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萧宗仁(1903.4~1960.9),辈名光宇,字化美,号松人,湖南省绥宁县金屋塘镇万紫村万紫冲人,民俗画家。与伟人毛泽东有奇缘,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是毛泽东得意学生。1923年12月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妻子杨开秀(1907.6~1937.9),是毛泽
【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
萧宗仁与伟人的奇缘故事
·
【萧博文】
·
萧宗仁(1903.4~1960.9),辈名光宇,字化美,号松人,湖南省绥宁县金屋塘镇万紫村万紫冲人,民俗画家。与伟人毛泽东有奇缘,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是毛泽东得意学生。1923年12月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妻子杨开秀(1907.6~1937.9),是毛泽东岳父杨昌济亲弟杨昌恺的次女、毛泽东爱妻杨开慧的堂妹。经毛泽东和杨开慧介绍,萧宗仁和杨开秀结成了一对革命道路上的患难夫妻。(编者注:杨昌恺又名杨瑞生,育有四名子女:儿子杨开明,女儿杨开秀、杨开英和杨开仁。)
萧宗仁两口子曾受中共湖南省党组织派遣,到湘西一带以教书卖画的名义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创建湘西地下中共党组织,同心同德,不屈不挠,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讲述几则萧宗仁与毛泽东的奇缘故事。
·
一、攻画成名,埋下奇缘
萧宗仁从小天资聪颖,智力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皆能,被当地人称为奇人。
萧宗仁最喜欢画画,很有画画天赋,年少时到处寻师学艺。十四岁那年,打听到黔城龙标书院有个画师,善画国画,萧宗仁求艺心切,就背着行李,独自翻越雪峰山,来到黔城龙标书院,一边读书,一边学画画。他最喜欢画风景、树木、鸟兽、人物,见什么画什么,心灵手巧,技艺甚高。他不断探索创新,还掌握了一门绝技――泼墨画。
有一天,萧宗仁和同窗好友到野外写生,一群羊在离他们不远的草地上嬉戏,同学们要他把那群羊画出来。萧宗仁不慌不忙,从随身带的画夹里取出一张白纸铺在地上,把磨好的墨泼在白纸上,然后用口吹弄墨水。一会儿,二十四只小山羊跃然纸上,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同学们欣喜若狂,问他这叫什么画,萧宗仁笑道:“这叫泼墨画”。
课余时间,萧宗仁还经常到书院旁边的芙蓉楼上写生画画。有一天上午,他的创作灵感大发,一边观赏王昌龄的题诗,一边按照诗的原意,把画纸铺在地板上,口吹笔弄,画了一幅《送客图》,图左上端手书王昌龄在芙蓉楼上送好友辛渐的原诗: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
字迹行云流水,飘逸沉稳;画图构思精巧,意境深远。
画面中,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王昌龄依依送走客人,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挚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这幅画人见人爱,堪称精品,一直珍藏在湖南绥宁金屋塘万紫冲萧宗仁的家中,解放后转给了附近亲戚某某收藏,1957年,萧宗仁的亲戚某某被划为“右派分子”,被抄了家,《送客图》被焚毁,众人无不憾惜。
萧宗仁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湖南第一师范。他在校品学兼优,是湖南一师的高才生。而且,他擅长美术,他的泼墨画自成一体,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并得到齐白石的赏识。齐白石曾为萧宗仁的山水画《夏山晨曦图》题道:“同乡此画,画情老辣,年未二十,自成一家”。时任北平美术学校教授的捷克画家齐蒂尔见了萧宗仁的泼墨画后,称赞萧宗仁是青年画家的新创者和无私无畏之人。
萧宗仁的画,以民俗和现实主义为底色,真实反映社会底层平民的贫苦生活,常以藤、草、枝条梱扎篱笆等器物为素材,暗喻平民被统治阶级所束缚。他的《草色上背青》、《石狮子底下》、《卖花声》等作品,批判了当时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萧宗仁以自己手中的画笔作武器,以民俗画为形式,揭露反动政府的腐败和黑暗,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
二、师亲作媒,成婚连襟
萧宗仁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担任该校的国文教员,是萧宗仁的国文老师兼班主任。萧宗仁对他的班主任非常尊敬,毛泽东也非常喜欢萧宗仁,尤其赏识他的才艺。师生之间,感情甚笃。
课余时间,萧宗仁经常拿自己画的画给毛泽东看,有时陪同毛泽东在校园散步,聆听毛泽东讲述革命道理;节假日,随同毛泽东到校外参加革命活动。
毛泽东不但在思想上启发他,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还亲自培养和介绍萧宗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还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萧宗仁。
有一天,毛泽东和杨开慧来到萧宗仁住的寝室,特地欣赏他创作的美术作品。发现萧宗仁的单人床上乱七八糟堆放着衣裤、书籍及画稿,毛泽东指着床问道:“萧宗仁,你是何搞得?是不是在搞展销活动啰?”
萧宗仁连忙解释:“不是,不是,东西冇得地方放,只好如此。”(编者注:冇得,湘省方言,没有。)
毛泽东转身问杨开慧:"夫人,你有法子么?”
杨开慧不加思索地回答:“咱们去买口皮箱嘛。”
毛泽东灵机一动,笑着说:“还是夫人想得周到。不用买,有现成的,将我那担皮箩拿过来。”
毛泽东话一说完,便拉着萧宗仁的手往外走。
三人来到毛泽东夫妻宿舍,杨开慧把皮箩内的东西拿出来,堆放在书桌上,然后将皮箩递给萧宗仁。
毛泽东拍着萧宗仁的肩膀说:“宗仁,你拿去将就一下,毕了业再还给我。”萧宗仁接过皮箩,连声道谢。
1923年6月,萧宗仁在湖南一师毕业,毛泽东夫妇也离开了湖南一师,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没过多久,毛泽东将萧宗仁介绍到了周南女子中学担任美术教员,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地从事地下活动。
同年12月,萧宗仁接到地下联络员的口信,要他到毛泽东新的住处,并要带点东西去,但带什么,没明说。
萧宗仁反复思考,带什么东西去呢?莫非是要把皮箩带去?老师有言在先,毕了业还皮箩,对,也应当还给他了。
萧宗仁挑着皮箩,急急忙忙来到毛泽东的新住处,一见面,两人竟高兴得拥抱起来。
毛泽东笑容满面,问道:"宗仁,你怎么把皮箩挑来啦?”
萧宗仁回答:“老师,您不是带信要我把东西还给您吗?”
毛泽东哈哈大笑,指着墙壁上一幅画,说:"我要你带这个,很久没见你的佳作啰。”
萧宗仁恍然大悟,连忙道歉:“老师,我对那个口信领会错了,请您原谅,我马上回去取。”
“免了啰,坐下来,我有要事跟你说。”
萧宗仁和毛泽东相对而坐,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老师的谆谆之言。
毛泽东把纸烟夹在手指中,语气轻轻地说:“第一件事,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入党申请,组织上通过了,祝贺你啰!”
萧宗仁欣喜若狂,站立起来,毕恭毕敬地向毛泽东鞠躬致谢。
“第二件事,组织通知你尽快行动起来,秘密地在周南女子中学发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女学生加入革命队伍。尤其是要好好地培养杨开秀,她是我姨妹,外举不避贤,内举不避亲嘛。
第三件事,请你继续帮我保管好皮箩,必须做到:"人在,皮箩在!”毛泽东语重心长,萧宗仁一一铭记在心。
毛泽东的姨妹杨开秀在周南女子中学是一朵校花,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勤奋好学。她最喜欢听萧宗仁的美术课,有时候还当着她姐夫毛泽东和姐姐杨开慧的面夸赞萧宗仁。
那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学校不放假,萧宗仁给杨开秀那个班上美术示范课。萧宗仁把画纸铺在画桌上,泼上墨水,不用画笔,而是用嘴吹弄。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月桂图》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无不拍手叫好,交口称赞。杨开秀更是爱不释手,请求萧宗仁将《月桂图》赠送给她珍藏,能有这样的好事,萧宗仁暗自高兴着呢。
"开秀,这幅画送你可以,但得过几天才行。”
杨开秀心里忐忑,不知道萧宗仁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过了几天,萧宗仁将裱好了的《月桂图》送给杨开秀,杨开秀可高兴了,连忙告诉毛泽东和杨开慧。她知道姐夫毛泽东很喜欢萧宗仁画的画。
毛泽东看了《月桂图》,说道:“秀妹呀,八月中秋画月桂,暗恋情人生秋意。”
杨开秀从内心深处对萧宗仁产生了敬佩和羡慕,而且,已暗暗地开始喜欢上萧宗仁了。
萧宗仁经常亲手教她画画,两人的接触逐渐增多。
两情相悦,两性相吸,爱情之神的神圣钥匙打开了两人的心扉,两人已感觉到爱情从内心深处萌发了。
他们的爱情像春花那般烂漫,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像枫叶那样红艳似火,像白雪那样纯洁无暇。
1926年8月,两人在长沙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时的伴娘就是杨开慧,证婚人就是毛泽东。
·
(杨开慧堂妹杨开秀)
·
三、回乡探亲,情融初心
当年10月,萧宗仁和杨开秀回乡探亲。回绥宁前,萧宗仁和杨开秀特地到板仓向杨开慧告别,并将皮箩还给杨开慧。
萧宗仁对杨开慧说:"姐姐,这担皮箩是你和姐夫的传家宝,你们借给我用了几年,我也应该退还了。”
杨开慧看了一眼皮箩,问道:"妹夫,妹妹,你们喜不喜欢这担皮箩?”
“非常喜欢!但我不得夺人所爱。”萧宗仁答道。
杨开慧点了一下头,转身对杨开秀说:“秀妹,你姐夫早已嘱咐过我,将这担皮箩送给你做嫁妆,不要嫌弃。”
那天晚上,杨开慧和萧宗仁夫妻俩聊到三更,难分难舍。天刚麻麻亮,萧宗仁和杨开秀依依告别杨开慧,挑着皮箩,踏上了归途。
杨开秀是大家闺秀,心地善慧,尊老爱幼,一到绥宁万紫冲,放下架子,亲自进橱房做饭炒菜,服侍公公和婆婆,而且陪着萧宗仁看望邻居走亲访友。
杨开秀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组织当地妇女办夜校,选择当地最集中的中堂庵为校址,教妇女、姑娘学习文化知识。
每天夜晚,当地妇女和姑娘都集中在一起学唱,十分热闹。
萧宗仁也不闲着,在附近以画画赠人为幌子,走东串西,明察暗访,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组织培养革命骨干。他还把夫妻俩的近况写信向毛泽东汇了报。毛泽东在回信中表达了对萧宗仁夫妻深切思念的感情,他写道:"信已收悉,妹夫、秀妹时刻不忘己任,难能可贵!妹夫萧宗仁不但是一个大画家,还是一个好革命战士。"
萧宗仁和杨开秀在家乡停留了两个多月,1927年1月16日那天,接到杨开慧寄来的信,第二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匆匆踏上了去长沙板仓的路程,把挑回来的那担皮箩,交给萧宗仁父亲萧进钰保管。萧宗仁父亲视皮箩为珍宝,每天用毛巾擦除皮箩上的灰尘,久而久之,那担皮箩被萧进钰擦得亮亮的,好象塗上了一层透明漆。后来,萧进钰又将皮箩交给小孙子萧自立保管。如今,那担皮箩还完好无损。
·
·
四、四处奔波,寻找组织
1927年4月,蒋汪合流,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开展清共活动,大肄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在白色恐怖充盈一时的危险关头,萧宗仁和杨开秀夫妇为了躲避追杀,逃离了长沙,以卖画为业,四处奔波,寻找地下党组织。同年6月,他们辘转至上海,后又到了北平。
经北平地下党组织介绍,萧宗仁在北平美术专科学校任教,继续从事地下党组织活动。他积积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文艺活动,以手中的画笔为武器,以艺术家的视角,以宣传画、漫画等多种形式,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揭露黑暗,针砭时弊,唤醒民众。
此时期,萧宗仁认识了赵望云、赵松声、陈宝琛、雍剑秋、方地山、陈宝泉、苏吉亨等美术界名流,并与徐悲鸿、张大千两个著名画家经常往来。萧宗仁被这些名流称为"画坛怪杰”。
三年过去了,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毛岸龙、毛岸青三兄弟住在板仓,她时时刻刻想念着毛泽东,也想念着萧宗仁和杨开秀。杨开慧在日记中写道:"宗仁和开秀现在在哪里?风云变化莫测,他们夫妻平安吗?”在孤灯下,杨开慧还写下了一首诗:
·
家有一秀妹,前兹为我亲。
忆昔自京归,同榻共晨昏。
偶去三五日,适有冰人致。
狂跳盼我归,急则如燃眉。
迩后入福湘,伊自往岳州。
往岳不数日,仍复得相亲。
当时各陈迹,历历在吾心。
风云诚莫测,人情亦复如。
追索伤我怀,五肉相煎熬。
愿将金石人,感尔故人心。
用情至可贵,无可相比伦。
·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11月14日,她被何应钦手下的刽子手马楚忠杀害于浏阳门外识字岭。长沙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萧宗仁夫妻秘密地将自已的儿子万紫和千红以及毛泽东的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带出长沙,在岸英的舅妈李崇德陪同下再次来到上海。萧宗仁一边寻找党组织,一边继续卖画维持生活,开秀和李崇德则精心哺育着五个小孩。
·
(杨开慧:“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
五、别妻传耗,精神重创
1933年11月,萧宗仁、杨开秀夫妻受中共湖南省党组织派遣,到湘西建立党组织,发展革命队伍,发动武装暴动,推翻反动旧政权。萧宗仁和杨开秀将儿子万紫、千红及毛泽东的儿子岸英、岸青、岸龙留在板仓,由杨开秀的亲妹妹杨开英抚养。
萧宗仁和杨开秀回到家乡后,仍然以卖画为名,积极开展地下工作。首先到黔城龙标书院旧址打听和寻找他的老同学。
通过几番周折,最先在洪江古商城找到了同窗挚友方鼎英,方鼎英是国民党左派领导人李济深的爱将,革命将领。为了在湘西建立第一支革命队伍,萧宗仁首先发展方鼎英为共产党员,两人并肩战斗,在湘西、贵州一带村寨行走,一面向贫苦寨民宣传革命道理,一面发动少数民族同胞抗捐抗税,策动湘西陈渠珍逐何(应钦)倒蒋(介石)。并以方鼎英为首,组织了一万余人、筹得枪支5000多条,在洪江成立了湘黔边区司令部,计划发动湘西起义,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
·
(萧宗仁照片)
·
1935年8月,萧宗仁转到湘西南的武冈初级师范学校教国文,兼教美术,在武冈认识了刘之光、吕振羽等革命人士,相处密切。
杨开秀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毛岸英等三个外甥,于1937年1月离别丈夫,从湘西返回了板仓。
同年9月,正在武冈开展抗日宣传的萧宗仁接到姨妹杨开英从长沙发来的急电,称杨开秀病危。萧宗仁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夜兼程,火速赶往板仓。由于路途遥远,等他到达板仓时,杨开秀已于12日难产亡故。
杨开秀临终时,负责照料夫人的杨丽娟从书柜里取出萧宗仁最初赠给杨开秀的那幅《月桂图》,放在她胸前,杨开秀把双手放在画面上,含着眼泪,闭上了双眼。
萧宗仁与杨开秀感情深厚,他们既是夫妻,又是师生,更是战友。夫妻俩患难与共,杨开秀伴随萧宗仁四处奔波,照顾左右。令萧宗仁万万想不到的是两人在湘西的离别,竟成了生离死别。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啊!
杨开秀之死,不啻给萧宗仁当头一猛棒,思想上受到极大打击,悲痛欲绝,加之身心劳累过度,精神严重失常。
·
(萧宗仁与杨开秀)
·
六、板仓重逢,心病初愈
因杨开秀去世,萧宗仁精神完全崩溃,连续守了七七四十九个日夜的坟,毎天呆立在杨开秀坟前,双手合十,反反复复地向亡妻诉说着:“孩子的妈,你不要怕,宗仁陪着你。孩子的妈,你不要怕,宗仁陪着你……”泪水流干了,一对眼睛红红肿肿的,十分凄惨。
有一天傍晚,西边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余晖照耀在杨开秀坟墓周围,五彩缤纷。萧宗仁依旧呆呆地站在杨开秀坟前,他的小姨妹杨开英来到萧宗仁身边,说道:"姐夫,请你转过头来,看看是谁来了”?
萧宗仁如梦初醒,猛一回头,只见一个高大魁梧的人,身材如同巨人一样,正张开双臂迎着他。萧宗仁立即往前,双手紧紧地拥抱着这位巨人:“老师……姐夫!”
萧宗仁声音嘶哑,早已泣不成声。
毛泽东开口便神情肃穆地说:"妹夫,大丈夫气慨何去啰?秀妹走了,不能回生呀,革命战士要坚强,走,陪我到你姐姐的墓地去!”于是,三人同时在杨开秀坟前鞠了一个躬,便离开了。
原来,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在延安当选为新组建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随后在指挥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时,因有急事,毛泽东于9月中旬秘密回到长沙,顺便来板仓悼念爱妻杨开慧、姨妹杨开秀及堂阿舅杨开明。
其时,毛泽东、萧宗仁、杨开英三人来到杨开慧屋前右边的山包顶上。毛泽东站在杨开慧墓前,双手紧握拳头,久久地凝视着长满杂草的孤坟。
萧宗仁傻楞楞地看着毛泽东,顿时觉得精神振奋,头脑清醒了!
萧宗仁心里想,自己和姐夫同样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为什么姐夫这么镇定自若,而自己为什么这样想不开呢?
落日渐渐地西沉,光线暗淡了。萧宗仁走到毛泽东身边,轻言道:"姐夫,您什么时候去延安?能带我去吗”?
毛泽东反问道:"妹夫,湘西的工作开展得怎样?”
“还算顺利,革命斗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那就好啰。”毛泽东微笑着,点燃一支烟,猛抽了一口,接着说:“妹夫,我很想接你到延安去,但是,湘西需要你啰!我希望你尽快养好身体,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姐夫,我一定听从您的安排。”萧宗仁斩钉截铁地回答。
“妹夫,那就一言为定啰。”毛泽东又转过头,对身边的杨开英说:“英妹,那就要难为你照顾五个外甥啦。”
杨开英连忙回答:"两位姐夫,请您们放心吧,我用性命担保!”
回到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从行李袋中拿出两本书,一本是《论持久战》,另一本是《矛盾论》,两本书都是毛泽东于当年二月至七月在延安写的。
毛泽东把两本书送给萧宗仁,说道:“妹夫,你拿回去看看,想必对你有用啰。”萧宗仁双手接过书,心情激动,连声夸赞:“好书!好书”!
·
(《论持久战》 《矛盾论》)
·
七、抗校育才,迎接曙光
萧宗仁离开板仓,回到了武冈师范,心病好了,如释重负,又重新拿起了画笔,投入到抗战宣传的繁忙工作中。
毛泽东获悉堂姨妹杨开秀病逝和萧宗仁患病的消息后,曾要警卫员取出十块银元给小姨妹杨开英,请她带给姨妹夫萧宗仁用来治病,萧宗仁却将这十块银元捐献给了武冈初级师范学校。
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授吕振羽也回到自己的家乡武冈溪田。他放下行李,不顾疲劳,急忙来到武冈初级师范找萧宗仁商量筹建塘田战时讲学院(编者注:塘田战时讲学院史称“南方抗大”)。
萧宗仁连忙发急电向毛泽东请示并向中共湖南省党组织和中央驻湘代表徐特立建议,为保卫湖南、宣传抗战方针和政策,培养基层干部,建立“南方抗大”,校址初定在武冈塘田寺。1938年转移到了今邵阳县塘田市镇夫夷江对岸,由吕振羽担任塘田战时讲学院副院长,于1938年9月15日正式开学。
塘田战时讲学院在中共湖南省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办学,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立民先队,坚持抗战,坚持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理念,实施战时教育,培养抗战干部。
在塘田战时讲学院,萧宗仁满怀热情,积极参加各种讲学活动,白天讲学,晚上学习《论持久战》和《矛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有时画抗日宣传画,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萧宗仁还自编教材,用活字木板印刷宣传资料,发给每位学员,在课堂上向学员宣传抗战救亡的道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学员深入社会,深入民众,为培训进步青年,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竭心尽力。
1939年4月21日,塘田战时讲学院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解散。7个月来,先后培养了250名抗战骨干奔赴抗日前线。
·
八、神溃拒鹰,魂守故里
1939年5月,萧宗仁来到黔阳县洗马乡动员老百姓修建湘黔公路雪峰山梽木槽段,认识了中和村易志秀,结成连理,并特意将婚期选择在9月12日,即1937年杨开秀逝世的那一月那一天。
易志秀(1917.4~2010.1),人品端正,心地贤慧,思想开放,花季之年还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带领全村妇女修建公路。
婚后,易志秀生有二子,大的叫萧曼功,小的叫萧自立。萧宗仁与后妻易志秀感情融冾,心心相印,日子过得很幸福。
夫妻俩曾多次带领四个儿子到板仓扫墓,告慰九泉之下的杨开秀。(编者注:四个儿子中包括杨开秀生的萧万紫、萧千红。)
回乡后,萧宗仁受聘于乡完小任教,他积极配合失联地下党员萧健皆,团结进步教师,利用自己擅长的画艺,积极投入抗日和迎解(迎接解放)等工作。尤其是抗日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他创作的"有志青年确实忙”、“修工事"、“汪精卫卖国"、“汉奸何处理”、"江口山水多娇"等数十件抗日宣传画,张贴于校内外及街道、墟场,轰动一时,金屋塘、江口、洪江、安江、黔城等地都有前来求画者。他不惧安危,曾两次被捕,受尽磨难,是一个全身为革命的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1950年10月,毛泽东派人专程来到黔阳县洗马乡中和村易志秀娘家接萧宗仁去北京工作。但萧宗仁不愿离开家乡,后闻讯后,趁来接他入京的人员还未到达之前,匆匆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留在岳父家里,深夜翻过雪峰山顶峰苏宝顶,躲进了大山深处的黔阳县罗翁乡熟坪村。
他给毛泽东的信是这样写的:“老师加姐夫:您日理万机,却没忘记我,在百忙之中派人来湘西接我上京城,您的好意我领了,我非常感谢并诚惶诚恐。我习惯了农村生活,舍不得离开家乡的父老乡亲,请您原谅我这个山野草民吧!祝贺您当选中国共产党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袖!带领全国人民谋幸福,这幸福,也有我的一份!妹夫萧宗仁叩首问安,1950年10月20日。”
自此,萧宗仁因身体欠佳,一不从政,二不执教,亦不出远门,时而画画,时而漫行寄户,聊以度日。经常往来于万紫冲、金屋塘、江口、武冈、洗马、安江、黔城、罗翁一带,道不尽所思所念,解不开淤积情结,直到1960年9月病逝。既可敬,又可悲,令人叹惋。
·
·
【作者简介】萧博文(1951- ),男,笔名幽溪山人,湖南省绥宁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潇湘散曲社副秘书长。潇湘散曲社雪峰分社荣获湖南散曲之乡及中华散曲之乡的功勋带头人。著有词集《百调集》、散曲集《采莲蓬》、《幽溪曲韵》,主编有《雪峰曲韵》、《绥宁诗词散曲墙作品集》等。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
来源:山径文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