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雨中,39岁的老兵张建国提着简单行李,准备结束18年军旅生涯。
秋雨中,39岁的老兵张建国提着简单行李,准备结束18年军旅生涯。
就在即将上车离开的那一刻,年轻的门岗哨兵突然拦住了他。
"同志,等一下,我需要检查一下你的行李。"
送行的战友们瞬间愣住,连长的脸色也变了。
18年的军旅荣誉与最后的尊严,在这个雨夜交织碰撞。
01
2019年10月15日,华北某综合训练基地。
细雨如丝,打湿了营区里的梧桐叶。
张建国坐在班长宿舍里,墙上贴满了18年来的军功章和奖状。
手机震动,妻子李秀芳的微信语音传来:"建国,车票买好了,明天下午3点的火车。"
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期待。
张建国握着手机,望向窗外正在训练的新兵们。
18年了。
从意气风发的18岁青年,到如今满脸沧桑的39岁中年人。
从怀着当将军梦想的热血少年,到即将退伍的普通上士。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一切。
"爸,医药费的事你不用担心,我这边想想办法。"
张建国回复着语音,声音有些沙哑。
老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家里的积蓄早就花光了。
妻子一个人在县城当小学老师,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老小。
而他,18年来一直在部队基层连队,从未提干成功。
上士的津贴,对于这个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门外传来脚步声,老班长李华推门进来。
"老张,收拾得怎么样了?"
李华比张建国早入伍两年,下个月也要转业了。
"差不多了。"
张建国指了指床上简单的行李。
18年的军旅生涯,最后竟然只剩下这么点东西。
几套便装,一些证书,还有一本记录着18年点点滴滴的日记。
"老张,说句心里话,你真的甘心吗?"
李华坐在床边,点了根烟。
"18年了,从列兵到上士,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可到头来,还是要灰溜溜地回老家。"
张建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整理着军装。
这套穿了18年的军装,明天就要脱下了。
甘心吗?
当然不甘心。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学历不够,年龄超限,提干的机会一次次与他擦肩而过。
而家里的情况,也不允许他再这样耗下去了。
"李哥,你说我这18年是不是白过了?"
张建国突然开口问道。
李华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半晌才说:"没有白过。"
"至少,你对得起这身军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音。
就像张建国此刻的心情,细碎而复杂。
02
2001年9月,河南某县城火车站。
18岁的张建国告别了黄土地上的家,踏上了开往军营的列车。
那时的他,眼神清澈,满怀理想。
"儿子,到了部队要好好干,给咱张家争口气!"
父亲在站台上大声喊着,眼中满含期待。
"爸,我一定会当上军官的!"
张建国握着拳头,声音响亮而坚定。
那时的他,真的相信自己能够在部队闯出一番天地。
新兵连的三个月,张建国表现突出。
体能训练第一名,内务卫生标兵,理论考试满分。
班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张,好好干,将来当个连长没问题。"
下连后,张建国更加努力。
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
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学习时间刻苦钻研。
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第二年拿了训练标兵。
第三年立了三等功。
那时候,所有人都说他前途无量。
连长、指导员都对他刮目相看。
战友们也都认为他迟早会提干。
2004年,第一次提干机会来了。
张建国满怀希望地递交了申请。
训练成绩优秀,群众基础良好,各项条件都符合。
可最终,名额给了一个军校毕业的新兵。
"小张,你还年轻,机会还多着呢。"
连长安慰他说。
张建国点点头,继续埋头苦干。
2006年,第二次机会。
这次他更有把握,各项指标都是第一。
可最终,名额又给了一个本科学历的战友。
"学历还是很重要的,你要抓紧时间学习。"
指导员语重心长地说。
张建国开始自学,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大专文凭。
2008年,第三次机会。
抗震救灾中,张建国表现英勇,救出了三名被困群众。
立了二等功,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他的事迹。
这次,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提干成功。
可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
"年龄有点大了,组织上更倾向于年轻干部。"
政委的话让他心如刀割。
那一年,他已经26岁了。
在部队这个年龄确实不算年轻了。
可他还不甘心放弃。
2010年,2012年,2014年...
一次次的申请,一次次的落空。
理由各种各样:学历不够,年龄偏大,名额有限...
每一次的失败,都像一把刀插在心上。
可张建国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2015年,妻子李秀芳哭着给他打电话。
"建国,咱爸病了,需要手术。"
"家里真的没钱了,你看能不能..."
张建国二话不说,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寄回了家。
那是他攒了好几年的钱,本来想着提干后给家里改善生活条件。
现在全部用来给父亲治病了。
妻子在电话里哽咽着说:"建国,我知道你有理想,可咱们也得现实一点。"
"小军都8岁了,一年见不了爸爸几次面。"
"我一个人真的很累..."
张建国握着电话,心如刀绞。
他何尝不想回家陪伴妻儿?
可军人的职责让他不能轻言放弃。
"秀芳,你再坚持坚持,我很快就能提干了。"
"到时候条件会好很多的。"
可这样的话,他已经说了很多年了。
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个承诺还能不能兑现。
2017年,军改开始。
大批老兵面临转业退伍。
张建国也在名单之列。
"老张,你的情况组织上都了解。"
连长王磊把他叫到办公室谈话。
"这次改革,很多老同志都要走。"
"你也应该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考虑了。"
张建国看着桌上的退伍申请表,手有些发抖。
"连长,我还能再试一次吗?"
"我可以考军校,我可以更加努力..."
王磊叹了口气:"老张,你已经35岁了,超龄了。"
"而且现在提干的标准更严格,本科学历是基本要求。"
"你的大专文凭..."
话没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张建国沉默了很久。
35岁,在地方也许还算年轻。
可在部队,确实已经是老兵了。
"连长,再给我两年时间行吗?"
"我一定能考上本科,一定能..."
"老张!"
王磊打断了他的话。
"我知道你不甘心,我理解你的心情。"
"可现实就是现实,你必须面对。"
那天晚上,张建国一个人坐在训练场上。
满天繁星,就像18年前他初入军营时看到的那样。
那时候,他对着星空许下誓言:一定要当上军官!
现在,誓言即将破碎,梦想即将落空。
他给妻子打了电话。
"秀芳,我可能要回来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建国,其实...其实我等这一天很久了。"
妻子的声音有些颤抖。
"小军问我,别的同学都有爸爸陪着写作业,为什么他没有。"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张建国听着妻子的哽咽声,眼泪终于止不住地流下来。
18年了,为了自己的军官梦,他错过了太多。
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陪伴妻子的时光。
错过了太多太多本该珍惜的东西。
"秀芳,对不起。"
"我对不起你们。"
"建国,我没有怪你的意思。"
妻子连忙说道。
"我知道你的梦想很重要。"
"只是...只是我们也需要你啊。"
那一夜,张建国失眠了。
18年的军旅生涯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
有辉煌,有失落,有坚持,也有妥协。
到了这个年纪,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现实。
梦想很美好,但生活更现实。
家人需要他,他也需要家人。
也许,是时候放下了。
03
就在张建国准备签署退伍申请的那天。
附近山区突发泥石流灾害。
基地接到紧急救援命令。
"需要有经验的老兵参加救援!"
连长在紧急集合时大声说道。
张建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
"连长,算我一个!"
王磊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老张,你确定吗?明天就要办退伍手续了。"
"正因为如此,我更要去!"
张建国的声音铿锵有力。
"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穿着军装执行任务了。"
救援现场,山路崎岖,雨水不断。
张建国带着一个小队,负责搜救被困群众。
在一处坍塌的房屋前,他听到了微弱的呼救声。
"这里有人!快过来!"
废墟下面,压着一家三口。
父亲已经昏迷,母亲护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
情况十分危急。
"小心点,不能用蛮力,会造成二次伤害的。"
张建国凭借18年的经验,指挥着救援工作。
一点一点地清理废墟,一寸一寸地扩大空间。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把三个人都救了出来。
"解放军同志,谢谢你们!"
获救的村民拉着张建国的手,眼含热泪。
"要不是你们,我们一家就完了!"
那一刻,张建国觉得18年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军人的价值,这就是军人的使命。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面临什么困难。
只要人民需要,军人就会挺身而出。
救援结束后,上级对这次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张建国的表现也得到了特别表扬。
政委亲自找到他谈话。
"老张,你这次表现很突出。"
"上级很重视,军分区那边有个文职岗位的机会..."
张建国的心跳加速了。
文职岗位,也算是军官编制。
虽然不是他梦想中的现役军官,但也是一个机会。
可是,他犹豫了。
"政委,谢谢组织的关心。"
"但是,我想了想,还是算了吧。"
政委有些意外:"为什么?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啊。"
张建国苦笑着摇摇头。
"政委,我折腾了18年,家人已经受够了。"
"现在妻子孩子都在等着我回家。"
"我不能再让他们失望了。"
那一刻,张建国终于想通了。
18年的军旅生涯,他已经尽力了。
虽然没有实现当军官的梦想,但他问心无愧。
现在,是时候回到家人身边了。
是时候承担起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了。
10月14日,退伍前的最后一天。
张建国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18年的积累,其实也没有多少。
几套军装,一些证书奖章,还有那本厚厚的日记。
日记是他入伍第一天开始写的。
18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里面记录着他的成长,他的挫折,他的坚持。
也记录着部队的变化,战友的故事。
这是他军旅生涯最珍贵的纪念。
"老张,舍不得吧?"
老班长李华过来帮忙收拾。
"说不舍得是假的。"
张建国抚摸着军装上的领章。
"18年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可人总要向前看,不是吗?"
战友们陆续过来送别。
有新兵,也有老兵。
有干部,也有士兵。
大家虽然不舍,但都理解他的选择。
"老张,到了地方有什么困难就说话。"
连长王磊拍着他的肩膀。
"部队永远是你的家,战友永远是你的兄弟。"
张建国点点头,眼中有些湿润。
晚上,他最后一次站岗。
站在营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明天,他也要坐车离开这里了。
告别这个生活了18年的地方。
告别这些朝夕相处的战友。
告别那个未竟的军官梦。
夜很静,只有哨兵的脚步声在回响。
张建国想起了很多往事。
第一次站岗时的紧张兴奋。
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豪情万丈。
第一次立功时的自豪激动。
还有一次次提干失败后的失落沮丧。
这些都将成为回忆,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手机响了,是妻子发来的微信。
"建国,我和小军已经准备好迎接你回家了。"
"小军说,要亲自给爸爸做一桌好菜。"
看着妻子发来的照片。
儿子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妻子温暖的笑容。
张建国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也许,放弃军官梦并不是什么坏事。
能够回到家人身边,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呢?
凌晨交班的时候,张建国最后一次脱下了执勤装备。
明天,就要正式告别军营了。
04
10月15日,秋雨绵绵。
天空灰蒙蒙的,就像张建国此刻的心情。
早上六点,他就起床了。
其实一夜都没怎么睡着。
最后一次整理内务,最后一次叠军被。
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棱角分明。
18年的习惯,已经深深印在骨子里。
即使以后不当兵了,这些习惯也会伴随他一生。
吃早饭的时候,食堂里很安静。
战友们都知道今天是他离开的日子。
大家心情都有些沉重。
"老张,多吃点,路上饿了不好办。"
老班长李华给他盛了满满一碗粥。
张建国点点头,可是食物在嘴里却索然无味。
离别的滋味,比黄连还要苦。
上午九点,正式办理离队手续。
政工干事核对着他的档案材料。
"张建国,1982年生,2001年入伍,现任上士。"
"18年兵龄,表现优秀,多次立功受奖。"
每一个数字,都是他青春的见证。
每一份荣誉,都是他汗水的结晶。
"手续都办完了,祝你前程似锦。"
干事的话很客套,但张建国听得出其中的真诚。
回到宿舍,收拾最后的行李。
其实也没什么东西了。
军装要上交,装备要归还。
能带走的,只有那些个人物品。
还有满满一心的回忆。
中午时分,出租车到了。
张建国提着简单的行李,准备离开。
连长王磊亲自开车送他到大门口。
"老张,有什么困难随时联系。"
"部队永远是你的家!"
车子停在营门外,张建国下车了。
身后跟着送行的战友们。
大家都想送他最后一程。
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
就像大家此刻的心情,湿润而沉重。
"老张,保重啊!"
"到了地方记得联系!"
"有空回来看看!"
战友们的话语,让张建国的眼眶再次湿润。
18年的情谊,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这些人,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这个地方,是他青春年华的见证。
即使要离开,但这份情感将伴随他一生。
"谢谢大家,我会记住你们的。"
张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
"有机会我一定回来看你们。"
出租车司机在一旁等着,不时地看看手表。
张建国知道,该走了。
再不走,自己可能就真的舍不得了。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身后的军营。
那里有他18年的青春,18年的梦想。
虽然梦想没有实现,但青春无悔。
05
就在张建国准备上车的时候。
门岗的哨兵刘洋突然走了过来。
"同志,请等一下!"
张建国停下脚步,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个年轻的士兵。
刘洋今年20岁,东北人,是个二期士官。
刚调到门岗不久,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徇私情。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张建国问道。
刘洋看了看张建国手中的行李箱,神情严肃。
"按照规定,我需要检查一下你的行李。"
这句话一出,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了。
送行的战友们都愣住了,连长王磊的脸色也变了。
张建国更是一脸的不敢置信。
"检查?检查什么?"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愤怒还是委屈。
18年的军旅生涯,最后竟然要被一个年轻士兵检查行李?
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刘洋没有退缩,坚持自己的立场。
"同志,这是规定,任何人离开营区都要接受检查。"
"没有例外。"
连长王磊走过来,脸色很难看。
"刘洋,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
"这是张建国同志,在这里服役18年的老兵!"
刘洋看了看连长,依然没有改变态度。
"报告连长,我知道张建国同志是老兵,也很尊敬他。"
"但是规定就是规定,不能因人而异。"
现场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
有新兵,有老兵,有干部。
大家都想看看这场风波会如何收场。
张建国站在秋雨中,浑身都在颤抖。
18年的军旅荣誉,在这一刻似乎都变得不值一提。
他想起了那些立功受奖的日子。
想起了那些冲锋陷阵的时刻。
想起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年华。
可现在,这一切都要被一次"例行检查"所玷污。
"你要检查什么?"
张建国的声音很低,但每个字都透着寒意。
刘洋举起了手中的对讲机。
"刚才接到报告,说有人可能私带部队物品。"
"所以需要进行检查。"
这话一出,现场更加安静了。
私带部队物品,这可是大事。
如果属实,不仅会影响退伍,还可能面临法律后果。
张建国的脸瞬间变得苍白。
"报告?谁报告的?"
他环视着周围的人群,想要找出那个告密者。
可是大家的表情都很复杂,看不出什么端倪。
连长王磊也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如果真有人举报,那就不能简单处理了。
必须按程序进行核查。
"老张,你配合一下吧。"
王磊无奈地说道。
"把事情查清楚,也好还你一个清白。"
张建国看着身边的战友们。
有人眼神闪烁,有人避开目光。
18年的朝夕相处,居然还有人会在背后捅刀子。
这比任何伤害都要痛。
"好,我配合检查。"
张建国放下了行李箱,声音里带着绝望。
"但我要知道,到底是谁举报的我?"
"18年来,我兢兢业业,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部队的事。"
"现在却要承受这种屈辱,我有权知道真相!"
刘洋打开了行李箱。
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些个人物品。
几套便装,一些日用品,还有证书奖状。
最显眼的是一本厚厚的日记。
刘洋拿起了那本日记,准备翻看。
"这是什么?"
张建国连忙伸手想要阻止。
"这是我的私人日记,不能随便翻看!"
可是刘洋并没有停手。
"抱歉,检查程序必须严格执行。"
他翻开了日记的第一页。
上面写着:2001年9月5日,晴,今天是我入伍的第一天...
随着刘洋的翻看,张建国18年的军旅历程一页页展现出来。
有训练时的辛苦,有立功时的喜悦。
有思念家人时的眼泪,有提干失败时的沮丧。
每一页都是他青春的见证,每一行都是他内心的独白。
围观的战友们渐渐安静下来。
通过这本日记,大家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张建国。
18年来的坚持与付出,18年来的委屈与不甘。
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在这本日记里。
刘洋继续翻看着,表情也渐渐严肃起来。
日记里记录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根本没有任何涉密内容。
更没有任何私带部队物品的记录。
相反,这本日记记录的是一个军人的成长历程。
是一个普通士兵对军营生活的真实记录。
检查进行了半个多小时。
除了个人物品和那本日记外,再没有任何问题。
刘洋有些尴尬地合上了日记。
"检查完毕,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张建国默默地收拾着被翻乱的行李。
心中的屈辱和愤怒已经到了极点。
18年的清白,就这样被人怀疑。
18年的荣誉,就这样被人践踏。
连长王磊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张,对不起,让你受委屈了。"
"我会查清楚到底是谁恶意举报的。"
张建国摆了摆手,苦笑着说:
"算了,都无所谓了。"
"反正我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
可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人群中传来。
"报告!举报的人是我!"
06
有人都循声望去。
从人群中走出来的,是三班的士兵赵明。
他和张建国同期入伍,关系一直不太好。
18年来,赵明也没有提干成功,始终是个普通士兵。
看着张建国受到的关注和尊重,他心中一直很嫉妒。
"是你?"
张建国震惊地看着赵明。
"为什么要这样做?"
赵明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
"因为...因为我不服气。"
"凭什么你总是受到表扬,凭什么大家都尊重你?"
"我们同期入伍,我也很努力,可为什么没人关注我?"
张建国愣住了。
原来,这就是真相。
不是什么违纪违法,不是什么私带物品。
只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嫉妒和不甘。
连长王磊的脸色铁青。
"赵明!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恶意举报战友,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
赵明终于抬起头来,眼中满含泪水。
"连长,我错了。"
"我只是...只是太不甘心了。"
"18年了,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没人看见?"
"为什么张建国做什么都是对的,我做什么都没人在意?"
围观的战友们开始议论纷纷。
有人指责赵明的行为,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更多的人,则是在反思自己。
在部队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关注。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
张建国看着赵明,心中的愤怒渐渐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
他理解赵明的心情,因为他们其实是一样的人。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努力,同样的不甘心。
只是结果不同而已。
"赵明,我理解你的心情。"
张建国的声音很平静。
"但这样做,真的不对。"
"我们都是战友,应该互相支持,而不是相互伤害。"
赵明听了这话,眼泪终于止不住地流下来。
"张哥,对不起,我真的错了。"
"我不应该这样做的。"
连长王磊严厉地看着赵明。
"这件事不是道歉就能解决的。"
"你的行为严重违反了部队纪律,必须按规定处理。"
张建国却摆了摆手。
"连长,算了吧。"
"大家都要各奔东西了,没必要为这事闹大。"
"赵明也是一时冲动,给他个机会吧。"
王磊看了看张建国,又看了看赵明。
"老张,你真的确定?"
"确定。"
张建国点了点头。
"18年的战友情,不能因为这点事就毁了。"
刘洋站在一旁,脸色有些尴尬。
作为执行检查的人,他现在也感到很不自在。
"张建国同志,对不起,让您受委屈了。"
张建国摇了摇头。
"小刘,你没有错。"
"按规定执行任务,这是军人的本分。"
"如果换成是我,也会这样做的。"
刘洋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这就是老兵的胸怀,这就是老兵的觉悟。
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会迁怒于人。
雨渐渐小了,天空也开始放晴。
张建国重新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
这次,没有人再阻拦他了。
"老张,真的要走了吗?"
老班长李华不舍地问道。
"走吧,该走的总是要走的。"
张建国苦笑着说。
"再不走,我怕自己真的舍不得了。"
出租车司机不耐烦地按了按喇叭。
张建国知道,不能再拖延了。
他最后一次环视了周围的战友们。
这些熟悉的面孔,将成为他记忆中最珍贵的财富。
"大家保重,有缘再见!"
说完,他转身上了车。
车子缓缓启动,向着营门外驶去。
透过后视镜,张建国看到战友们还站在那里。
有人在挥手,有人在擦眼泪。
连刘洋也举手敬了个军礼。
车子驶出了营区,驶向了未知的未来。
07
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张建国坐在候车厅里,看着手中的火车票。
目的地:河南许昌。
那里有他的家,有他的妻子和儿子。
有他新生活的起点。
手机响了,是妻子李秀芳打来的。
"建国,到火车站了吗?"
"嗯,到了,正在候车。"
"小军一直在问你什么时候到家。"
"他说要给你做最爱吃的红烧肉。"
张建国听着妻子温暖的声音,心中涌起阵阵暖意。
18年来,是她默默支撑着这个家。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她身边了。
"秀芳,谢谢你。"
"这些年,辛苦你了。"
"傻话,我们是夫妻,说什么辛苦不辛苦的。"
"只要你平安回来就好。"
检票开始了,张建国排在队伍中。
身边都是形形色色的旅客。
有学生,有农民工,有商人。
每个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追寻着自己的生活。
张建国也是其中的一员。
从今天开始,他不再是军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公民。
要重新适应社会,重新规划人生。
这对于一个39岁的中年人来说,并不容易。
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
18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强的意志。
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能克服。
火车缓缓启动,驶离了这座城市。
窗外的风景在后退,就像时光在倒流。
张建国想起了18年前,同样是坐着火车离开家乡。
那时的他,满怀理想,意气风发。
现在的他,虽然理想破灭,但心境平和。
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下午3点,火车准时到达许昌站。
张建国提着行李走出车站,看到了等候已久的妻子和儿子。
11岁的张小军长高了不少,已经到了妻子的肩膀。
"爸爸!"
儿子跑过来抱住了他。
那一刻,张建国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这个拥抱,他等了太久太久。
"小军,想爸爸了吗?"
"想!天天都想!"
儿子的话真挚而纯真。
李秀芳走过来,眼中也满含泪水。
"建国,欢迎回家。"
一家三口紧紧拥抱在一起。
路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团聚。
可对张建国来说,这是人生新的开始。
回到家里,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不算宽敞的两居室,简单朴素的家具。
可在张建国眼中,这比军营的宿舍更加温馨。
"爸,我给你做了红烧肉!"
儿子兴奋地拉着他进厨房。
虽然手艺还很生疏,但那份心意让张建国感动不已。
晚饭时,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前。
这样的场景,张建国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
"建国,工作的事你想过了吗?"
妻子关心地问道。
"想过了,先找个保安的工作干着。"
"等熟悉了环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
李秀芳点了点头。
她知道丈夫不是那种好高骛远的人。
只要踏实肯干,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爸,你以后能天天陪我了吗?"
儿子天真地问道。
"当然能,爸爸再也不走了。"
张建国摸着儿子的头,眼中满含慈爱。
18年来,他错过了儿子太多的成长时光。
现在,要用余生来补偿。
夜深了,儿子已经睡下。
张建国和妻子坐在客厅里聊天。
"建国,你后悔吗?"
"后悔什么?"
"后悔没有实现当军官的梦想。"
张建国沉默了一会儿。
"说不后悔是假的,毕竟坚持了18年。"
"但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就有失。"
"我失去了军官梦,但得到了家庭的温暖。"
"这样想来,也算是值得的。"
妻子握住了他的手。
"建国,谢谢你能这样想。"
"我知道你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
"现在我们一家团聚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张建国点了点头。
是啊,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虽然没有实现当军官的梦想,但他还有其他的梦想。
比如,看着儿子健康成长。
比如,和妻子白头偕老。
比如,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
这些梦想,同样美好,同样值得追求。
08
半年后,春暖花开的季节。
张建国在县里找到了一份物业管理的工作。
凭借在部队练就的管理经验和严谨作风,他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收入虽然不高,但足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可以陪伴在家人身边了。
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
帮助儿子辅导作业,和儿子一起运动。
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妻子的脸上也重新绽放了笑容。
有了丈夫的陪伴,她不再感到孤单和疲惫。
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虽然平淡,但很幸福。
这天,张建国接到了连长王磊的电话。
"老张,最近过得怎么样?"
"挺好的,工作稳定,家庭和睦。"
"那就好。对了,有件事要告诉你。"
"那个刘洋,就是检查你行李的那个小兵。"
"前段时间在训练中受了伤,住院期间一直念叨着要向你道歉。"
张建国听了,心中涌起一阵感动。
"他没什么错,按规定办事是对的。"
"你替我转告他,让他好好养伤,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挂了电话,张建国陷入了沉思。
军营里的那些战友,现在都还好吗?
那个年轻的刘洋,伤势严重吗?
虽然已经脱下军装,但他对部队的感情依然深厚。
周末,张建国带着儿子去县里的革命纪念馆参观。
看着那些革命先烈的事迹,儿子问道:
"爸爸,你后悔当兵吗?"
张建国认真地想了想。
"不后悔。"
"军人的价值不在于军衔的高低,而在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爸爸虽然没有成为军官,但18年来一直在为国家服务。"
"这就够了。"
儿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当兵!"
张建国笑了,摸着儿子的头说:
"那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不管是当兵还是做其他工作,都要对社会有贡献。"
夕阳西下,父子俩走在回家的路上。
张建国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就像他18年的军旅生涯。
虽然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但他无愧于心。
18年的坚持,18年的奉献,都是有意
来源: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