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涩的海风掠过营口港,一艘撒海船的围栏边,白发老人颤抖着将最后一捧骨灰混着花瓣撒入渤海。她凝视着翻涌的浪花喃喃自语:“老头子念叨了一辈子台湾,这浪头能带着他去看吗?”4月6日,营口市民政局组织的清明海葬活动中,61位逝者以最静谧的方式与大海相拥,最小的参与者是
咸涩的海风掠过营口港,一艘撒海船的围栏边,白发老人颤抖着将最后一捧骨灰混着花瓣撒入渤海。她凝视着翻涌的浪花喃喃自语:“老头子念叨了一辈子台湾,这浪头能带着他去看吗?”4月6日,营口市民政局组织的清明海葬活动中,61位逝者以最静谧的方式与大海相拥,最小的参与者是24岁的殉职消防员,最年长者102岁,遗嘱里写着“别让孩子们每年翻山烧纸”。
图片来自网络
家属们捧着可降解骨灰袋走向船舷的动作,如同三十年前火车站送别场景的复刻。穿旧军装的老兵将妻子骨灰撒入大海时突然挺直腰板敬礼:“当年我在西沙群岛站岗,现在换你守着祖国的海疆。”浪花打湿了他胸前的勋章,甲板上零星的掌声混着海鸥鸣叫,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场景与浙江椒江的海葬仪式形成呼应,当地家属将骨灰坛系上丝带沉入海中,让鲜花与海浪共同迎接魂灵归处。
营口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已有2654位逝者选择海葬,今年报名人数同比激增40%,甚至出现内蒙古家属驱车千里的案例。这种现象并非孤例:沈阳作为内陆城市,海葬参与比例居全国首位,累计完成2.6万盒骨灰撒海;天津36年举办509次海葬活动,6万人次参与。政策推动成为关键——营口为每位参与者补贴760元,椒江更开创“生前奖励”机制,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100-300元生态安葬津贴。
海葬推广曾遭遇巨大阻力。东营市王女士为丈夫选择海葬时,亲家母以“对后代不好”激烈反对,但最终尊重逝者“与海为伴”的遗愿。如今,这种抵触逐渐消解:北京长青园的海葬纪念墙上,2010年后姓名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家属在人工湖播撒花瓣的仪式创新,让没有墓碑的思念找到载体。正如营口市民张先生所言:“省下的墓地管理费够带孩子环游半个中国,老人说给孙子买书比石头墓碑实在。”
当撒海船拉响汽笛返航,营口海葬纪念广场的纪念碑前,新刻的名字正在接受第一束鲜花。这种“入海不占地,祭扫不扰民”的模式,与三亚推行的树葬、花坛葬形成生态安葬矩阵。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已有26省份出台节地生态安葬政策,福州更对海葬奖补3000元,推动该方式从“小众选择”变为“主流趋势”。
夜幕降临时,渤海湾的浪花裹挟着61份思念奔向远方。这场持续三十年的殡葬革命,终将传统“入土为安”的执念,化作了“向海而生”的文明觉醒。
来源:历史晓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