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连续下跌,投资者大量抛售黄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3:14 1

摘要:在传统认知中,黄金作为“避险之王”往往能在市场动荡时逆势上涨,但这一逻辑正在被颠覆。2024年4月初,国际金价上演罕见的高位“跳水”——伦敦现货黄金从4月3日的历史高点3160美元/盎司暴跌至4月7日的2971美元,跌幅达6%;纽约期金更从3200美元/盎司下

金透社 | 王锦

在传统认知中,黄金作为“避险之王”往往能在市场动荡时逆势上涨,但这一逻辑正在被颠覆。2024年4月初,国际金价上演罕见的高位“跳水”——伦敦现货黄金从4月3日的历史高点3160美元/盎司暴跌至4月7日的2971美元,跌幅达6%;纽约期金更从3200美元/盎司下探至2996美元,单周累计下跌2.53%。这场抛售潮的背后,是多重力量对黄金定价逻辑的重构,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

市场恐慌下的流动性挤兑

此轮黄金抛售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资产恐慌。4月2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贸易伙伴设立10%“最低基准关税”后,美股两日蒸发6万亿美元市值,道指单周暴跌7.86%。为填补股票、期货等风险资产的保证金缺口,投资者被迫抛售黄金套现。数据显示,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 Gold Shares)4月4日持仓量骤降5.3吨,创近一个月最大单日流出,揭示机构资金正在快速撤离。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黄金的“避险悖论”。当市场出现局部动荡时,黄金确能发挥避险功能(如4月3日因地缘冲突冲上历史高点);但当系统性风险爆发时,流动性需求压倒避险属性,黄金反而成为被抛售的“应急资金池”。这种现象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已有先例,此次抛售再次印证:在全面恐慌中,现金为王才是终极法则。

政策冲击与预期重构

美国关税政策不仅冲击短期市场情绪,更重塑了黄金的中长期定价逻辑。美联储3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官员担忧关税可能“持续推高通胀和失业率”,而4月7日公布的美国3月CPI环比仅微涨0.1%,核心CPI涨0.3%,暗示当前通胀压力尚未充分传导。这种“现实与预期的错位”导致黄金丧失明确方向——若关税推升通胀,黄金应上涨;但若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实际利率可能下行,同样利好黄金。市场在矛盾信号中陷入混乱,加剧抛售。

地缘政治因素则进一步复杂化黄金走势。德国近期重提撤回存美黄金储备(目前1236吨存于美联储),反映出对美国金融体系信任度的动摇。这一动向若成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国家效仿撤资将冲击美元信用体系,但短期或导致黄金流动性过剩,反压制价格。这种“长期利好与短期利空”的交织,令投资者陷入两难。

结构性分化暗藏玄机

黄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现象值得关注。在现货市场,深圳黄金卖场清明假期人流如织,外地游客跨城购金,折射出民间对实物黄金的配置需求;而期货市场机构持仓锐减,ETF资金外流,显示专业投资者正转向防御。这种分化暴露了黄金市场的深层割裂:作为金融资产的黄金与作为消费品的黄金,正遵循截然不同的定价逻辑。

另一个矛盾点在于央行与散户的博弈。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指出,尽管金饰需求受抑,但央行购金(2023年全球央行净购金1037吨)仍构成支撑;而散户投资者在3200美元高位追涨后,面对暴跌出现恐慌性抛售。这种“机构退、散户进”的错配,放大了市场波动。中信证券指出,当前黄金行情“难言结束”,但短期需消化投机性抛压。

重构中的黄金定价体系

此次暴跌揭示出黄金市场三大新特征:

流动性属性强化:黄金不再是单纯的避险资产,而是全球流动性危机的“备用金库”,其价格波动与股市、汇市联动性增强。

政策敏感性提升: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地缘冲突对金价的影响权重下降,贸易政策等实体经济变量成为新主导因素。

地域价值分化:新兴市场实物需求与发达国家金融投资形成对冲,中国、印度等国的购金潮可能缓冲西方市场的抛售冲击。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暴跌既是风险警示,也暗藏机遇。历史数据显示,金价在触及历史高点后的平均回调幅度为12%-15%,当前6%的跌幅尚未触及安全边际。但需警惕两个变量:若美国推迟关税实施(概率较低),可能引发空头回补;若德国启动黄金撤资程序,或催生新的避险买盘。

黄金市场的动荡本质上是全球秩序重构的金融映射。当美元武器化、贸易壁垒高筑、地缘信任破裂时,黄金作为“终极货币”的价值终将回归。但在此过程中,它不得不经历传统定价体系瓦解与新秩序建立的阵痛。对于普通投资者,或许更应关注深圳水贝柜台前拉着行李箱的购金者——他们对黄金的朴素信仰,可能比华尔街的算法更接近真相。

来源:金融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