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前的诺一,早已褪去婴儿肥,轮廓分明的下颌线、微青的胡茬,搭配一身简洁的白T恤和深色衬衫,法语流利得像母语。
“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聊天。”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3》里那个睫毛精附体、满口东北大碴子味儿的小诺一吗?
2015年,他才4岁,顶着一头蓬松卷发,用这句脑洞大开的童言童语萌翻了全国观众。
如今一晃十年,那个软糯糯的小太阳,居然以电影男主角的身份登上了法国新闻联播!
镜头前的诺一,早已褪去婴儿肥,轮廓分明的下颌线、微青的胡茬,搭配一身简洁的白T恤和深色衬衫,法语流利得像母语。
当他笑着用中文向观众介绍新片《熊猫月亮》时,弹幕瞬间炸锅:“这是当年那个被刘烨扛在肩上的崽?”“时间都去哪儿了……”
而更让人破防的是,这次连妹妹霓娜也惊喜客串。
12岁的小姑娘站在哥哥身旁,眉眼如画,当年的“小哭包”如今大方自信,兄妹俩在电影里拿着蒲葵叶子跳舞的画面,连网友都感慨:“这基因,慕了!”
一句网友热评精准总结:“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突然就带着作品杀回来了。”
"原来有些人,真的是在全世界爱他的时候悄悄长大了。"
这次诺一和霓娜登上法国新闻联播,不仅因为他们是星二代,更因为他们在电影《熊猫月亮》里真实自然的表演。
影片中,14岁的诺一饰演一位与熊猫建立情感联结的少年,需要完成在山野间和动物相处的戏份,而刘烨没有用特权帮孩子避开工地的泥泞和烈日,诺一照样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一遍遍奔跑、摔倒、重来。
采访中他笑称:"拍完觉得自己是个野孩子了。"
这让人不禁想起2015年《爸爸去哪儿》里的一幕:当时节目组安排的破屋子漏风漏雨,其他小朋友都在哭闹,只有诺一捡起树枝给刘烨:"爸爸,我们生火吧!"
那种带着童话色彩的乐观,如今蜕变成了脚踏实地的坚韧。
而这种成长的底色,离不开这三个关键词:
母亲的教养智慧:安娜坚持让孩子在法国公立学校就读,放学后不是赶通告,而是学钢琴、骑马、踢足球。父亲的陪伴方式:刘烨会带着孩子去山区做公益,教他们用中文写手写信给爷爷奶奶,明星身份之外,他更像个会在孩子作业本上画笑脸的普通爸爸。跨文化的家庭养分:诺一在新闻里能瞬间切换中法双语,霓娜跳现代舞时既有东方柔美又有法式优雅——这些都不是培训机构能教出来的。“他不是谁的影子,他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
这次《熊猫月亮》在法国引发关注,不单是因为诺一和霓娜的“星二代”标签,更多的是法国媒体对他们表演的真实评价:“有难得的自然感,不是那种被过度训练出的童星演技。”
事实上,早在2019年,诺一就已在法国戏剧舞台上首次挑大梁。
10岁的他穿着一身小西装,站在巴黎小剧场的聚光灯下,用纯熟的法语演绎契诃夫的短剧。
当时刘烨在微博晒出谢幕照,配文只有简单一句:“儿子,爸爸在台下手都拍红了。”
而安娜的评论区更戳心:“彩排时他忘词哭了三次,但今天一次都没错。”
这些年的诺一,更像是在“多重宇宙”里平行成长——
课堂上:他是会偷偷在课本画铠甲勇士的初中生;镜头前:他是能用五种乐器即兴演奏的戛纳电影节特邀小嘉宾;家庭里:他是那个至今还会给妹妹讲“孙悟空大战奥特曼”的傻哥哥。法国《费加罗报》的影评人甚至用了个有趣的比喻:“这对兄妹像混血的蒲公英种子,落在哪片土壤都能开出花来。”
(霓娜今年在巴黎歌剧院的独舞视频最近被疯传,当她穿着水墨风舞衣完成最后一个腾空旋转时,弹幕里飘过一行中文:“妹妹这是把故宫的飞檐搬进脚尖了啊!”)
“父母的爱不是金钟罩,而是让孩子长出自己铠甲的那把锤。”
当诺一的名字开始在国际媒体上频繁出现,人们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被全网“云养”的小萌娃,已悄然成长为一个眼神坚定的少年——他仍旧爱《西游记》,但已懂得用不同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他依旧喊刘烨“火华社长”,却已经可以和父亲探讨电影里的光影设计。
而霓娜也不再只是躲在哥哥身后的小女孩,她在舞蹈中融合的力量感,正在重新定义“星二代”的可能。
这家人带给观众的启示,早已超越了娱乐八卦的范畴:
关于成长:真正的“富养”不是资源堆砌,而是像安娜坚持的那样“让孩子先成为完整的人”;关于文化:混血身份不是噱头,诺一兄妹证明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可以沉淀为创造力;关于教育:刘烨那句“我的职业是父亲”或许才是顶配资源——当父母把“陪伴”置于“包装”之上,孩子的生命力自然会找到破土的方向。你更羡慕诺一霓娜的“自由生长”,还是觉得普通孩子更需要安稳轨迹?
(本文基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如有不实之处,欢迎指正。)
来源:千寻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