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人潮涌动。观礼台上,一个身着深色西装的身影凝视着受阅方队,双手不自觉地紧握膝盖,眼中泪光闪烁。他是张学良的长孙——张居信。
#上头条 聊热点#9月的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人潮涌动。观礼台上,一个身着深色西装的身影凝视着受阅方队,双手不自觉地紧握膝盖,眼中泪光闪烁。他是张学良的长孙——张居信。
“这些装备,体现的是国家的底气!”面对镜头,他声音哽咽却坚定,“若爷爷能看到今日之中国,定会无比欣慰。”
这番话,瞬间将无数人的记忆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而张居信与祖父张学良之间,跨越时空的信仰传承,更藏着三代人坚守的爱国秘密……
---
一、名字背后的信仰密码
张居信的名字,是张学良亲取。他与弟弟张居仰的名字合起来,正是“信仰”二字。
“人这一生,必须要有信仰。”张居信回忆,年幼时祖父常拉着他的手说,“心里有方向,脚下才有力量。”
据《张学良口述历史》(哥伦比亚大学珍藏版)记载,张学良多次强调:“救国需要信仰,不是空谈,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种信念,也成为张家后代的精神基因。
---
二、从抵触中文到北大求学:文化认同的觉醒
张居信自幼生长在美国,中文曾是“最陌生的符号”。但每年寒暑假,父母必带他赴台湾探望祖父。
“爷爷教我读唐诗,奶奶教我写毛笔字。”他笑着说,“奶奶总说:‘中国人的字,要有风骨。’”
真正让他决心回归中文的,是祖父的一句话:“不懂母语,如何读懂家国?”
1996年,张居信毅然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初入燕园时,他连听课都十分吃力,却坚持每天清晨到未名湖畔诵读课文。
“那时总想起爷爷的话:‘难事怕有心人’。”他说。
---
三、重走祖父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北大毕业后,张居信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循着张学良的足迹,走遍沈阳、西安、南京等地。
在沈阳张学良故居,他望着祖父用过的书桌和墙上的东北地图,恍如听见历史的回响。
“当年爷爷修建沈海铁路、创办东北大学,许多人只看到‘军阀办实业’,但他说:‘东北是国家的东北,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张居信感叹。
据《东北近代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数据: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铁路里程从1928年的2584公里增至1931年的4000余公里;东北大学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占全国同期总量的三分之一。
---
四、捐赠遗物:让历史照亮未来
2015年,张居信将一批珍贵家藏捐赠给沈阳张学良纪念馆,包括祖父的手表、中山装,以及祖母赵一荻的日记。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只有我能看见;捐给国家,才能让更多人理解那一代人的选择。”他说。
日记中有一段赵一荻写于1946年的文字:“汉卿(张学良)常说,个人得失轻如鸿毛,国家命运重如山岳。”
---
【尾声】信仰的接力
如今,张居信常对子女讲述曾祖父的故事:“爱国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纵观张学良一生:东北建设、西安兵谏、半生软禁……无论际遇如何,家国情怀从未褪色。而这份信仰,正通过一句诗、一个字、一段路,悄然传承。
正如张居信所说:“爷爷若见今日中国,见国之重器护佑山河,见百姓安居乐业,必会含笑九泉。”
---
数据来源说明:
1. 张学良执政期东北经济数据引自《东北近代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张学良口述内容依据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图书馆藏《张学良口述历史》(2002年公开);
3. 赵一荻日记原件现存于沈阳张学良纪念馆,部分内容收录于《张学良赵一荻合集》(中华书局2019年版)。
注:文中涉及历史评价均基于公开学术研究,个人观点仅作传递信息之用。
来源:精选百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