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被注射死刑的亿万富翁,死前挣扎:我捐495亿,留我一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5 14:16 2

摘要:他是百年难遇的“商业奇才”,从草根出身到亿万身家,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都叫他“北京李嘉诚”。

他是百年难遇的“商业奇才”,从草根出身到亿万身家,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人们都叫他“北京李嘉诚”。

可没想到,一场“买凶杀人案”让他跌落了神坛,成了中国第一位被注射死刑的亿万富豪。

就在行刑前,他还试图捐出495亿的身家买一条生路。

然而换来的结果却让他崩溃......

1966年的辽宁辽阳,一个瘦小的男孩蹬着三轮车在街头来回穿梭。

这个男孩就是袁宝璟,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的他,从小就明白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的工资勉强够全家人糊口。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袁宝璟从初中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

除了蹬三轮车,他还在街边帮人代写书信,甚至尝试倒卖生活用品赚取微薄利润。

刻苦学习与勤工俭学并行的日子并未白费。1985年,袁宝璟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学。

在校期间,他不满足于单纯的法律知识学习,经常溜进经济系旁听课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商业版图埋下伏笔。

毕业后,袁宝璟进入中国建设银行工作。然而,体制内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快让这个充满雄心的年轻人感到烦闷。

不久后,他辞去了这份工作,自己开了一家公司——北京建昊实业发展公司。

创业伊始,袁宝璟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商业嗅觉。他发现黑小麦这个小众农产品蕴含着巨大商机,立即购买专利并租地种植。

不得不说袁宝璟很有远见,仅仅半年的时间内,他的公司就挣到了200万,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财富积累。

有了第一桶金,袁宝璟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展拳脚。

他将资金投入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尤其在1995年轰动一时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获得了惊人回报。

随后,他开始大举收购濒临破产的企业,以极低的价格收购股权,随后进行资产重组和运营改善。

短短三年内,建昊集团就并购了60多家企业,业务范围横跨农业、制药、证券等多个领域。

在袁宝璟31岁时,他的身家就已经高达30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

次年,他又摘得"世界青年创业者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可是很快,袁宝璟就不再风光了。

越来越狂妄

在袁宝璟的商业版图中,期货交易一直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但1996年,袁宝璟却失利了。近亿元的亏损,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是对他自尊心的严重打击。

作为商场上的常胜将军,他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失败。

据知情人透露,在发现亏损后的那段时间,袁宝璟彻夜难眠,整日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看交易记录。

他请来多位期货专家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指向一个可能:交易规则被人为操纵了。而这背后,据说就是四川商人刘汉的手笔。

刘汉

"我就是要让他血债血偿!"在得知真相后,袁宝璟拍案而起。当时,他的秘书曾劝阻:"老板,这事还是循法律途径解决吧。"

然而,袁宝璟的胜负欲越来越强烈,他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

通过多方打探,找到了自己的兄长袁宝琦。

在一个深夜,兄弟俩在北京郊区的一家小饭馆密谋。袁宝琦提议找他认识的一位前刑警队长汪兴,此人在道上颇有人脉,办事利落干净。

16万元的暗杀酬劳很快谈妥,汪兴带着手下潜入四川广汉,经过半个月的踩点,终于等到了动手的机会。

然而,天意弄人,那致命的一枪只打穿了车窗玻璃,让刘汉捡回一条命。

暗杀失败后,事态急转直下。汪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开始疯狂勒索袁宝璟。

"要么给钱,要么我就把你的事情捅出去!"面对威胁,袁宝璟先是默默付钱,但随着勒索金额越来越大,他的耐心也逐渐耗尽。

在一个雨夜,袁宝璟再次召集心腹商议对策。最终,他们决定除掉汪兴。

然而,这个决定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将袁宝璟推向了更深的罪恶深渊。警方顺藤摸瓜,很快就掌握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

2005年1月,辽宁辽阳的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检方出示了大量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面对铁证如山的指控,袁宝璟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最后,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袁宝璟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他的三个兄弟也因参与犯罪分别被判处死刑。

面对这个判决,袁宝璟吓了一大跳。他才年纪轻轻,有着花不完的钱,怎么能被判死刑?

为了找到翻案的方法,袁宝璟和他的律师团队绞尽脑汁。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命?"袁宝璟的声音有些颤抖。主办律师沉默片刻后说:"现在只能从经济补偿的角度考虑了。您在海外还有哪些重要资产?"

这句话让袁宝璟眼前一亮。经过连夜清点,他发现印尼某油田的股权是自己最值钱的海外资产。"这个油田我持股40%,按照现在的估值,差不多值495亿人民币。"

妻子卓玛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带着律师团队开始运作。

10月12日,在律师的精心安排下,袁宝璟正式签署了《捐赠书》。签字时,他的手一直在发抖,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

"这可能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袁宝璟看着那份《捐赠书》喃喃自语。

据当时在场的律师回忆,签完字后,袁宝璟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所有力气。

消息很快传到了相关部门。两天后,原定的死刑执行日期被暂缓,这让袁宝璟看到了生的希望。

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规划未来。狱警回忆,他经常跟人说:"等我出去后,一定要做慈善,回报社会。"

然而,希望很快就破灭了。2006年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达了死刑核准裁定书。

当法官宣读裁定时,袁宝璟突然情绪失控,他大声的喊道:"我捐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换一条命?我不服!"

法庭上,他的妻子卓玛泣不成声。这位曾经的富商阔太太,此时已经憔悴得不成样子。

据说在丈夫被捕后,她变卖了大部分家产,四处奔走求情,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在等待执行死刑的最后两个月里,袁宝璟像是变了一个人。

狱警们说,他有时会一整天不说话,呆呆地望着墙壁;有时又会突然情绪激动,整夜整夜地写申诉材料。那些申诉材料写得歪歪扭扭,字里行间都透着绝望。

3月16日晚上,得知第二天要执行死刑的消息后,袁宝璟整夜未眠。他一直在自言自语:"我真的不想死,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行刑当天清晨5点,天还没亮,袁宝璟就被提审。他的妻子卓玛在看守所外守候了一整夜,哭着要见丈夫最后一面。

据在场法警回忆,袁宝璟走向刑场时,双腿一直在发抖,需要两名法警搀扶。

"我要检举某省政法委书记的经济犯罪!"在刑场上,袁宝璟突然爆出这样一句话。

这最后的挣扎确实起到了效果,执行程序暂时中止。然而,经过快速核查,检举内容无法得到证实,死刑随即继续执行。

2006年3月17日上午8点整,随着注射器的推动,这位曾经的商界传奇,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被执行注射死刑的亿万富翁,也为自己传奇的人生画上了一个悲剧性的句号。

袁宝璟的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有人惋惜他的才华,有人感叹他的结局,更多的人则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一个深刻的警示:

金钱和权力固然重要,但如果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再辉煌的人生也终将走向毁灭。

来源:智史通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