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故宫文徵明早年楷书册页:一笔一画里,藏着少年书家的锐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07:21 2

摘要:在书法史上,文徵明的名字总与“温润儒雅”“老而弥坚”挂钩,多数人熟知他晚年炉火纯青的行书与小楷,却鲜少能见其早年笔墨的锋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致四叔公、五叔公札》册页,恰好为我们揭开了这位书法大师青年时期的创作面貌——纵23cm、横12.3cm的纸本之上,1

在书法史上,文徵明的名字总与“温润儒雅”“老而弥坚”挂钩,多数人熟知他晚年炉火纯青的行书与小楷,却鲜少能见其早年笔墨的锋芒。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致四叔公、五叔公札》册页,恰好为我们揭开了这位书法大师青年时期的创作面貌——纵23cm、横12.3cm的纸本之上,13行楷书工整端方,既是晚辈致长辈的恭敬之语,更是一件难得的早年书法珍品。

从款署“侄壁顿首再拜”便能看出,这封信写于文徵明更名之前。史料记载,文徵明42岁(明正德六年,1511年)时才将原名“文壁”改为“文徵明”,字徵仲。此时的他虽未及中年,书法功底却已显露端倪。因是写给四叔公、五叔公的酬谢信,字迹丝毫不敢懈怠:每一笔横画都挺拔如松,竖画如针般劲挺,撇捺舒展却不张扬,通篇布局匀整,没有一丝潦草之态,尽显对长辈的敬重。

细观笔墨,这册页最动人的,是藏在工整之下的“锐气”。文徵明22岁时师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法以“入笔尖峭,锋棱外露”著称,这种笔意在此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尊亲”“顿首”等字,起笔时笔尖锐利,收笔时利落干脆,没有晚年作品中那般圆润藏锋,反倒多了几分少年人的英气。同时,字里行间又能读出欧阳询“险劲瘦硬、崛起削成”的韵味——“先”字的撇画如刀削般有力,“生”字的横折处棱角分明,将唐楷的严谨与自身的笔性完美融合。

明代王世懋曾评价文徵明:“初名壁时,作小楷多偏锋,太露芒颖。”这句评价放在这册页上恰如其分。所谓“偏锋”与“露颖”,并非技法上的瑕疵,而是早年书家未经岁月打磨的本真状态。彼时的文徵明还未形成晚年“温厚圆润”的风格,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仿佛能让人看到他伏案练字时,一笔一画琢磨笔法的专注模样。

如今再看这册页,它的价值远不止“早年作品”这一标签。在尺幅不大的纸本上,我们既能看到文徵明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对欧体的取法、对恩师笔意的吸收,也能看到他早期个人风格的萌芽。正是这份带着锋芒的工整,为他后来成为“吴门四家”之一、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这册页更像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即便是大师,也有从“露锋芒”到“藏韵味”的成长过程;而那些早年笔墨里的锐气,恰恰是艺术最本真、最动人的力量。若有机会,不妨透过故宫的展窗,近距离感受这份来自五百年前的少年书意。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