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文档混乱” 与 “协作低效” 是制约项目进度的核心痛点 —— 传统文档管理需手动分类文件,易出现版本冲突;跨团队协作依赖外部工具传递数据,信息滞后且易失真。SOLIDWORKS 2025 通过文档管理流程优化、协作功能升级、界面体验革新及应
在工程设计项目中,“文档混乱” 与 “协作低效” 是制约项目进度的核心痛点 —— 传统文档管理需手动分类文件,易出现版本冲突;跨团队协作依赖外部工具传递数据,信息滞后且易失真。SOLIDWORKS 2025 通过文档管理流程优化、协作功能升级、界面体验革新及应用场景拓展,构建 “智能管理 + 无缝协作” 的工作体系,让设计数据流转更顺畅、团队协作增效。
一、文档管理革新:简化流程,提升数据管控能力
SOLIDWORKS 2025 对文档管理的核心优化,在于通过 “文档组创建” 与 “强化版本控制”,解决多文件管理复杂、版本追溯难的问题。
“文档组” 功能支持将所有打开的文件(如零件模型、装配体、工程图)整合为一个独立文档组,用户只需通过 “窗口→创建文档组” 即可完成操作 —— 例如,设计某机械装备时,可将 “电机零件图、传动装配体、总装工程图” 归为一个文档组,后续打开或保存时无需逐个操作,直接处理文档组即可,文件管理效率提升 60%;同时,文档组支持自定义命名(如 “202509_机械装备 V1.0”),便于团队成员快速识别文件用途,避免因文件名混乱导致的查找耗时。
版本控制功能进一步强化:通过内置版本管理工具,用户可自动记录每一次文件修改的“修改人、修改时间、修改内容”,并生成版本历史列表;如需回溯,只需在列表中选择目标版本即可一键恢复,无需手动备份;针对大型复杂文件(如包含上千个零件的装配体),软件还支持 “增量保存”,仅保存修改部分,减少存储空间占用与保存时间,某重型机械企业反馈,使用增量保存后,大型装配体保存时间从 10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
二、协作功能优化:无缝协同,打破地域与系统壁垒
SOLIDWORKS 2025 在协作方面的升级,聚焦 “实时信息同步” 与 “跨系统集成”,让团队协作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数据无缝流转。
实时协作机制通过“内置通知系统” 实现:团队成员对文件的修改(如零件尺寸调整、装配约束变更)会实时触发通知,其他成员可即时查看修改内容与标注建议,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重复劳动。例如,设计团队中,结构工程师修改某零件壁厚后,系统立即通知装配工程师,装配工程师可同步调整相关部件的配合关系,无需等待工程师主动沟通,协作效率提升 45%。
跨系统集成能力显著增强:软件可与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无缝对接,设计数据(如零件属性、BOM 清单、工程图)可自动同步至生产、采购环节 —— 例如,设计完成后,BOM 清单直接导入 ERP 系统生成采购订单,工程图同步至 MES(制造执行系统)指导生产,避免手动录入导致的数据误差,某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集成应用,设计到生产的交付周期缩短 30%。
三、界面与操作体验:直观易用,降低操作门槛
SOLIDWORKS 2025 在用户界面与操作体验上的优化,让文档管理与协作更便捷,尤其适配非专业 IT 用户的使用需求。
新增的“SOLIDWORKS PDM 选项卡” 集成于 CommandManager 工具栏,用户无需通过任务窗格跳转,即可直接访问文件检入检出、版本查询、权限设置等 PDM 功能 —— 例如,检出文件时,点击工具栏 PDM 选项卡即可完成操作,无需切换窗口,操作步骤减少 50%;同时,选项卡支持自定义布局,用户可根据使用频率调整功能位置,进一步提升操作效率。
快捷键与自定义设置功能更灵活:用户可自定义文档管理(如“保存文档组”“查看版本历史”)与协作(如 “发送协作请求”“查看通知”)的快捷键,适配个人操作习惯;界面布局支持 “一键切换”,可在 “文档管理模式”“协作模式” 间快速切换,例如需要集中管理文件时切换至文档管理模式,需要团队沟通时切换至协作模式,操作更聚焦。
四、应用场景拓展:适配多行业,助力数字化转型
SOLIDWORKS 2025 的文档管理与协作功能,可灵活适配不同行业的设计需求,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汽车制造行业,文档组功能可管理整车复杂的设计文件(如车身、底盘、电子系统相关文档),确保各系统设计数据一致;实时协作支持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同步设计,缩短零部件开发周期。在航空航天领域,版本控制功能可满足严苛的设计追溯要求,每一次修改均有记录,符合行业合规标准;跨系统集成则实现设计数据与生产、维护环节的贯通,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
同时,软件支持基于模型的定义(MBD),设计师可在三维模型中直接标注制造信息(尺寸、公差、材料),无需依赖 2D 工程图,文档管理更简洁,协作时信息传递更直观,某航空零部件企业通过 MBD 应用,设计文件数量减少 40%,制造环节的信息误解率降低 70%。
来源:小雨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