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永宁县立足“土特产”文章,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望远镇通桥村抢抓四季鲜市场区位优势,通过“保底收益+分红”“土地流转入股”模式,组织农户发展糯玉米种植,并争取80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禾糯玉米厂,开发玉米原浆等深加工产品,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
近日记者从永宁县获悉,2024年,永宁县6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502.11万元,其中43个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去年,永宁县立足“土特产”文章,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望远镇通桥村抢抓四季鲜市场区位优势,通过“保底收益+分红”“土地流转入股”模式,组织农户发展糯玉米种植,并争取800万元项目资金建成禾糯玉米厂,开发玉米原浆等深加工产品,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年产值300万元,带动种植户增收超百万元。
望洪镇西玉村则盘活15栋闲置设施温棚,成立冬枣专业合作社,打造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建设300平方米分拣车间和80立方米保鲜冷库,对接商超企业签订订单协议,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负债转变为总收入220万元,实现了从昔日“滞后村”到“百万村”的完美蝶变。
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新华村、高渠村、增岗村、史庄村、北渠村6个行政村全面推行社区化治理改革模式,成立中心村联合党委并实体化运行,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用、产业联兴,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抱团式发展,推动农村融合发展、群众共同富裕。
中心村联合党委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优势,构建“1+2+N”发展模式,以一个中心村党委主抓,融合“农文旅+红色研学”两个发展模式,划分N个资源管护网格,高标准建设2814智慧渔业、小杂粮加工展示中心等项目,并盘活高渠村153栋拱棚、利用81套闲置营业房,打造集红色研学、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2024年,联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826万元,生动演绎了组织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路径。
永宁县还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广大农户精耕细作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积极争取政策扶持,不断推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区域化。李俊镇创新推行“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打造5000亩“塞上香芹之乡”产业带,依托宁夏福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搭建直通七大销区的交易平台,形成“田间订单—基地直供—冷链配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全镇推广种植香芹达5000亩,产值达1.5亿元。配套建设的冷库、分拣车间等设施,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更带动10万余人次就近务工,创造务工收入18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我们正着力构建‘一村一品’‘多村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全县已形成强村带弱村、龙头带农户的发展态势。”永宁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探索与本地资源禀赋条件相契合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振兴”的生动局面,推动群众收入稳定增长、乡村活力不断迸发。
记者 刘嘉怡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