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场关于“预制菜该不该进直播间”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一边是“交个朋友”直播间卖着9.9元的宫保鸡丁预制菜,主打“加热即食、便宜管饱”;另一边是西贝掌门人贾国龙公开呛声:“9块9的预制菜是垃圾!西贝的预制菜必须坚持‘现做标准’,贵点但值得。”
最近,一场关于“预制菜该不该进直播间”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一边是“交个朋友”直播间卖着9.9元的宫保鸡丁预制菜,主打“加热即食、便宜管饱”;另一边是西贝掌门人贾国龙公开呛声:“9块9的预制菜是垃圾!西贝的预制菜必须坚持‘现做标准’,贵点但值得。”
吃瓜群众搬好小板凳,以为这是一场“流量派”和“品质派”的正面硬刚。但等你扒开表面的唇枪舌剑,会发现这场争论的内核,根本不是“预制菜该不该卖”,而是餐饮行业在转型期的认知博弈——有人想用流量逻辑重构规则,有人想用品牌壁垒守住高地,而真正的行业痛点,却被两边的“表演”掩盖了。
要聊这场争论,首先得说清:我们现在说的“预制菜”,到底是什么?
行业里其实早有明确定义:预制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调味品等辅料,经清洗、切割、腌制、炒制、蒸煮等预处理后,包装成半成品或成品的便捷食品。按加工深度,可分为即食(开袋即食)、即热(加热即食)、即烹(简单烹饪)、即配(清洗切配)四大类。
但到了消费者端,这个概念早就被搅成了一锅浆糊。有人把“冷冻包子”叫预制菜,有人把“料理包”叫预制菜,甚至有人把“便利店便当”也归为预制菜。更讽刺的是,许多餐厅一边卖着“现炒现做”的招牌,一边用着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消费者以为的“烟火气”,可能只是“预制菜换个马甲”的商业戏法。
老罗和西贝的争论,本质上就是对“预制菜定义权”的争夺。老罗卖的9.9元宫保鸡丁,属于典型的“即热型预制菜”(加热10分钟就能吃),成本低、售价低,靠流量走量;而西贝推的预制菜,主打“现做标准”(比如牛大骨熬汤8小时、手工揉面),本质上是“即烹型预制菜”(需要简单翻炒或蒸煮),成本高、溢价高,靠品牌背书。
但双方都刻意模糊了一个关键问题:预制菜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的价值取决于“是否符合需求”“是否安全合规”“是否透明告知”。老罗说“9块9能让普通人吃上热乎饭”,没错;西贝说“便宜预制菜用的是边角料”,也没错。但他们的争论,偏偏避开了最该讨论的部分——当消费者花15元买一份“预制菜盖饭”时,他需要的到底是“便宜便捷”,还是“现炒口感”?当餐厅标注“现做”时,是否该明确告知“部分食材来自预制”?
这不是“预制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行业用概念游戏制造了信息差,再用争论转移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如果把这场争论比作一场戏,老罗和西贝的角色其实早有剧本。
老罗的“交个朋友”直播间,本质是流量猎手。他的逻辑很清晰:用“低价+爆款”吸引用户停留,用“接地气”的话术降低决策门槛,再用“全网最低价”的标签绑定消费者。预制菜对他来说,不过是又一个“流量工具”——9.9元的宫保鸡丁,成本可能不到3元,卖一份亏两份,但只要能带动直播间人气,吸引用户买其他高毛利产品(比如白酒、零食),就算“血赚”。
所以他根本不在乎“预制菜该不该卖”,他在乎的是“这个品能不能带节奏”。至于消费者买了之后会不会觉得“不好吃”“没面子”,他大概率会甩锅给“预制菜本身”——“我都说了是预制菜,你还指望吃米其林?”
西贝的贾国龙,则是典型的品牌卫道士。作为中式正餐的头部品牌,西贝的核心竞争力是“西北菜”的品牌认知和“现做”的体验溢价。如果放任“9块9预制菜”泛滥,消费者会逐渐形成“预制菜=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到时候西贝花20年建立的“高品质”标签,可能就被一句“你们家预制菜才卖几块?”彻底消解。
所以他必须站出来“批判”——不是真的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劣币驱逐良币”。但他同样没说的是:西贝自己的预制菜,真的“现做”吗?比如他主打的“贾国龙功夫菜”,本质是把中央厨房的半成品送到门店二次加热,和老罗卖的9.9元预制菜,只是加工深度不同而已。
这场争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双方都在用“道德制高点”包装自己的利益。老罗说“让更多人吃得起热饭”,西贝说“守护餐饮品质”,但他们都没说实话——老罗在用流量割韭菜,西贝在用品牌筑护城河。
当老罗和西贝隔空互怼时,真正的行业问题却被晾在了一边:中国预制菜产业,已经走到了“野蛮生长”和“规范发展”的十字路口。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年增长率超20%。但这个万亿级市场的现状,堪称“混乱”:
标准缺失:目前全国预制菜相关标准仅200余项,且多为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即热”“即烹”的界限模糊,添加剂使用、保质期标注缺乏强制规范。认知错位:消费者要么把预制菜等同于“科技与狠活”(妖魔化),要么把“现做”等同于“零添加”(神化),对“适度加工”的接受度极低。供应链割裂:头部企业的中央厨房覆盖率超80%,但中小餐馆仍依赖“小作坊半成品”,食品安全隐患重重。老罗和西贝的争论,本质上是这个混乱市场的一个缩影——流量玩家想快速变现,传统品牌想守住壁垒,而行业的规范化进程,被两边的“表演”耽误了。
监管部门该出手了。与其争论“预制菜该不该进直播间”,不如先出台强制性标准:明确“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定义,要求包装上标注“加工方式”“添加剂种类”“建议食用方式”,甚至强制标注“是否含有预制菜成分”(比如餐厅菜单标注“本菜品含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
老罗们的“9块9预制菜”可以卖,但必须说清楚:“这是即热型预制菜,加热后口感接近现炒,但与门店现做的XX菜有差异”;西贝们的“功夫菜”也可以卖,但必须标注:“本菜品使用中央厨房预处理的牛骨汤料,门店二次加热”。
预制菜的核心是“便捷”,但“便捷”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无论是9块9的平价款,还是99元的高端款,都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无论是直播间的流量品,还是餐厅的招牌菜,都不能用“现做”的幌子欺骗消费者。
老罗和西贝的争论,最后肯定会不了了之——老罗的直播间还会继续卖预制菜,西贝的门店也还会继续推“功夫菜”。但这场争论留下的启示是:预制菜本身没有原罪,真正该被批判的,是用概念游戏制造焦虑、用双标逻辑收割消费者的行为。
当你在直播间抢购9块9的预制菜时,别被“便宜”冲昏头脑——想想它是“即热”还是“即配”,想想它的保质期有多长;当你在餐厅点了“现炒”的招牌菜时,也别被“烟火气”迷惑——问问服务员“这道菜用了预制食材吗”。
预制菜的未来,不该是“流量”和“品牌”的战场,而该是“透明”“安全”“适配需求”的舞台。毕竟,我们吃的不是“预制”或“现做”的标签,而是一口热乎、安心、符合预期的饭。
来源:人力资源实战邓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