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与学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我市深刻认识到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意义,多管齐下、全面发力,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
家长志愿者为校园安全护航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与学校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我市深刻认识到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对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意义,多管齐下、全面发力,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育人体系。
全市各校通过丰富多彩、富有成效且极具创新性的活动,以学生为纽带,将文明的星星之火传递到家庭之中,进而形成家校联动、协同共进的良好格局。
播撒文明种子
传递文明新风
家庭与学校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家校合作,通过“大手牵小手”的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家庭文明,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11月27日下午5时,雅安市名山区实验小学月华校区放学时段,一场井然有序的“疏散行动”如期上演。
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安全,学校实行了分时段放学制度,并借助家长志愿者的力量,协助断道放学。
当放学铃声响起,第一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走出校门,朝着既定的安全地带行进。家长志愿者们身着醒目标识的服饰,在关键路口和路段,拦住过往车辆,为孩子们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
直至第一批学生全部顺利抵达安全区域,家长志愿者们才稍微松了一口气,道路恢复通行用了8分钟。这8分钟里,车辆和行人有序流动,而学校内第二批即将放学的班级也在老师的组织下做好了准备。
“学校共有41个班级,1800多名学生。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如此高效的放学机制运作下,20分钟左右基本可以完成放学疏散工作。”据学校相关人员介绍,学校精心绘制的疏散路线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家长群提前告知每一位家长,家长志愿者们用爱心与责任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大手牵小手”,共同为校园安全护航。
在雨城四小新华校区开展的“一木一环保”活动中,学生们满怀热情地成为家庭环保的先锋队与主力军。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家中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纸张浪费成为他们的首选。
学生们向家人讲述纸张生产背后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说服家长绿色办公与学习。他们还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与家长携手开展废旧纸张的创意改造活动,传递资源循环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每到周末或课余时光,家中的各个角落便成为家长和孩子携手开展废旧书报收集行动的“战场”。一家人齐心协力,将收集到的废旧书报仔细整理打包,送往学校指定的回收处,进一步深化对环保意义的认知与理解。
学校在文明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上可谓用心良苦,充分运用多种渠道,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矩阵。
“部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积极倡议并与家长共同商议制定家庭文明公约。”据介绍,公约详细而明确地规定了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准则,涵盖了言行举止、家庭卫生、邻里相处等各方面。
在公约的约束与引导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将文明的要求融入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有效促进了家庭成员文明素养的共同提升,使家庭真正成为文明的温馨港湾。
丰富协同育人实践内涵
拓展协同育人服务渠道
市教育局将普法宣传作为推动协同育人的重要前置工作,以联动为核心策略,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加大义务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该局制作并发放15.2万余份《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内容涵盖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方法技巧以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了系统且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
以活动为载体,市教育局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协同育人活动。
“家庭教育讲师团进校园”活动深入全市各学校,为家长们带来了专业且接地气的家庭教育讲座;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活动,聚焦热点教育问题,邀请家长、学校教师、社会教育机构代表等共同参与研讨;“万名教师进万家”活动更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全市1万余名教师积极参与家访,深入10万余名学生家庭,切实增强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家校关系的和谐发展。
据悉,目前我市已建成规范化家长学校45所。家长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教学设施,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课程、亲子活动、家长沙龙等。
纵观全市各校,众多学生与家长热情洋溢地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潮中,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他们化身为耐心细致的讲解员,手持宣传资料,面带微笑,逐户走访社区居民,详细地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方法以及深远意义。在环境清洁行动中,学生们与家长们手持清洁工具,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齐心协力为美化社区环境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在家庭聚会、外出就餐等场合,学生担当起文明用餐的倡导者。他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提醒长辈们适量点餐、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家庭、学校双方力量密切配合、深度融合,为构建和谐、文明、绿色的社会环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成为城市文明建设进程中一个生动的教育典范。
本报记者 郑暘
来源:生态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