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举国上下都笼罩在紧张与不安之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戴着口罩,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她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抗疫一线。人们称她为“无双国士”,不仅因为她的医术与勇气,更因为她从赤脚医生一路逆袭,成为我国传染病学科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举国上下都笼罩在紧张与不安之中。73岁的李兰娟院士戴着口罩,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她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抗疫一线。人们称她为“无双国士”,不仅因为她的医术与勇气,更因为她从赤脚医生一路逆袭,成为我国传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的传奇人生。李兰娟的一生,是与病魔斗争的一生,更是一部自我拼搏、顽强奋斗的史诗。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县夏履桥村。那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因眼疾无法劳作,家中生计全靠母亲挑着山货到集市换钱。家徒四壁,常常一日三餐都难以保障。贫穷的生活,让小小的李兰娟很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尽管如此,父母依旧坚持送她上学。李兰娟天资聪颖,又肯用功,成绩几乎门门满分。1960年,13岁的她被保送到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就在她以为能继续读书时,困难时期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家庭。学费、生活费压得母亲喘不过气,不得不让她辍学回家。
就在她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学校时,班主任把她叫住,问:“你自己愿不愿意继续读?”李兰娟哭着说:“我想读书。”老师被她的坚定打动,给她批了一个月假回家帮忙,并为她争取到助学金。一个月后,李兰娟重返校园,以年级前列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也正是这份坚持,为她日后的辉煌人生埋下了伏笔。
初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第一中学。1966年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那时工资不算低,每月24元,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她常常看着乡亲们因病痛无医而苦不堪言,心中隐隐作痛。
李兰娟白天教书,空闲时间便跑到浙江省中医院学习针灸,为村民免费治病。1968年,大队决定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站,希望她能担任赤脚医生。然而,赤脚医生一个月只有3元钱,远不如代课教师的收入。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李兰娟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说:“挣钱不是我的目标,我想做一个真正能救人的医生。”
做赤脚医生的日子并不轻松。白天黑夜,只要村里有人生病,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去。没有先进的设备,也缺少药物,李兰娟便一头扎进中医书籍,带着乡亲们一起上山采药、熬药、制药。那时,她常常背着沉甸甸的药材走在山路上,汗水浸湿了衣襟,却从不抱怨。
“就是凭着一根针、一把草,治好了不少病人。”乡亲们这样评价她。村里人渐渐信任她、依赖她。1970年,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学习时,许多村民都想送行。她却说:“不要送我,陪我上山采一天药草吧。”于是,那一天,她与乡亲们背着竹篓,走进大山。多年后,她回忆时依然感慨:“那是我一生最难忘的送行。”
在大学课堂上,李兰娟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每一次上课,她都带着赤脚医生时期的困惑追问自己:“为什么会心律不齐?为什么这种药能治病?”这些问题让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夜晚常常点着昏暗的灯光复习到深夜。
1973年,李兰娟顺利毕业。学校本想让她担任团委书记,仕途一片光明。然而她拒绝了。“我只想做一名好医生,不想做行政工作。”她的心早已被临床深深吸引。起初,李兰娟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那是人人羡慕的科室。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她却主动申请调到“冷门”的传染科。
契机来自一位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年轻患者。短短十天,黄疸迅速升高,消化道出血、昏迷,最终死亡。李兰娟看着他渐渐停止呼吸,心中充满愧疚与无力感。“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那一刻,她立下誓言:要攻克肝病这个难关。当时,爆发性肝炎病死率高达80%,是世界医学难题。但她毅然选择走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1986年,转机出现。李兰娟在给一位肝肾综合征患者做透析时发现,血液净化不仅改善了肾功能,甚至连肝功能也有所恢复。她猛然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人工方式替代肝脏部分功能。
“我下决心做人工肝研究。”她凭借3000元科研基金起步,反复试验。设备一代代更替,同事一批批离开,但她从未放弃。终于在1992年,第一台人工肝设备问世。1996年,“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正式诞生,使重型肝炎的治愈率大幅提升。这一突破,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人工肝研究取得成功后,李兰娟没有将成果据为己有,而是选择无偿推广。从2001年起,她每年举办人工肝培训班,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全国医生。有人问她为何不申请专利,她淡然一笑:“病人等不起,必须就地治疗。只有大家都会,才能救更多人。”这种胸怀,让人工肝技术迅速普及,惠及全国。
在长期研究中,李兰娟注意到慢性肝炎患者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微生态角度重新审视感染发生与发展。她还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相关著作《感染微生态学》,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创新理念,让世界同行为之侧目。
2003年“非典”爆发,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当日凌晨5点公布病例,当晚隔离千余密切接触者,最终有效阻断传播。浙江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和二代病例,患者也无严重后遗症。
2013年H7N9禽流感来袭,李兰娟提出“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并创造性运用人工肝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大幅降低死亡率。她带领团队锁定活禽市场为传染源,推动政府果断关闭,使疫情得以控制。
2020年新冠疫情,李兰娟再次挺身而出。高龄之下,她仍坚守在最前线,昼夜不息地研判疫情、制定防控策略。她说:“作为医生,我不能退。”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传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无数荣誉。然而面对鲜花与掌声,她始终淡然:“我只是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慢慢地,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进步,李兰娟院士始终提醒人们,肝病并不是单纯依靠一次治疗就能彻底根治的疾病。许多患者在经历了积极的治疗后,往往因为放松了警惕或缺乏科学的长期管理,而让病情反复,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在她看来,肝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将“修复”和“预防”紧密结合,才是真正走向康复的关键。
“医生能做的,是在病人最危险的时候把他们拉回来;可病人能不能真正健康长久,还得靠自己。”李兰娟院士常常这样告诫病人。她深知,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药物或手术上,却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细节。尤其是肝脏这种“沉默的器官”,在出现症状之前,往往已经受到严重损伤。她强调,如果日常保养做得不好,再好的治疗也可能功亏一篑。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李兰娟院士逐渐总结出一条朴素却行之有效的经验:肝脏保养必须从生活点滴做起。接受采访时,她微笑着说:“很多患者在患上肝脏疾病后,都只知道要注意饮食、不碰烟酒、坚持运动、早睡早起,但却还是忽略了这两个小细节!正是如此,才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回去之后只要听我的话,保证你的肝脏始终柔软红润...”
在她多年的观察中,患者最容易忽略的第一个细节,就是情绪的调控。肝脏与情绪关系极为密切,中医有“怒伤肝”的说法,而现代医学同样证实,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抑郁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削弱免疫功能,从而间接加重肝脏损伤。许多患者虽然严格戒酒、饮食清淡,但因为性格急躁、长期失眠,病情依然反复。情绪紊乱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得肝脏缺乏必要的休养时间。李兰娟院士指出,养肝的第一步,不是买昂贵的保健品,而是学会让自己心态平和、睡眠充足。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科学用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几乎所有药物都要经过它处理。如果随意服药或过量服用,就会让肝脏雪上加霜,甚至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现实中,不少患者在正规治疗后,又盲目听信广告,大量服用所谓的“护肝保健品”,结果转氨酶升高,病情反而加重。李兰娟院士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自行停药、不随便加药、不轻信广告。她提醒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调整方案,而不是依赖所谓的“灵丹妙药”。
除了这两个核心细节,李兰娟院士还提出了“六大生活处方”。第一,饮食要规律,三餐定时定量,少油少盐,增加优质蛋白和新鲜果蔬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第二,绝对远离酒精,即便少量饮酒也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第三,保持适度运动,选择快走、太极、瑜伽等温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第四,规律体检,肝病早期往往没有症状,定期复查才能防患于未然。第五,减少接触化学溶剂、农药等有害物质,保护肝脏免受外界侵袭。第六,维持肠道健康,合理摄入膳食纤维和益生菌,帮助维持微生态平衡,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却往往是决定患者健康与否的关键。李兰娟院士在多次健康讲座中强调,肝脏是人体最“沉默”的器官,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已是中晚期。她呼吁公众要主动管理健康,不要等到身体发出强烈警告时才想起检查和调整。坚持规律生活、平衡饮食、科学用药和情绪调节,这些平凡的细节才是真正的护肝“良药”。医学进步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患者自身的配合和长期坚持,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自我管理的作用。
李兰娟院士常说,医生的责任是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回来,而能否真正长久健康,则要靠患者自己的日常坚持。她用“柔软红润”来形容健康的肝脏,希望人们明白,这样的状态不是依赖某一次治疗就能维持的,而是源自长期养成的习惯。保持平和的心态,科学合理的作息,坚持规律的饮食与运动,避免随意用药和过度透支身体,才是让肝脏真正恢复生机的根本之道。她坚信,只要能够在生活中严格执行这些细节,肝病的复发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预防,健康之路才能真正走得稳健而长久。
资料来源:
1.李兰娟团队研究证实,食物和空气来源的微/纳塑料会损害肝脏[J].上海医药,2024,45(13):81.
2.李兰娟逆行中的女院士[J].科技创新与品牌,2022,(08):41-42.
3.李兰娟院士获国际科学研究大奖[J].科学中国人,2022,(06):33.
(《纪实:研究肝病50年,李兰娟院士分享3个护肝方法,不妨了解一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