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啥拐弯抹角的,坦赞铁路确实还在。中国logo还在铁路上显眼地挂着,但这条让无数人流汗流泪的钢铁长龙,目前依旧不得不靠中国“输血”维持,把赤字过日子当成常态,听着像是个不太成功的故事。可如果只看账面数字,这条路早该被砍了,没人再惦记什么“友谊之路”。一想,这事
文 | 文渊的历史书
编辑 | 文渊的历史书
没啥拐弯抹角的,坦赞铁路确实还在。中国logo还在铁路上显眼地挂着,但这条让无数人流汗流泪的钢铁长龙,目前依旧不得不靠中国“输血”维持,把赤字过日子当成常态,听着像是个不太成功的故事。可如果只看账面数字,这条路早该被砍了,没人再惦记什么“友谊之路”。一想,这事是不是有点怪?
坦赞和赞比亚的故事,多数互联网文章都写得挺清楚。两个国家,一个摊在东边大海边,一个窝在非洲腹地,出口铜矿只靠南下南非那条老路,南非谁说不让走就不让走。独立后,赞比亚想自立门户,不愿再被英国、南非制肘,寻思着走条新路出海,那时冷战正盛,美苏对非洲都是一副玩牌面儿的态度。英国摇摇头,世界银行摆手,美苏不感兴趣。最后,坦赞两国想了个激将法,找上中国。中国到底行不行?里面多少有点“刺激”西方的味道!
坦赞铁路这个设想,搭的都是某年刚独立时的梦想。赞比亚和坦桑尼亚,一个大国资源富,一个港口便利。两国偶有交情,灾难面前不是盟友胜似盟友,想修路也就一拍即合。他们定下的目标其实真不算低——从达累斯萨拉姆港一路穿过高原和丛林,1860公里打开出口大门。只要修成,不光运输铜矿,农产品、人员流动都会被激活。两国欢呼,民众也拍手叫好。可再激动也挡不住窘迫,技术、资金、设备都缺,白给都不要。那怎么办?求助呗。
但求助过程悬念多,英美那边,冷战思维浓。美苏看非洲时都是带点“自家地盘”的意味,不敢轻易下注,也不肯冒风险。世界银行则提醒风险巨大,说这事不靠谱。可两国不死心,继续拉关系,结果还是没戏。苏联那边也不太想管,偶尔给点军事援助,基础设施就难说了。到头来,中国又成了唯一的备选。难不成这真是“没有更差只有更难”?实际上那时中国连自家项目都忙不开,只因早年和非洲“革命感情”深厚,还是答应下来。背后有大国战略考量,但此时已无回头路。
之后就赶上尼雷尔总统奔着北京去了,双方谈一谈也算真诚。中国呼吁“发展中国家联合”,坦赞两国也寻求朋友帮忙。1967年,中国拍板,项目正式启动。中国掏了近十亿无息贷款,负责设计施工全程(这数字搁在今天滥用也挺心疼)。从国内调来数万个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他们像赶赴未知之地,只靠坚韧和决心往前冲。这不是常规任务,更是信念的赌博。
坦赞铁路生于技术极限。累积修了大桥、隧道、路基,大裂谷里干活要命,热带疟疾是常客。工人没啥先进设备,只能靠人工搭桥铺路。途中不少人遇险,有人病死,有人意外殒命。一座桥一条命,70多名中国工人永眠异国。不少媒体曾报道,每30公里就要付出一位生命。这种代价,搁谁身上都没法平静。
桥梁部分,像钱贝西大桥,流急地险,动不动就危险。没有现代勘探仪器,只能人工水下勘测。钢筋水泥全靠人手搬运,索道系统简易得只能勉强运材料。这种条件下,完工几乎难以想象。中国工人大多数第一次出国,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不通。有人说现场像战场,吃了上顿没下顿。其实条件连战场都不如,不能回家,只有丛林和河谷。谁又能保证安全?那就只能咬牙死扛。
1976年,铁路终于打通。成果确实有意义,政治和外交都火了一把。两国出海口问题也解决了,赞比亚铜矿出口业务少了点受限。但现实一点看,经济账根本说不过去。铁路一通,运输量还是低;人口稀疏,企业没多少,货源不够。加上多条线路分流,竞争压力巨大。再有,公路运输越来越灵活——铁路慢慢被边缘化了。
现在的坦赞铁路有点像“前进与倒退的拉锯战”。每周只跑两班列车,城郊通勤撑场面。大部分收益勉强能补贴运营,经常就是说入不敷出。坦赞两国要每年掏钱补贴,迅速填补亏空。中国方面还在分批派工程师帮忙,做运维改造。可现实是设备陈旧,翻新难;机车报废率高,桥梁损坏不少。信号系统几乎崩溃,按官方数据,七成线路信号不正常,运输安全隐患不少。
产业结构单一也是关键难题,非洲很多经济就是资源型,不太有深度加工能力。铜矿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大,铁路运输货物量也跟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铁路部门也难及早规划,盈利压根是空谈。如果换个角度——有数据统计,坦赞铁路目前年亏损数千万美元,设备维修费用巨大,很多桥梁和路基已濒临报废。中非双方其实都很累,坦桑和赞比亚这两个政府,有时连年维修预算都拿不出来。据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坦赞铁路的设备更新率仅为22%,远低于国际平均线。
有人说,这样干下去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援建初衷是伟大,但最终变成压力源头。实际上,这么大的工程没有稳定经济支撑,也就只能靠外力继续撑着。中国持续派团队介入,背后也有外交和地缘政治考量,不完全是经济账算得过油。个人认为,历史账里的人情和战略,再怎么精打细算也没法理得清。可如果现在让赞比亚和坦桑尼亚自己去弄,十有八九要爆发更大的危机。
有趣的是,部分坦赞铁路沿线地区并没有因为铁路而改变命运,人口流失反而更严重。坦桑的某些县城,因铁路不畅通而经济进一步停滞,反倒是公路运输连接新兴城市发展快。数据佐证,2022年坦赞铁路运输量还不到高峰时期三分之一。对比同区的公路运输,铁路真不是硬通货。是不是愈发体现出——技术和经济能走到一块的难度?
不过也不能全黑这条铁路。实际还是有局部地区受益,有人通过铁路就业,一些企业依靠铁路连接外部市场。坦桑和赞比亚政府也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希望借助铁路带动工业化。可这个过程拉得很长,进度慢得让人着急。中国专家多次提出改造方案,部分项目已经落地,但整体复兴效果有限。
有媒体称最近五年坦赞铁路局部实现自动化升级,采用国内最新信号系统。可实际现场勘查,许多升级进度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返修二次落地的情况。理想情形是设备一升级就带动运输效率,现实却是因缺乏持续投入而频频中断。两国政府间也有分歧,坦赞铁路已不再是政治资本,而是财政压力源。到底该怎么平衡投入和回报呢?
坦桑尼亚与赞比亚多次尝试引进民间资本,可大部分投资都因运量数据和收益预期而撤资。国际货运市场对这条铁路的兴趣已大不如前。细节一对比,在达累斯萨拉姆港的货运排名里,坦赞铁路的分配仅占不到港口总量的17%。如果以后国际市场继续变化,铁路面临的压力只会加剧。
多年以后,也许坦赞铁路的象征意义会远远超过实际经济价值。这条路存在过,意味着跨越国界的理想——哪怕现实结果让人失望。其实很多非洲人并不知道中国修了多少工程,只看见铁路上那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牌子。历史被淡化后,坦赞铁路说不定更像是一种“外力记忆”,而不是地方经济动力。
有人觉得中国持续援助是包袱,但也可能是一种必要。只是外界看法越来越复杂。坦赞铁路的未来,有升级有可能,有彻底停摆也有可能。两国政府推拉互相扯皮,中国方面的一些专家也坦言“技术升级无法一蹴而就”。坦赞地区的地缘风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都能随时推翻之前的所有努力。
但谁都承认,这条铁路在冷战历史里有过高光时刻。在非洲,它是中国昔日外交手笔的见证,也是合作关系的一把双刃剑。坦赞铁路的故事里,失落和希望掺杂,经济账与人情账永远算不清,场景变化总让人难以定论。有人说这项目是失败的,中国仍在给它输血,也有人称它是非洲自强的第一步。到底算哪一边的成败,现在没人再去框定。
坦赞铁路还在继续运营,偶尔有中国技术人员来现场,他们的日志里充满反复、犹豫和期待。历史的残留未必能直接带动当下,但每次列车响起的汽笛,是过去和现在的交错。铁路的终点,不只是卡皮里姆波西,也许是非洲与中国之间的下一次决断。
坦赞铁路的故事既写在钢轨上,也写在每一个援建者和使用者的回忆里。怎么算都不完美,却恰好是现实的样子。
来源:有个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