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明参(Chuanminshen viloaceum Sheh et Shan)别称明参、明沙参、土明参、沙参,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川明参属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具有祛风解热、补肺镇咳等功效。川明参作为四川省道地药材和大宗药食同
掌握苍溪川明参种植秘籍,快速提高产量!
何仁华
川明参(Chuanminshen viloaceum Sheh et Shan)别称明参、明沙参、土明参、沙参,为伞形科(Umbel-liferae)川明参属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具有祛风解热、补肺镇咳等功效。川明参作为四川省道地药材和大宗药食同源药材,是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川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苍溪、中、巴中、金堂、青白江等地广泛种植。
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之低、中山丘陵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南北交界小气候,也是我国中性紫色土的主要分布区。苍溪所产川明参通体黄亮白润,形状细长规整,质地坚实硬脆,断面呈角质状花纹,粉质充足细腻,品质优良。2002年取得“川明”牌注册商标,并在西博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007年被评为“四川名牌农产品”。2010年“苍溪川明参"成功申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2年入围“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评选。
苍溪川明参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20世纪80年代,苍溪身全国川明参种植大县。苍溪现有种植面积2500hm²,2022年总产量1.26万t,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以川明参为代表的道地中药材是苍溪县“三大百亿”产业之一,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四川省苍溪县职业高级中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对接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设了“中药材种植”课程,与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开发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对苍溪及周边地区川明参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5大关键技术。
1 种子采集与贮藏技术
川明参种子的适宜采收时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小满到芒种),此时果实由绿色转为棕褐色,种子呈灰褐色、用手指轻捏能分成两半。采收过早,种子成熟不充分,发芽率低、幼苗不健壮;;采收过晚,种子易掉落在田间。将种子已充分成熟的花序枝割下,摊放在阴?通风处,阴干后脱粒。
将种子和干沙按体积比1:3混匀后摊放于室内贮藏,堆放厚度5~10cm,贮藏期间要经常检查,防止种子霉烂。也可将种子和干鲜草木灰按体积比10:1拌匀,堆放在干燥、通风、阴?的室内贮藏"。
2 育苗技术
育苗移栽有利于节约用种、培养壮苗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川明参主要的种植方法。播种时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处暑前后),不得晚于白露,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种子发芽率。
苗床地要选择半阴半阳、能排能灌的地块,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为宜,排水不良或在两年内种植过川明参的地块不能作为苗床地。
每667m²苗床地用1500~2000kg腐熟农家肥和20~25kg复合肥作基肥,深翻土壤,深度30~40cm,将肥料均匀翻入土中。平整好苗床地,在四周开排水沟。结合整地,用5%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1.5kg/667m²,用细土拌匀后撒于苗床地面,结合施肥整地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可减轻苗期根腐病、菌核病、立枯病和黑根病。
播种方法有撒播和条播。撒播按2m作,睦面平整,在间开0.3m宽的排水沟。条播5m作睦,在睦面开横向播种沟,沟宽(播幅)10 cm、沟深5~8cm,沟心距23~25 cm。用种量7.5 ~10kg/667m²,将种子与细沙拌匀后均匀撒在睦面或播种沟内,用过筛细土将种子盖严。播种后用遮阳网或作物秸秆等覆盖苗床,防止高温伤害和暴雨冲刷。
出苗前要注意防旱,确保种子正常发芽。出苗40%~50%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揭去部分覆盖物,促进幼苗生长。当幼苗长至3cm时,应揭掉全部覆盖物。
苗期内要注意除草,做到“有草必除、除早除小”。种苗出现2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m²苗床地浇稀粪水1000~1200kg。12月下旬和次年2月下旬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肥,每次浇稀粪水1200~1500kg/667m²。也可用叶面喷施1% ~1.5% 的尿素和0.2% ~0.5% 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方式进行多次追肥,每30d施肥1次,至次年3月下旬停止施肥。
种苗有3~4片真叶时开始匀苗,苗间距2~3cm。在次年2月初(立春前后),当种苗的花墓长到15cm左右时,打去花墓,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植株生长和地下根膨大。6月下旬(夏至前后),种苗进人休眠期,地上部分逐渐枯萎(消苗)。用细土覆盖根基部,覆土厚度3cm左右,防止日灼和高温伤害,减少“烂头苗”和“乌头苗”。
3 大田栽培技术
3.1 栽培制度
川明参的大田栽培制度有净作和分带轮作。净作:选用2年以上未种植过川明参的地块,单一种植川明参。分带轮作:主要是“川明参-小麦-玉米带状种植模式。按1.7m或2m在地块中划分间隔种植带。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立秋前后)在一个种植带内移栽川明参,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霜降前)在另一个种植带内播种小麦。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后)挖收川明参后及时移栽玉米,玉米收获后适时播种小麦;翌年5月中旬在另一种植带内收获小麦后,种植一茬生育较短的蔬菜或覆草养地,7月下旬至8月中旬移栽川明参。
3.2种苗移栽
3.2.1地块选择和整地作哇 栽培大田要选择背风向阳、疏松肥沃、灌排良好的沙壤土,在两年内未种植过川明参和豆科作物。栽培模式有平地栽培和垄作栽培,整地方法如下。
平地栽培整地:用腐熟农家肥和硫酸钾型川明参专用肥1500~2000kg/667m²作基肥,深翻土壤20~30 cm,将肥料均匀混入土中,将土壤整平,在四周做好排水沟。净作按130~140cm作哇,眭面呈瓦背形,开好睦间排水沟,沟深15~20cm。分带轮作按预留行宽度做哇,沟深30~40cm。在(种植带)间开深沟,沟深50~60cm。做到三沟配套,有水自排、湿大自降,以减轻病害和促进川明参生长。
作栽培整地:施肥、翻耕,方法同于平地栽培。如图1,按1.7m宽作睦,在睦面一侧开1个大沟,沟宽40cm、沟深25~30cm,所取的土用于种根覆盖和起垄。每眭起2个种植垄,垄宽50cm,垄面呈瓦背形,每垄栽植两行川明参。在两垄之间开1条小沟,沟宽30cm、深15~20cm。垄作栽培有利于通风透光、排水降湿,能促进地下根生长,减轻病虫害;便于除草和采挖作业,减少采挖伤根,提高商品性。作栽培比平作栽培可增产18.9% ,售价提高10% 以上,增收1200元/667m²以上,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图1垄作栽培整地示意图
.2.2移栽时期与方法川明参移栽时期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立秋前后)。选择阴天将带芽种根挖起作为种苗,要求种根直径0.3~0.5cm,顶芽新鲜、无黑头。用70% 托布津800~1000倍浸泡种苗5~10 min,稍晾干后再移栽,可减轻根腐病、菌核病等多种病害。栽植密度为行距25~30 cm、株距5~7cm,每667m²净作栽培3万株、套作栽培1.5万株以上。在整好的睦面或垄面上开种植沟,深度大于种苗高度3cm。将种苗芽头向上排于沟内,保持根系舒展伸直,用开第二排种植沟所取的土覆盖第一排种苗,覆土厚度3~4cm。移栽要当天起苗、当天栽完,防止失水枯萎。移栽后,及时用作物秸秆等覆盖,出苗后陆续揭除覆盖物。
3.3田间管理
3.3.1除草 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方式,及时除草。幼苗2叶1心以前,或杂草较少的田块,采用人工除草。禾本科杂草较多的田块可选用精喹禾灵或扑草净等高效、低毒、低残留除草剂进行叶面喷雾除草,根据使用说明严格控制用药量,不在雨天或有露水时使用,也不重复使用,否则易产生药害。
3.3.2追肥 根据研究:氮、磷、钾对川明参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同,氮肥增产效应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差。川明参以根为收获物,追肥应以氮肥为主,适当配施钾肥第一次追肥在苗高7~10 cm时,此时营养生长迅速,施肥种类以氮肥为主,每667m²用稀粪水2000~2500kg加尿素2.5~4.5kg。苗木长势强旺的田块可不追肥,多雨季节可适当增加施肥量。第二次追肥在次年立春前后,此时地下根膨大迅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施肥种类以钾肥为主,施用硫酸钾型复合肥15~25kg/667m²,视苗情增减。
3.3.3割薹 除留种田外,当花墓刚抽出时,应及时割去,以减少植株的养分消耗,增加地下根产量。
4 病虫害防治技术
川明参在苗期和大田栽培期的病虫害基本相同,主要有根腐病、菌核病、蚜虫、黄凤蝶、红蜘蛛等。
4.1 根腐病
川明参根腐病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和茄病镰刀菌混合侵染所致,属真菌性病害[5]。在晚春和夏天多雨季节发生较重,发病初期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根部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综合防治技术:①加强排水降湿,及时清理田间积水,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增强植株生长势和抗病力。②做好田间日常检查,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销毁,并在病穴处用石灰粉消毒,防止病害蔓延。③发病初期,选用60% 咪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 退菌特可湿性粉剂、45%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 恶霉灵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灌根,连续使用2~3次,注意交替用药。
4. 2菌核病
川明参菌核病由子囊菌门的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侵染所致,是一种真菌病害。核盘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75个科450多种植物,在侵染后期可形成菌核进行越夏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多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侵染寄主,也可直接萌发成菌丝侵染寄主川明参菌核病主要危害茎、叶,一般在3月中、下旬发生,4月发病最为严重。茎被侵染后,,在基部产生浅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变为灰白色,湿度较大时发生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造成植株倒伏。叶片受害后,初期呈椭圆水浸状病斑,后变为青褐色,严重时成片枯死。
综合防治技术:①田间只有零星植株发病时,要及时将病株和周围的带菌土壤一起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株种植穴中撒生石灰,以控制病害蔓延。②发病较重的田块,应加强发病初期的防治。
主要方法有:在根基部土壤撒1:3的生石灰和草木灰粉,或用5% 的石灰水,50% 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根,或用25% 使百克乳油1000倍液、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 代森锰锌粉剂800倍液叶面喷雾。
4.3蚜虫
蚜虫繁殖能力强,南方1年可繁殖20~30代,世代重叠,全年有春、秋两个迁飞和为害高峰。以成虫或若虫聚集于川明参叶片背面和嫩茎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卷缩变形,并传播多种病毒病,危害较大。
综合防治技术:①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田间距离地面50~60cm处悬挂黄板进行诱杀。②在秋末和冬春的蚜虫高发期,进行药剂防治。防治药剂首选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醇等生物源农药,也可用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抗蚜威水分散粒剂、2.5% 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40% 乐果乳油、25% 敌杀死乳油等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注意交替用药,防治蚜虫产生抗药性。
4.4黄凤蝶
黄凤蝶(Papilio machaonLinnaeus)又名金凤蝶、茴香凤蝶、芹菜金凤蝶、黄纹凤蝶等,鳞翅目凤蝶科凤蝶属昆虫,主要为害芸香料和伞形花科植物。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枝上越冬。翌春4一5月间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5一6月,第二代幼虫发生8一9月,9—10月幼虫老熟后在枝干上化越冬。以幼虫咬食叶片危害,严重时可把叶片吃光。
综合防治技术:①冬季清除越冬蛹,在早晨湿度大时人工网捕成虫,或在田间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②在幼虫发生初期,用BT乳剂300倍液、青虫菌300倍液等生物农药,或用90% 晶体敌百虫、3% 啶虫、2.5% 敌杀死、20% 溴氰菊酯等化学农药,叶面喷雾防治。
4.5红蜘蛛
红蜘蛛属多食性害螨,从卵到成虫10~15d即可繁殖一代,世代重叠,以成螨或若螨集聚成橘红至鲜红色的虫堆,在叶背面吐丝结网并吸叶内汁液,造成叶绿素受到破坏,初期叶片失绿出现许多小白点,严重时叶片失绿枯死。当田间卷叶株率达到0.5%~1% ,平均每叶有虫或卵2~3头(粒)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20% 螨达灵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5 采收加工技术
5.1买 采挖时间和方法
川明参在第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后),抽墓前采收。如采挖过早,根内干物质积累不足,粉性差;采挖过晚,粉性太足,见风易产生裂缝,难以加工,过早过迟都会影响产量和药性。采收的方法是,将地上部的叶柄割掉,将根部挖出,去掉须根,齐芽剪去叶柄。
5.2加工方法
用清水淘去泥沙,用小刀或竹板刮去表面的一层粗黄色皮。按大小分级,用沸水煮10min,当根条变软无白心、用手能盘成圆圈时捞起,迅速放入清水中浸泡降温。将漂好的川明参用竹片等穿挂起来,在阳光下晾晒干或在50℃左右烘干,当含水量低于11.0%、手能折断时,密封保存。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