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日清晨,焦作市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独居老人齐素芬推开窗户,将卧室那扇特制的窗帘拉开到指定位置——这是她与社区网格员的约定,窗帘拉开,便意味着平安如常;同一时刻,鹤壁市山城区的李大爷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测完血糖,顺便取了家庭医生开的降压药;安阳市殷都区梅园
9月2日清晨,焦作市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独居老人齐素芬推开窗户,将卧室那扇特制的窗帘拉开到指定位置——这是她与社区网格员的约定,窗帘拉开,便意味着平安如常;同一时刻,鹤壁市山城区的李大爷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测完血糖,顺便取了家庭医生开的降压药;安阳市殷都区梅园庄街道钢五区社区的王奶奶接到志愿者送来的早餐……这些发生在不同城市的日常片段,共同勾勒出当下养老服务从规范有序到暖意融融的生动图景。
自地方立法权“扩容”以来,我省多地相继出台养老服务专项法规,逐步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立法的推动下,养老服务正从基础保障的规范供给,稳步迈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延伸。
制度筑基:从“模糊服务”到清单管理
“以前,社区养老服务全凭感觉走,服务内容时增时减,老人不知道能享受啥,我们也不知道该提供啥。”焦作市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工作人员感慨万千。而这一切,在相关养老服务条例实施后有了显著改变。当地据此出台专项条例,明确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标准,在经费保障、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等方面列出详细清单,让服务有了明确遵循。
在鹤壁市鹤山区中山北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不同年份的服务档案记录着这种变化。“早年的服务协议只写‘提供日常照料’,现在按条例细化成‘每月进行一次健康评估、紧急呼叫时快速响应’。”工作人员翻着档案说,从笼统到具体,背后是服务标准的精细升级。
标准清晰后,部门协同的效率也随之提升。养老服务涉及民政、卫生健康、财政等多个部门,过去偶有衔接不畅的情况。安阳市通过制定《安阳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破解这一难题,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领导,完善保障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人办事从“多跑路”变成“少跑腿”。
制度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宏观保障上,更渗透到每个服务细节。《周口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规定了政府兜底供养服务体系,创设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居村联养、社会托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的五养模式,并向非特困居家老人延伸服务;创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顾问模式,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政策法规等咨询和指导服务,让服务更贴近需求。
服务的质量,需要监督来守护。前不久,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相关人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8家单位关于养老服务联动监督整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公布测评结果,均为“满意”。“实打实的跟踪督办,使人大监督压力转化为部门工作动力,形成了同向发力的共同体,真正做到让群众受益、让代表满意。”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将向各测评单位通报满意度测评结果,强化测评结果运用,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相关人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8家单位关于养老服务联动监督整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靳楠楠 摄
这种全链条监督机制,让养老服务从纸上条文真正变成身边实惠,也让老人们的获得感更加真切。
服务重构:从单点关爱到全域覆盖
“嘀嘀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在鹤壁市山城区红旗街街道朝霞南社区鹤龄轩养老服务公司智慧养老监控大屏幕上,弹出了一位老人“越界”的提醒界面,值班人员立即联系老人子女,并帮助寻找老人。
“这位老人使用了我们的一款智慧养老产品——一键通智能卡,它能够设置‘电子围栏’,老人一旦离开安全区域,系统就会立即预警,防止老人走失风险。”鹤龄轩养老服务公司负责人杜祯月指着一张白色卡片说。“此外,我们还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为社区老人提供助浴、助洁、助餐、陪同就医、康复护理等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杜祯月自信地说。
今年年初以来,该街道将发展智慧养老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智慧养老管理平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街道3000余位老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
“一餐热饭,一份关怀。现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不仅饭菜热乎可口,还有人大代表常来问我们吃得好不好、有啥需求,这日子过得可真舒心。”在焦作市马村区待王街道和谐家园社区老年食堂,刚用完午餐的李大爷笑着说。近年来,待王街道人大工委扎实推进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让辖区老人从舌尖暖到心间。
焦作市马村区待王街道小王村党员志愿者,为辖区老人包爱心饺子,为老人送上关怀。史佳丽 摄
老年助餐绝非简单的做饭送饭,需从场地选址、资金保障、服务供给等全链条通盘谋划,才能让老人吃得安心、吃得长久。为摸清辖区老年助餐存在的问题需求,街道人大工委组织人大代表深入村(社区)开展走访调研。根据收集的意见建议,待王街道利用和谐家园社区闲置空间,改建了400平方米的老年食堂,于2024年9月投入运营,该食堂对90岁以上老人实施工作日就餐全免政策;该街道小王村老年幸福院也在人大代表的建议下完成适老化改造,配备标准化厨房设施和多功能娱乐空间,让老人在舒适环境中安心用餐、惬意休憩。
为拧好服务质量安全阀,各地街道社会事务办、执法大队、市场监督管理所等业务部门组成监督小分队,定期对各助餐点开展突击检查,确保老年助餐安全无忧。如今,在各助餐点,既有专业人员保障餐食营养健康,又有村(社区)“两委”干部化身贴心服务员、党员志愿者主动搭把手,让老人时刻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城市养老服务日益完善的同时,农村养老这个曾经的短板也在加速补齐。
将于今年10月1日实施的《安阳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足安阳实际,对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特色做法、亮点工作和优势资源进行归纳提炼。安阳市殷都区梅园庄街道钢五区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老人1600余人,其中空巢独居老人占比超40%。空巢独居老人普遍面临“做饭难、隐患多、就餐难”问题,2018年以来,该社区探索实行“党建引领+邻里互助”的可持续助餐模式,日均服务60余人次。钢五区社区书记万新玲介绍:“《安阳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主要规定了智慧养老服务数据库和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税费优惠、公益性岗位、人才培养激励、诚信档案等内容,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人文赋能:从物质保障到精神丰盈
当养老服务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对老人的人文关怀开始向更深层次延伸。“有了这个轮椅,孩子们可以经常推我下楼转转,呼吸新鲜空气,再也不用一天到晚闷在屋里了!”家住荥阳市豫龙街道蒋寨村的蒋秀英老人坐在轮椅上,笑容满面地说,“真的要感谢政府,给我们添了这些(适老化改造)设备,现在真是方便多了。”
今年85岁的蒋秀英腿脚不太灵便,家人上班后,她大多时间一个人在家。一年前,郑州市面向“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她家被列入改造范围,家中卧室的床边、卫生间等多处关键位置都安装了适老化扶手,包括抓杆、一字形和L形等多种款式。自改造完成以来,这些贴心的设施悄然改变了她的日常生活,也让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安全。“起床、上厕所,都比以前省力多了。尤其是床边这个抓杆,让我一起身就有着力点,心里特别踏实。”蒋秀英满意地说。
适老化改造解决了“行”的难题,而老年教育则打开了“心”的窗口。9月的第一周,安阳市老干部大学热闹非凡,智能手机班开设了短视频相关课程。66岁的退休工人王师傅戴着老花镜,认真记着笔记,屏幕上是他刚剪好的家乡风景短视频。“以前不会用智能手机,出门确实不方便。现在学会了拍短视频,还能和外地的孙子视频聊天,他总夸我拍得好呢。”老人的笑容格外灿烂。安阳市通过制定条例推动老年教育发展,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中午12时,焦作市马村区冯营街道东苑社区“老人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的香味,附近的老人们说说笑笑走进食堂。独居老人齐素芬端着热乎的饭菜,坐在窗边慢慢享用。门外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焦作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的条文,窗外的晚霞洒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温暖而祥和。从清晨拉开窗帘的约定,到此刻食堂的饭菜香,这一天的点滴,都是当下我省养老服务蜕变的生动缩影。
从制度筑基到服务重构,再到人文赋能,我省各地的养老服务实践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丈量着地方立法的民生温度。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养老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越来越多的老人将在立法阳光的照耀下,安享幸福晚年。法治的力量,让每一段夕阳红温暖明亮,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照进现实。
河南法治报记者 林栋 廉政⑥
来源:再坚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