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时代来临:谁在贷款,又是谁在放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2:29 1

摘要:2021年开始的四年时间里,阿泽辗转从上海到西安工作,在此期间,他陆续从9个网贷平台中一共借出14万元进行“生活周转”。

他们有的想要维持生活、有的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有的是为了“白嫖”贷款。

尽管过去五年时间里,我国家庭存款高速增长,四年时间累计存款甚至超过了此前十年的总和。

但在存款数据飙升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依赖着网贷生存,且这样的人占比仍然不低。

2021年开始的四年时间里,阿泽辗转从上海到西安工作,在此期间,他陆续从9个网贷平台中一共借出14万元进行“生活周转”。

当他尝试进入第十个网贷平台的时候,他打算一次性借一个“大的”,即40万。

这个数字他当然借不出来。

但阿泽有“更聪明”的做法。他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朋友,用信用良好的朋友作担保,替他借贷。

这种行为被称为“AB贷”,联合操作下,网贷平台就有可能借出40万。而阿泽的朋友也会因为参与其中而背上贷款。

最终,阿泽没有说服朋友为他借贷。在阿泽的概念里,用B平台的钱还A平台,再从C平台借钱去还B,由此辗转十余个平台,只要互相套现的平台足够多,这笔钱就可以一直在账单上滚来滚去,而不用真的偿还。

当朋友告诉阿泽,如果这笔40万借出来,他的债务将会直接崩盘并且没有回头路。阿泽的工资在一万之间浮动,但没有存款也没有家庭支持,因此面对如此高昂的滚雪球一样的账单,没有人可以一直借下去。

阿泽的经历,和今天很多依赖网贷的人相似;在长期的依赖网贷过活的日子里,已经养成了即时满足的习惯,很难真正对自己的总负债以及带来的利息产生什么清晰的概念。

尽管网贷简单、便利、快捷,但网贷也是钱,它不是数字游戏,出来借的,最终都是要还的。

当今天人们都在享受着几元一杯的奶茶咖啡时,很难想象到还有这样一群人在依赖着网贷过活。但依赖网贷过活的不仅仅是这些贷款者,同样还有放贷的平台。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许多抱着侥幸心理不断借贷的人不在少数,债务危机一次爆发后面临还贷压力的他们也在社交平台上记录着自己的“还贷”经历。

叠加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借贷者违约现象在最近几年,已经变成了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根据咨询公司龙洲经讯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估计有2500万至3400万人拖欠个人贷款,这个数字和2019年相比,短短五年时间已经翻了一倍。

另外,如果算上逾期但尚未达到违约的贷款的话,那么我国风险借贷人的数量能膨胀到6100万至8300万,这相当于我国15岁以上总人口的5%到7%。

而如果算上所有借贷者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更高。

数据有时候看起来是背离的,但事实上它一点也不矛盾,不仅不矛盾,反而还能够说明诸多问题。

例如,一方面我国的家庭银行存款余额不断创下历史新高,但另一方面,我国贷款逾期者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看起来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数据,但实际上,它恰恰说明了最近几年时间发生的诸多社会、经济现象,例如内卷、消费降级、企业端的价格战等等。

那么都是在借钱呢?

从借贷业务部门的分析来看,25到40岁之间的男性是网贷的主要目标用户,他们借钱的用处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用于日常消费周转,维持生活所需;另一种则是用于大额开支,例如赌博、购买奢侈品等等。

而贷款逾期潮,则要从新冠病毒后说起。

自病毒以来,从地方到普通家庭,经济状况都普遍吃紧,有的人隔一段时间就没有收入来源,还有的个体户老板直接倒闭破产,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维持生活开销,他们的选择基本上只有一个,那就是网贷。

而那些在网上借贷的人,则到了需要借钱来消费的地步。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的人不是借钱消费,而是借钱维持生活开支。

借钱除了自身的需求之外,各大平台的助推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需求。

背靠平台的数亿级别体量的用户,这些大网贷机构借贷业务也蒸蒸日上,中小平台也跟着飞黄腾达。

在惊人的贷款数据背后,是金融服务平台不断缩减“借贷感”的结果,在不知不觉间,让用户没有产生借钱的心理罪恶感,反而还沉浸在消费的喜悦里。

这背后是基于大数据建模得出的风险控制模型,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借贷、促进消费。而对逾期的人来说,网贷机构只要不暴力催收,从广告到收利息,整个产业都是在阳光下的。

而这反而是最可怕的。

贷款平台一般可以简单分为三大类,大贷平台就是依赖头部电商平台的产品,它们和信用卡又互为替代关系,约束力强,有比较严格的资质审核。

中型贷款平台则由一些非电商平台推出的贷款产品,小型贷款平台则是更小的平台,依赖广告来获得更多曝光量。

和银行贷款项目比起来,网贷则是更小额、更日常的消费行为,信用卡和房车资质审核动辄会花费数周,而对于互联网贷款来说,从申请到钱款到账,耗时仅仅需要几分钟。

为了和银行贷款和大贷款平台竞争,那些中小型的贷款平台则不断用低风险、审核快、还款轻松来做广告区分。

而这些网贷其实也有硬性条件,例如用户不能将已经发放的贷款放还,而且必须要面对强制分期付款以保障利息的条款等等。

而网贷平台最令人诟病的,还是其利息比银行更高。如果从大贷款平台借走一万元,那么最终可能需要分期总还款1.1万元,而如果是从中小网贷平台借走一万元,那么最终可能需要偿还1.3万元。

而一些高利贷网贷,其利息也会更高。澎湃新闻在今年3月份发表的一份报道中称,一家网贷平台放出1560元的借款,仅在短短17天内,利息就累计到13764元,高到离谱。

为了遏制网贷行业的乱象,今年8月20日,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将高利贷行为定为刑事犯罪,从严打击。这条新规还明确了一条红线:实际年利率不得超过36%。

事实上,贷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是好事情,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消费;许多借网贷的人基本上都将网贷用于消费,不管借款人消费什么,几乎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但对个体而言,过于盲目的提前透支消费行为,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债务黑洞,难以自拔。

而对放贷平台来说,发放网贷的利润,通常也非常高。这也导致,各个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广告是近年来出现频次最高的广告内容之一,和求职软体广告、二手交易广告一起,成了近年来互联网广告界的三巨头。

而这些贷款广告甚至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有些APP的开屏广告上就是借贷广告,而且广告的形式还以“摇一摇”出现,用户稍不注意,就会直接跳转到下载界面,防不胜防。

贷款金额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一个人的收入高低;那些月收入更高的,贷款哪怕多一些,也至少不会有崩盘的担忧。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那些月薪几千,却动辄贷款十几万的群体。

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刚过4万元,这意味着网贷贷下来的看起来只是数字,但长年累月之下,这些数字最终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收入,才能够还清。

而多数网贷最大的特点,就是放贷快,这看起来是一个优势,但背后还是有行为心理学的科学背景。

放贷快的目的,不仅仅是让用户觉得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要让借贷人觉得没有门槛,而且要竭力减少用户对于借贷这件事的感知力。

在这一点上,网贷平台做的堪称完美。

借贷的市场需求当然是有的,但需求到底有多大呢?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尽到哪些义务,这些到今天都仍然存在争议。

但有一个点可能是不会变的,正如消费主义所秉持的那样,当人们没有需求的时候,就创造一个需求出来,而网贷这件事本身,也是如此。

end.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