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宏观:互征关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测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3:11 2

摘要:从WTO公布的数据来看,世界主要贸易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平均加权关税普遍较低,基本在1%-10%区间。此次特朗普对多个国家加征较大幅度的关税后,美国的进口平均加权关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核心观点

从WTO公布的数据来看,世界主要贸易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平均加权关税普遍较低,基本在1%-10%区间。此次特朗普对多个国家加征较大幅度的关税后,美国的进口平均加权关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宏观数据看,此次“对等关税”对中国出口增速直接拖累或略超5个百分点,尽管转口贸易或同样受到负面冲击,但中国贸易伙伴多元化的特征能抵消部分关税冲击,综合测算后,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增速或收录负值。此次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对中国进口增速拖累或略超0.5个百分点。此次互征关税对中国GDP增速拖累或略超0.5个百分点、对中国通胀拖累0.1-0.3个百分点、对中国失业率拖累略超0.2个百分点,但随着扩大内需、稳就业等政策的持续发力,实际影响或更小。

具体到行业,特朗普此次加征关税的直接根据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从贸易逆差额来看,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机电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家用电器。如果后续谈判涉及具体行业,以上几种行业或受到较大的关税制裁。

除了从贸易逆差角度分析,我们对此次互征关税的影响还要从中美进出口额以及占比进行分析,因为不同行业对整体进出口的贡献或影响中美之间新一轮的博弈。

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角度看,玩具、手机、家具及其零件、医疗仪器及器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服装及衣着附件、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较高。

从主要制造业类别看,中国家具、计算机电子、服装和纺织业、机械设备和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均超过10%,这些行业受到关税冲击较为明显。从美国角度看,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较大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电子、服装和纺织业、家具,这三大类从中国进口占比均超过25%。从双方依赖度来看,以上几类商品的关税或有进一步磋商谈判的空间。

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角度看,医疗仪器及器械、汽车(包括底盘)、塑料制品、通用机械设备、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对美国市场的进口依赖度较高。

从主要制造业类别看,中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进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均超过10%,这些行业受到关税冲击较为明显。从美国角度看,美国对中国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电器设备、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这三大类对中国出口占比均超过5%。从双方依赖度来看,以上几类商品的关税亦或有进一步磋商谈判的空间。

正文

一、特朗普“对等关税”明显抬升美国进口加权关税水平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以《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为依据,正式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全球基准关税: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基准关税,4月5日生效;2)差别化加征:对特定经济体叠加更高税率,其中中国被加征34%(4月9日生效),叠加此前20%关税,综合税率达54%—66%;3)重点行业打击:电动汽车、半导体、光伏等关键领域被针对性加税(如14纳米以下芯片加征50%关税);4)转口贸易封堵: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待遇,对越南(46%)、墨西哥(25%)等中转国同步加税。

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自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此外,中国还对部分稀土元素实施出口管制,并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限制高通、苹果等美企在华市场准入。

从WTO公布的数据来看,世界主要贸易国对进口商品征收的平均加权关税普遍较低,基本在1%-10%运行。此次特朗普对多个国家加征较大幅度的关税后,美国的进口平均加权关税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现在的事件发展来看,此次多个国家开始选择关税反制。

二、中美互征关税对总量经济层面有多大影响

从经济学层面讲,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或梯形的形态,即随着关税率的提高,经济福利首先增加,达到某一最优点后,继续提高关税会导致经济福利的下降。现阶段,中美双方在原有关税水平不低的情况下,再次互征34%关税,此项举措或许比“略征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大。

此次“对等关税”对中国出口增速直接拖累或略超5个百分点,尽管转口贸易或同样受到负面冲击,但中国贸易伙伴多元化的特征能抵消部分关税冲击,综合测算后,我们认为今年出口增速或收录负值。Cheng,L.,& Li, Y. (2020)[1] 研究表明美国对中国每增加1%的关税,中国对美出口的增速大约会下降0.5%到1%。取最高值计算,加征34%关税,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会下滑34%,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约15%,简单计算此次加征关税对我国出口增速拖累5.1%,考虑转口贸易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约25%-30%,计算此次“对等关税”对我国出口增速拖累10%,但中国的贸易伙伴具有多元化特征,可以抵消部分关税冲击。

此次中国对美加征关税对中国进口增速拖累或略超0.5个百分点。关税提高直接推高进口商品价格,抑制进口需求。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准模型,中国对美进口价格弹性系数约为-0.24(即关税每提高1%,进口量下降0.24%),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额的比重约为6.3%,简单计算此次对美加征关税对我国进口增速拖累略超0.5百分点。

此次互征关税对中国GDP增速拖累或略超0.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报告指出[2] ,中国出口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约为0.12(即出口每下滑1%,GDP增速下降0.12个百分点),我们结合上述出口和进口增速下滑的数据,可简单得出此次互征关税对中国GDP增速拖累略超0.5个百分点。

此次互征关税对中国通胀拖累0.1-0.3个百分点。李扬等(2018)曾在《中国经济增长报告》中,探讨出口对价格指数的影响。模型分析显示,出口增速每下降1%,可能导致CPI同比增速下降约0.05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下降约0.08个百分点。据此推断,此次加征关税对中国CPI、PPI增速分别拖累0.37、0.6个百分点。以往文献没有针对“中国对美国大幅加征关税对中国CPI、PPI的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但有些文献研究表明[3] ,美国对中国每增加1%的关税,会对美国通胀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直接贡献约为0.5个百分点,间接贡献约为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关税提高1%可能导致美国通胀率上升约0.7个百分点。反过来看,中国从美国进口占比较小,我们简单推算,关税提高1%可能导致中国通胀率上升约0.2-0.3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互征关税后,对中国通胀拖累0.1-0.3个百分点。

此次“对等关税”对中国失业率拖累略超0.2个百分点,青年失业率或略超0.4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报告指出[4] ,GDP增速每下降1%,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22个百分点(控制政策对冲变量后)。若剔除基建投资等逆周期调节,弹性系数升至0.28,表明市场自发失业压力更大。而就出口而言,出口导向行业(如电子、纺织)吸纳大量青年劳动力,青年失业率受户籍制度和产业转型影响,弹性系数显著高于整体。制造业GDP增速下降1%,青年失业率或略超0.4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扩大内需、稳就业等政策的持续发力,实际影响或更小。

总量测算方面主要参考了文献研究方法,测算过程可能存在研究样本不一致、测算数据高估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中美互征关税对哪些行业的进出口有较大影响

通过hs6分位代码的匹配,我们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进行详细拆分,探究此次互征关税对哪些行业影响比较大。

特朗普此次加征关税的直接根据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从贸易逆差额来看,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家具及其零件>塑料制品;

机电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家用电器。

如果后续谈判涉及具体行业,以上几种行业或受到较大的关税制裁。

除了从贸易逆差角度分析,我们对此次互征关税的影响还从中美进出口额以及占比进行了分析,因为不同行业对整体进出口的贡献或影响中美之间新一轮的博弈。

从主要制造业类别看,中国家具、计算机电子、服装和纺织业、机械设备和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均超过10%,这些行业受到关税冲击较为明显。从美国角度看,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比较大的行业分别为计算机电子、服装和纺织业、家具,这三大类从中国的占比均超过25%。从双方依赖度来看,以上几类商品的关税或有进一步磋商谈判的空间。

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角度看,医疗仪器及器械、汽车(包括底盘)、塑料制品、通用机械设备、灯具、照明装置及其零件对美国市场的进口依赖度较高。

从主要制造业类别看,中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进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均超过10%,这些行业受到关税冲击较为明显。从美国角度看,美国对中国出口占比较大的行业分别为电器设备、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这三大类对中国出口的占比均超过5%。从双方依赖度来看,以上几类商品的关税亦或有进一步磋商谈判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Cheng, L., & Li, Y. (2020). The Impact of Tariffs on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6, 103323.

[2] 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720491585668929282/pdf/Innovative-China-New-Drivers-of-Growth.pdf

[3] 《The Impact of the 2018 Trade War on U.S. Prices and Welfare》,2019

[4] World Bank (2024). China Economic Update: Navigating Structural Headwinds.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