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曾经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取景地,围合的院落,苏式建筑。随着《我爱我家》的热播,小区外景曾经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过,日前居住在小区里的居民却向“问北京”反映,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七十年风雨
这里,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曾经是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取景地,围合的院落,苏式建筑。随着《我爱我家》的热播,小区外景曾经给众多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过,日前居住在小区里的居民却向“问北京”反映,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七十年风雨,房屋严重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大约20年前,这些老楼就被鉴定为危房,但是至今没有得到改善......
70多年的老楼 墙体开裂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的多位居民向“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反映,他们居住的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七十年风雨,房屋严重老化,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大约20年前,这些老楼就被鉴定为危房,但是至今没有得到改善。
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位置/百度地图
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70多年历史,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曾在这里取景。4月1日,“问北京”记者来到小区探访时看到,小区多为三、四层围合院落式苏式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典型建筑风格。居民李先生(化姓)指着房屋外侧清晰可见的裂缝告诉记者:
李先生:我们现在居住的环境,您看看啊,就是从二层一直到一层开始,这个墙体都已经裂开了,而且上面的顶棚,您看都已经塌了,老百姓现在搁车都不敢搁,从底下走都怕被砸着,都怕造成生命危险。
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记者 摄
居民李先生带着“问北京”记者来到了他居住的地下室。在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的部分楼栋内,地下室至今还保留着公共水房的时代印记,9户人共用一个水房,上厕所需要走到百米外的公共卫生间,水房墙壁因为经常渗水生了不少霉斑。李先生无奈地说:
李先生:您看看我们这水房,这水池子上边都是漏的,这底下你看都拿着这个(桶)接着,这全是漏的,一到晚上做饭时候,没有这个(桶),这底下就水漫金山了,你看看这墙,从这墙里头往出冒水,都给这儿淹了,这里耗子、黄鼠狼晚上时常光顾,各种虫子那就多了,您就看看这儿的生活环境,怎么弄让我们。
天花板漏水严重/记者摄
居民张女士(化姓)感慨到,院内的老楼采用的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砖混+木结构”建筑模式,墙体早已变得酥脆不堪,天花板上的墙皮会毫无征兆地掉落,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威胁着居民的安全。
张女士:地跟麻点一样,再看上边(天花板)跟鱼鳞一样,这一点掉下来了,看见楼板已经成缝了,这个厨房我正做着饭呢 ,呼它一下子还没给我砸死,就这个裂缝说这种的是什么预制板,它已经糟了,再一个也许是水的缘故,就成了这种跟泡芙似的,我们也没法弄,要是弄的话,这个门框这墙一凿,就都塌了。
、
居民家天花板曾掉落大块墙皮/记者摄
居民家的墙壁坑洼不平/记者 摄
20年前被鉴定为危房
居民刘先生(化姓)向“问北京”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2002年和2008年,北京市房屋安全鉴定管理所和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二检测所,分别对西便门10号院1——40门进行了房屋安全鉴定。鉴定报告显示,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评定西便门大街10号院1——40门楼为危险房屋,已无抗震加固及修缮价值,建议拆除翻建。刘先生说,当时对10号院原拆原建的方案都公示了,因为有人不同意,导致项目没有实施。
刘先生:2004年规划局已经通过了,图纸也出来了,结果有些人反对,通过一些手段把它停止了。2007年又一次,又提出来改造,国管局,结果又给停了,(后来)就弄成了一个所谓的历史文化优秀建筑,就动不了,因为这里面的话牵扯到你这个高层建不了,高层建不了就是原拆原建,它的面积就减少了,人家凭什么给你拆?一直拖到现在,20年了。
居民提供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记者 摄
刘先生提到,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于2007年12月19号被正式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这意味着,这处建筑群因为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受到法律保护,原则上不得拆除,原拆原建方案无法实施。居民们认为,尽管建筑需要保护,但多年前老楼就被鉴定为“危房”,到现在还有多户混住的情况,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安全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刘先生:优秀建筑那你把这个人就锁死在这个地方了,对我们的生活一点改变也没有。(小区)有46%是合居或者混居,合居的里面,有两户住在一套房里的,甚至有三户在一套房里住,一个厕所,一个厨房,你怎么住?
关于公布《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通知/政府网站截图
居委会:还没有相关通知
“问北京”记者查询到,2022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实施天坛东里中区等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光明楼17号等简易楼改建、百万庄和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等特色片区保护性复建。那么,目前对于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有没有相应的“保护性复建”计划呢?记者首先致电西便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
居委会:去年好像街道跟国管局发过函吧,问什么时候装修,但是国管局那块还没有最新的回复,这个院属于央产房,所以这边没有接到通知。他要是有消息的话,肯定会给咱们这儿给街道,然后咱们再在各个居民群里头啊,这个楼门贴通知,但现在没有这通知。
《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中关于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的内容/政府网站截图
街道办:已发过函 暂未回复
“问北京”记者进一步联系了属地月坛街道办事处,负责老旧小区改造方面的工作人员表示,鉴于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大部分楼的产权属于国管局,街道办也曾多次和国管局沟通了解情况。
街道办:国管局那边跟我沟通说这个改造的方案,他说还没有完全的确定,因为这个院进入到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所以说到时候他们改造的规格要比一般的老旧小区改造规格可能要高一点,国管局那边还在进一步探讨改造方案,之前是这么跟我们说的。我们这边也给国管局出了一个公函,就以街道办事处的名义请他们尽快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我们给他们发过函,但是他们也没给我们回函。
居民期盼尽快改善居住环境/记者 摄
“问北京”记者多次致电国管局房地产管理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记者在政府留言板上查询到,去年底,也有居民询问“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老旧小区拆迁腾退改造的问题”,当时,西城区属企业天恒置业公司核实后回复,“因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是历史建筑,目前国管局还在研究方案,有消息会及时通知”,并留有联系电话。记者拨打这个电话询问情况,一名李姓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进展,他们会帮助催促。
李先生:国管局现在对10号院儿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上的计划,具体怎么改,我们现在也不知道这事儿。
“古稀”老楼,不仅承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历史记忆,也是很多居民的居住之地。西便门外大街10号院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并不意味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可以被忽视。相反,这更需要相关部门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快进度,协调各方资源,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让历史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也让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有关此事的后续进展,“问北京”也将持续关注。
小 问 说
20年前就被认定为危房
安全隐患岂能无视?
留得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又守护好百姓的生活尊严
才是历史建筑的价值所在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记者丨三月 编辑丨三月
值班主编丨紫苏
问民生丨“杜大爷”提速!“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 问后
问民生丨大业主不参与,“不管我们发起多少次,都是成功不了的……”
问民生丨“跟春节买高铁票似的,哗啦一下,号就没了……”
来源:问北京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