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一例引人关注的健康案例出现在东北某三甲医院的内科门诊:一位年仅37岁的女性,每日坚持饮用西洋参泡水,自认为是在“滋补养生”,却在近期体检中被发现多个生理指标异常,引发医界广泛关注。
2019年,一例引人关注的健康案例出现在东北某三甲医院的内科门诊:一位年仅37岁的女性,每日坚持饮用西洋参泡水,自认为是在“滋补养生”,却在近期体检中被发现多个生理指标异常,引发医界广泛关注。
这一现象并非个案,而是近年来“以参养生”风潮在中年群体中广泛传播的缩影。
西洋参,这一传统名贵中药材,在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的双重加持下,究竟是保健良方,还是潜在风险?
从中医的视角看,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归心、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常用于气阴两虚、内热烦躁之人。
然而,长期服用是否适用于所有体质?是否真能“一参通百病”?通过这位女性的身体变化,展开深入剖析,或许能为大众提供一份科学与理性的参考。
在她的病历资料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肝功能指标异常、胃肠道胀气明显、面部潮红、夜间盗汗频繁、月经周期紊乱。
起初她并未重视这些症状,认为是“更年期提前”所致,直到一次突发性头晕和心悸,被家人送往医院急诊,才揭开了背后的健康隐患。
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她被诊断为轻度肝功能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轻度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这些症状与她长期服用西洋参有何关联?这成为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疑点。
西医角度认为,西洋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增强免疫等作用。
但这些功效的实现有赖于个体的体质、剂量、服用周期的合理匹配。
长期摄入高剂量的西洋参,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尤其是对于阳虚体质或脾胃虚寒者,容易产生内热、失眠、腹泻、甚至内分泌紊乱等副作用。
而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这位女性属于“气阴两虚兼夹湿热”体质。
此类体质人群本身脾胃运化功能较弱,若长期大量服用西洋参,虽可补气养阴,却可能因其性寒清补而损伤脾阳,加重体内湿气,导致脘腹胀满、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月经失调等症状。
临床经验表明,西洋参虽然是名贵药材,但并非“人人皆宜”,更非“多多益善”。
在身体并无明显气阴两虚表现的前提下,长期单一使用补益药物,反而可能打破体内原有的气血平衡,诱发多系统功能紊乱。
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表明,长期服用含参类制品者,在第六个月出现肝酶轻度升高者占比达21.3%,其中女性占比更高。
该研究提示,参类制剂虽具有一定保健作用,但应严格控制剂量与周期,尤其在未进行辨证指导下滥用,风险显著增加。
更令人警惕的是,许多市面上西洋参制品标注不清、剂量模糊,甚至存在掺杂其他成分的情况。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2021年发布通告指出,部分中药保健品存在非法添加、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消费者在不明自身体质和药物成分的前提下,频繁摄入,等同于“盲目服药”。
医生在日常门诊中发现,超过40%的中年女性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自行服用中成药或中药材进行养生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例如某些原本体质偏热的患者长期服用西洋参,不仅未见改善,反而引发失眠、烦躁、口干舌燥等“火旺”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紊乱、焦虑抑郁表现。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是目前临床上较为推荐的策略。
西医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分析、激素水平检测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内分泌、肝肾功能、营养状态;中医则结合舌苔脉象、面色体质、情志变化等辨证要素,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
针对这位女性的情况,医生给予了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养阴清热的中药方剂,并辅以心理辅导、饮食调整、适度运动,经过三个月的综合治疗,其体征逐步恢复正常。
在日常预防层面,医生建议:
不盲目追随“养生保健品”潮流,应根据自身体质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材;
定期体检,关注肝肾功能、内分泌系统变化,提前干预潜在健康风险;
保持均衡饮食,避免以单一药物替代营养摄入或疾病治疗;
加强中医体质辨识教育,提高公众对个体差异与药物适配性的认知;
科学看待中医药“补”的理念,认识到“补益”不仅仅是强化,更是调和。
医生强烈提醒:任何中药材即便来源天然,也具备药性。药性,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副作用及禁忌。
在养生的道路上,最忌讳的不是选择错误,而是无知与盲从。
西洋参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体内湿热、脾虚、痰盛体质者,应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从这位女性的经历可以看出,医学的本质不是“神药治百病”,而是“科学辨体、精准调理”。
真正的健康不依赖某一种草药或保健品,而是建立在对身体深刻认知之上的理性管理。
参考文献资料:
1. 中华医学会.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12期.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加强中成药宣传管理的通知》2021年.
3. 中国中医科学院. 《体质分类与判定》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发布.
4. 中国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2020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康悦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