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楼顶有人!”前不久,一声急促的呼叫通过网格员手机直传荣昌区昌州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指令迅速下达,5分钟内,社区民警、网格员、社区干部火速集结。一场紧张的生死救援在居民楼顶展开,最终化险为夷。
“楼顶有人!”前不久,一声急促的呼叫通过网格员手机直传荣昌区昌州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指令迅速下达,5分钟内,社区民警、网格员、社区干部火速集结。一场紧张的生死救援在居民楼顶展开,最终化险为夷。
这高效协同的一幕,正是昌州街道深化“警网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最小单元”战斗力的生动写照。
从相互推诿到默契配合
永荣小区曾是昌州街道矛盾“重灾区”,业主间、业主与物业、物业与业委会纠纷接连不断。转折始于“警网融合”机制的落地。作为试点,其所属的宝城寺社区率先成立警网共治临时党支部,设立基层警务室和共治工作站。
“社区民警不再是单纯的执法者,而是深度融入网格,与网格员并肩作战、责任共担。”社区党委书记谭滔说。
在此背景下,永荣小区各方力量被充分整合:业委会成员、物业代表、专职网格员、法律明白人等13人组成调解队;“三官一律”和网格员组成平安法治宣传队;党员、热心群众组成“红袖标”群防群治巡逻队;物业保安和楼栋长构成“最小应急处置单元”。
“坚固的基层堡垒‘筑’到了居民家门口。”谭滔感慨,从过去的“相互推诿”到如今的“各司其职、默契配合”,最小治理单元真正构筑起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大家拧成一股绳,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昌州“警网融合”的精髓,在于将安全防范的神经末梢延伸至最前端,织就一张灵敏的感知预警网络。
网格员刘世彬就曾化解一场潜在危机。在寰宇世家小区,他发现居民李明(化名)家门口随意丢弃的快递盒,收件信息清晰可见。
“快撕掉!”刘世彬急忙叫住正要关门的李明,“信息泄露,骗子就可能用‘快递丢件’‘包裹藏毒’的剧本找上您!”
“预警灵敏,处置更要闭环高效。”社区民警林勇说,前文所述的“5分钟生死救援”,正是“警网融合”闭环处置能力的体现:智治平台接报、预案秒级触发、力量闻令集结、现场迅速控制,“事后的溯源跟进与长效闭环机制同样重要。”
针对轻生学生吕某某事件,街道联合派出所、社区、学校深挖根源,建立起“矛盾化解—回访帮扶”长效链,通过户籍迁移协调、持续心理辅导等措施,确保隐患不反弹。
“我们构建‘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的完整闭环,力求精准洞察隐患、高效闭环处置,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昌州街道党工委政法委员吕建锋道出机制核心。
警务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廖大爷,新身份证办好了,给您送来!”近日网格员曾兴琼将证件送到社区居民廖大爷手中,还耐心解答了医保疑问。
“警网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群众、温暖民心。昌州街道通过网格,将警务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和“心坎上”:高标准建设的6个标准化警务室成为“便利站”,临时身份证明等12项高频业务实现“一窗通办”。
社区民警和网格员还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补办证件。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昌州街道通过“警网融合”机制化解矛盾纠纷760余起,化解率达96%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
“从指尖到心间,从网上到线下,‘警网融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昌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皮荣刚表示,“居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共建家园的‘一家人’,正以网格的‘小平安’构筑起一方的‘大平安’。”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