礼;永理,意为永远合理、合乎天道。这四个字连在一起,便是说,称帝封禅是永远合理之事。”
刘禅愕然:“可...可是孔明师傅说,我们是为光复汉室...”
刘备冷笑:“汉室?汉室早已名存实亡!曹丕篡位,我若不称帝,何以号令天下?记住,这世上从没有什么天命所归,只有成王败寇!”
话一出口,刘备自觉失言,忙改口道:“为父的意思是,我们继承汉统,是为了天下苍生,不让奸佞得逞。”
但刘禅已听得明白,低头不语。刘备看着他懦弱的样子,心中暗叹,这个儿子恐怕难继大业。
“去吧,今日之言,不可对外人提起。”刘备挥手道。
刘禅退下后,刘备再次凝视纸上的四个字,喃喃自语:“永理...永远合理...只要我统一天下,后世史书,自会证明我称帝的合理性。”
后主刘禅
然而历史从不会按照个人意愿发展。就在刘备称帝不久,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的消息传来,打破了刘备的全盘计划。
第六章 猇亭野望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欲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赵云等臣力谏,言国贼乃曹丕,非孙权。
刘备怒道:“云长与朕,犹一体也。大义所在,岂可忘之?”实则,他内心算计的是夺回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为北伐中原做准备。
诸葛亮深知其意,谏曰:“吴侯已向魏称臣,曹丕必疑之。若陛下暂缓东征,吴魏必生间隙,届时可坐收渔利。”
刘备表面称善,私下却对法正道:“孔明谨慎有余,进取不足。如待吴魏自乱,朕何日能成大事?”
刘备密谋
法正早逝,此时刘备身边已少有人能直言劝谏。最终,他以张飞被害为由,决意亲征。
出兵前夕,刘备夜观天象,见流星划过长空,坠于东南。左右皆言此乃凶兆,宜暂缓出兵。
刘备不以为然:“朕自涿郡起兵以来,历险无数,皆化险为夷。此非凶兆,乃警示朕需速战速决耳!”
刘备大军至猇亭
章武二年二月,刘备大军至猇亭。连营七百余里,声势浩大。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俯瞰千军万马,刘备豪情万丈。
“待朕破吴之后,乘胜北伐,中原可定。届时,朕当效仿秦皇汉武,登泰山而封禅!”他对随行的刘永、刘理二子道。
年幼的刘理问道:“父皇,封禅之后呢?”
刘备大笑:“封禅之后,朕将开创万世太平,使我大汉国祚永延,江山永固!你兄弟四人名字联起来,便是‘封禅永理’,此乃天意啊!”
这番话被史官记录在册,后来诸葛亮见之,叹息道:“陛下野心,至此昭然矣。”
然而刘备未能如愿。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仅以身免,退守白帝城。
惨败之后,刘备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急召诸葛亮赴白帝城托孤。
第七章 白帝遗恨
章武三年春,诸葛亮至白帝城。见刘备病容憔悴,不禁泪下。
“朕不自修德,自取其败。悔不听丞相之言,致有此失。”刘备握诸葛亮手,气息微弱。
诸葛亮泣道:“陛下保重龙体,待痊愈后,亮必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托孤
刘备摇头:“朕知大限已至,今有后事相托。”他令李严取来纸笔,亲手写下遗诏。
写毕,他将诏书交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汗流浃背,叩头泣血:“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刘备点头,令左右扶起诸葛亮,又道:“朕这一生,奔波半世,终得三分天下。然...未能一统中原,登封泰山,实为平生大憾。”
诸葛亮默然。此刻的刘备,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阿斗懦弱,恐难继大业。丞相...”他压低声音,“若时局有变,你可...”
话未说完,一阵剧烈咳嗽打断了他。诸葛亮急忙上前搀扶:“陛下勿言,保重龙体要紧。”
刘备喘息良久,苦笑道:“朕这一生,总是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光复汉室...多好的口号,可朕内心所求,不过是证明我刘备不输于人,甚至...超越历代帝王。”
他示意诸葛亮近前,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四个孩子的名字...封禅永理...那才是朕真正的梦想...”
说完这番话,刘备仿佛卸下了重担,神色平静许多。他令召诸臣入内,公开宣读遗诏,命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
是夜,刘备崩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他带着未能实现的封禅之梦,走完了充满野心与矛盾的一生。
第八章 后世评说
诸葛亮辅佐刘禅,竭尽全力,六出祁山,最终病逝五丈原,未能完成刘备遗志。蜀汉后为魏所灭,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
诸葛亮一直辅佐刘禅
后世史家评刘备,多赞其仁德爱民,坚韧不拔。唯有一些细心的学者,从“封禅永理”四字中,窥见了他深藏的野心。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
这段评价中,“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数字,隐约暗示了刘备并非纯粹为汉室而战,亦有自身考量。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更直言:“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然而,真正揭示刘备野心的,还是他为四个儿子取的名字。后世文人多有题咏,其中一首《读蜀志》写道:
织席贩履起微寒,龙潜深渊待时蟠。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言堪定鼎中安。
荆州暗藏封禅志,白帝空余永理叹。
若非儿名露心迹,谁识英雄真面目?
刘备的一生,是乱世英雄的典型——他既有仁德爱民的真实情怀,也有深藏不露的个人野心;既高举光复汉室的正义旗帜,也暗怀开创王朝的私人梦想。这种复杂性,正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
哥三初见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与算计,只是刘备更善于用仁义包裹,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最终,他的野心推动他开创了一番事业,也因这份野心而未能如愿以偿。但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野心与能力的差距,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而立体的刘备,让后人评说不已。
“封禅永理”四字,如同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通往刘备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真实的乱世英雄。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