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跟老师吵架,她在家长群里被“开盒”网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3:58 1

摘要:所谓“开盒”,其实就是公开他人包括身份信息、家庭情况、工作单位、社交辐射面等隐私信息,把人彻底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行为。

文 | 米粒妈

前段时间的“开盒”事件大家可能都了解过了。

所谓“开盒”,其实就是公开他人包括身份信息、家庭情况、工作单位、社交辐射面等隐私信息,把人彻底暴露在互联网上的行为。

这次这场闹上热搜的“开盒”事件,起因只是因为一句评论。

那天,韩国艺人张元英的一条艺人营销稿上,更新了张元英的看秀动态,配文:“看秀当天往返,这是什么魔鬼行程。

本来是一条很平常的艺人行程营销更新,一名素人孕妇在这条博文底下留言说:

12小时的飞行又不是她自己开飞机,头等舱睡觉不要太舒服啊~还魔鬼行程,真是什么话都说出来了……

于是,因为这条评论,她被张元英的粉丝“开盒”了。

她的信息被恶意公开,其中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

更过分的是,开盒者不顾孕妇的特殊身体状况,对她进行疯狂的辱骂和网暴,甚至发展到对她家庭生活和亲友的谩骂骚扰。

这件事后来闹大了大家才知道,网暴者居然只有13岁。

作为未成年人,他们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缺乏对行为后果的基本判断。

十几岁的孩子,说了她粉丝几句,她就情绪上头疯狂攻击别人。这并不是个例。

长久以来,饭圈文化的受众都是小学、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他们为维护自己的“爱豆”相互攻击,互相辱骂、开盒、网暴,在饭圈十分常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盒”行为就像是一种新型的“核武器”,一旦使用,对一个人几乎能达到毁灭性的打击。

而这种武器,居然每个人都能使用,其中包括未成年人。

这次“开盒”事件的曝光,就像是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都说当你发现一只蟑螂,说明你家早就已经潜藏了无数只蟑螂。

这次“开盒”事件,即使当事人的家长已经出来道歉,它的余波也依然使人害怕。

因为你会发现,蟑螂早就已经潜伏在了每一个角落,今天被开盒的是这个孕妇,明天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之所以说“开盒”堪比网络核武器,是因为对于被开盒的人来说,它所带来的伤害绝不是瞬间的,而是持续性的。

施暴者常通过曝光受害者家庭成员信息、工作单位等,把攻击范围辐射到他们的整个社交圈,造成立体式的“社会性死亡”。

而且这种伤害绝不是忍过当下这一波就能完的,一旦隐私信息被录入黑产数据库,便成为永久商品,很可能被反复交易。

比如某网红就经历过被开盒,她的手机号三年间持续被骚扰,至今仍在暗地里被反复售卖。

受害者在这种持续性的攻击下,心理健康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他们会不定时遭受电话轰炸、死亡威胁,且无法预判这种伤害何时出现,何时停止,躲都躲不开。

2023年,某视频平台就通报过一起针对某up主的“人肉开盒”案件。

经公安机关查明,这次网暴侵权案件牵涉18个省份,共计40余人,而这当中的主要活动成员是两名未成年人。

这起案件导致受害up主精神崩溃,而在被开盒的受害者群体中,很多人都罹患了抑郁症,甚至发生自残、自杀。

如果你说,我不在网上乱留言,是不是就不会被人开盒了?那我觉得这真是一种侥幸心理。

米粒妈最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真实的开盒事件,当事人都是普通人,也无关留言评论与否。

事情发生在米粒学校,有一个孩子,他的家长平时不太管他。他父母都属于忙自己的事儿那种,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闻不问。

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老师请了他妈妈,想说让家长重视起来,一起管管孩子学习,多上上心。

没想到这个家长没几句话就跟班主任吵起来了。无非就是说“管孩子学习本来就是老师的职责,你有什么资格要求我”这类的话。

结果这件事闹得挺大,老师跑到校长办公室去哭,然后还在家长群里哭,边哭诉边讲事情经过,发长语音条。

一整个群的家长这时候就开始站队了,有人说老师对,有人说那个家长对,站哪头的都有,议论声也越来越大。

然后突然有一个男家长,就把这个孩子的妈妈给“开盒”了。不但在群里公布了她的个人信息,甚至连她周边社交网络、老公、同事的信息也都发出来。

事情一下子就升级了,整个群里凡是站队老师这边的,都开始跟着那个男家长一起网暴这个孩子妈妈。

骂得多难听的都有,我当时就真的感觉超级吓人。

通过这件事,我就感觉现在的人戾气真的都很重,很多人其实根本就是借题发挥,抓住一个事儿就开始肆意发泄自己的怨气和负能量。

而那个莫名其妙被无辜“开盒”的人,就成了靶子。

单就这个事情来说,即使这个家长在管理孩子方面有不对的地方,但也绝对罪不至此;而那个第一时间到处哭诉,跟校长哭完跟家长哭的老师,就真的都对吗?

这种行为是不是一种隐形的暴力?

还有那种在直播间网暴评论区的主播,有人评论了他们不爱听的话,他就直接点开人家账号,看人家作品,攻击人家的容貌。还有的主播直接把人账号挂出来,让直播间里所有人都去搜着看,一起网暴。

之前有个游戏主播就因为与评论区观众发生争执,在直播中直接公开对方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并煽动粉丝在评论区刷屏“人肉信息”,还附言“查到你住址了,等着线下见”。

不仅如此,攻击者还把这名观众的身份证照片制作成表情包,肆意传播,导致这个观众遭受到持续的骚扰。

还有一名虚拟主播,曾经因为不满评论区网友的批评,在直播间挂出了她的社交账号截图,引导粉丝通过“@用户名”的方式在评论区实施集体攻击。

还用“绿茶”“拜金女”等标签污名化这个网友,并制作整容前后对比图,对她进行外貌羞辱。

网络开盒,更像是一种杀人诛心。它不动用刀枪棍棒,但就是能杀人于无形。

这种恶劣的行为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人,就像法律是道德的低保,确保了这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

对于开盒行为,也应该有一个约束的的标准才行,否则这样下去,互联网环境很快就会成为杀人于无形的炼狱。

家有小学生的一定深有体会,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之中盛行的饭圈文化真的很离谱。

孩子们见面互相破冰打开话题的问话往往是:“你有担吗?”“你推谁?”如果恰好你喜欢的对方也喜欢,那就是“同好”。

在这些孩子眼里,粉丝之间的骂战根本就是司空见惯,咱们看来完全没必要的争端,在他们看来可能是理所当然必须做的事。

之前我就听同事抱怨过自家孩子追星的日常,她喜欢一个男明星,于是跟很多狂热的粉丝一样,关注了男明星的所有社交平台账号,频繁上网搜集相关新闻和视频,且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带着相关话题夸赞这个男明星。

时间长了,她认识了越来越多“同道中人”,关注了一大批粉丝应援号和“大粉”(粉丝群体中有话语权,粉丝量多的人),还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群。

这些群里的人年龄都不大,但战斗力可是相当强。

他们把粉丝细化为散粉、路人粉、唯粉等,说在饭圈,一个人单打独斗只能算是边缘粉丝,他们管这种人叫“散粉”“路人粉”。

而真正核心的粉丝都是要加入各种群为自己的偶像“做贡献”的,比如花钱买各种代言产品、杂志、周边,或者在明星被黑时为他“冲锋陷阵”。

而所谓的冲锋陷阵,其实就是跟对家明星的粉丝互骂。

比如一位男明星的粉丝说了自家男明星的坏话,就会立刻引发一场骂战。

这种战斗包括但不限于去对方的账号下进行辱骂、举报账号、用带有侮辱性词汇的文案和对家男明星的丑图刷屏。

这种行为再稍微往前一小步,就是“开盒”。

这些孩子做这些事的时候理直气壮,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化身为网络施暴者和受害者,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说着:“总是别人先来招惹我们哥哥。

这种网暴行为还常常伴有把对方照片P成遗像、诅咒家人等,想象一下,未成年人本来就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天天在这种环境下深陷网络骂战还不自知,有多危险?

事实上,孩子本来就容易陷入一元论的认知误区,一直在饭圈骂战中,就更是会使他们忽视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边界,失去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和包容,不懂得求同存异,变成真正的“脑残粉”。

青少年陷入这种虚拟认同陷阱,现实中的社交能力也会退化。

他们以为网络上的戾气就是社会的全貌,以至于价值观扭曲,甚至法治观念弱化。

还是那句话:米粒妈建议大家青少年模式能开尽开!还要定时查看孩子加入了什么群,有问题的群,必须立马退。

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扭曲的价值观裹上了追星的外衣。青春懵懂,旺盛的情绪总要有个寄托,寄托在偶像身上,也无可厚非。

但我们务必要让孩子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捍卫偶像,不等于践踏他人。

我们作为家长要做的还很多,既要把控好孩子手机接受信息的渠道,及时阻断暴力信息的传播;还要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避免被网上乌七八糟的人带节奏。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侵犯他人隐私者也必将受到严惩。

但在这之前,我们真的应该让自己、也让孩子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因为“开盒”无处不在。

如果真的不幸中招,千万不要灰心气馁,拿起法律武器:网信办12377举报+报警,一定能捍卫自己的权利。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