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化特派员丨吴芳:用合唱串起邻里情,让文化惠民从“输血”转向“内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09:42 2

摘要:他们是文化的播种者,也是民心的倾听者。他们,就是文化特派员。他们既当“贴心人”又做“实干家”,用一场场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用一个个产业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群众的笑脸,正是这场文化深耕最真实的答卷。特此,龙湾区融媒体中心策划并推出“我是文化特派员”系列采访报道,

他们是文化的播种者,也是民心的倾听者。他们,就是文化特派员。他们既当“贴心人”又做“实干家”,用一场场活动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用一个个产业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群众的笑脸,正是这场文化深耕最真实的答卷。特此,龙湾区融媒体中心策划并推出“我是文化特派员”系列采访报道,用最真实的故事、最鲜活的画面,记录他们的事迹,展现他们的文化服务如何从“送下去”到“种进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区级文化特派员吴芳的世界,聆听她在龙湾区蒲州街道天鹅湖社区的美妙歌声。吴芳,区级文化特派员、永强中学音乐教师吴芳。

半年多来

这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

用音乐串起邻里情谊

成为当地文化惠民的

一道亮丽风景

2024年7月,当吴芳老师带着“文化特派员”聘书走进天鹅湖社区时,被一组数据触动:这个常住人口超3万的社区,拥有来自全国30个省份近1.98万名新温州人,外来人口占比高达64%。由于人口结构的复杂性,社区中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给基层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如何让新老居民融合?吴芳犯起了难。她再三思量,最终决定在社区打造一个合唱团,希望用音乐破题基层治理。

随即,吴芳在社区公告栏贴出合唱团招募令,没想到首场面试竟让几十平方米的活动室挤得水泄不通。“在面试过程中,部分居民不敢开口去唱。”吴芳说,但他们能来面试,说明他们有需求,只是基础相对薄弱。经过筛选,最终约50名居民入选,年龄在40-70岁之间。此外,她还为8-12岁儿童特别组建了童声歌唱班。

“很多人觉得社区合唱就是唱红歌,大嗓子能够喊出声就行了。”吴芳经常会与合唱队员说,不要觉得自己是社区的合唱团,随便唱一首歌就好了,而是要对标国际标准,按照合唱团多声部的合唱结构来唱,不仅要唱得响,更要唱得好!即便是年龄大一点的长者,她也会用高标准、严要求来训练他们,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得到进步。

教师姜玉珠的蜕变最具代表性。从最初不好意思唱,到能熟练示范,再到成为团队骨干,在迎新晚会上大展歌喉。“吴老师教我们不是图热闹,而是真教本事。”姜玉珠说,每次排练都有签到,期末还评优秀团员。

在吴芳看来,文化特派员工作重点是要用心。相比于校园合唱团,社区合唱团成员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偏弱,而且成员常有家庭或工作琐事缠身,无法按时参加排练。她能做的只有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设立排练制度、创新教学方法等方式,尽可能提升合唱质量和水平。作为在职教师,吴芳的本职工作已十分繁忙。周教学任务九节,每周一、三、五中午,她要额外抽时间给学校合唱团进行排练。与此同时,她还是龙湾区音协主席,负责区内各类大型晚会合唱团的排练工作。但她仍坚持每周六雷打不动到社区排练,把工作日留给学生和热爱的合唱团事业,把周末留给居民。当记者问她,什么时间能够休息?她说没有固定的时间,只能抽空休息。

最好的社会治理,是让人在他人眼中看见自己的光芒。在"绒之声"合唱团的和声里,当外乡人在四声部中找到自己的音轨,当退休教师用乡音唤醒异乡人的记忆,当稚童的纯净声线串联起三代人的笑容,"绒之声"合唱团便不再是简单的文艺团队,而是一面棱镜,让每个曾被忽略的个体都在集体中折射出独特光芒。在这一过程中,吴芳也成了社区“带不走的文化特派员”,用合唱串起邻里情,让文化惠民从“输血”转向“内生”。

资料: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芝士莓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