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总是喜欢开点玩笑——今天的太平盛世,明天可能就是天翻地覆。大家坐在家里看《清明上河图》,以为北宋的日子诗酒风流,谁又能想到半个江山突然碎成一地鸡毛?五千年,这不是个小数,咱们祖宗折腾出来的那些朝代,各有光鲜亮丽,也有糟心的地方。你说,哪个王朝真的能一直红火
历史总是喜欢开点玩笑——今天的太平盛世,明天可能就是天翻地覆。大家坐在家里看《清明上河图》,以为北宋的日子诗酒风流,谁又能想到半个江山突然碎成一地鸡毛?五千年,这不是个小数,咱们祖宗折腾出来的那些朝代,各有光鲜亮丽,也有糟心的地方。你说,哪个王朝真的能一直红火下去?这事,哪朝哪代都没人敢打包票。
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这事儿光听着就血脉贲张。可真的站在那咸阳城头,百姓到底是什么心思?政令如山、法律死板,地里的庄稼刚抽穗,徭役差事又催着上门。有人说,那阵风大得让人从城西吹到城东,一路都只听到“法度、法度”。老秦家人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干恶事,可能他们真想一劳永逸,结果倒好,把大家苦得连口气都喘不过来。就像赶鸡进笼,鸡都疯着想跳出来,哪顾你是不是鸡窝里想长治久安。
身在乱世,那些苦水只能自己咽。有时候,我常想,如果换成我们自己,能撑到几时?有人憋着忍,有人琢磨着反。最终,幕布一拉,秦朝戏码谢幕,换来的不是大庆,而是一地尸骨和黄土上的叹息声。
说起来,汉朝日子毕竟不同。刘邦这个人,底子不厚,讲点江湖气。传说他第一次进咸阳城,摸着大秦宫殿就觉得这世道该换换了。不同的是,汉初那帮人折腾过大风大浪,怜惜百姓不只是口头上的事。田野里种子发了芽,官府不催粮,家眷能吃饱,大家心气就顺了。百废待兴,没几口好饭没人怪你——只要不再来秦二世那种压榨。
你看,汉代和匈奴缠斗,边塞烽烟年年起,百姓却没到掀锅盖的田地。这就是人跟人的区别。有时候权术花样多,朝堂气氛压抑,可真正让天下稳定下来,还得让老百姓能喘口气。故事听多了,也能琢磨明白:半拉江山靠刀枪,其余的,全在锅碗瓢盆里。
要说盛世风光,论到唐朝可真是“开门见喜”,诗酒花灯、茶韵香风,几乎就是古人朋友圈的高光时刻。可你别只看杨贵妃笑得甜,安史之乱一来,长安城里连夜色都透着寒气。那年头,玄宗天子宠爱有加,却忘了柴米油盐的分量。边疆兵荒马乱,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心里也有杆秤。看着宫门里夜夜笙歌、外头连年叛乱,谁心里能不凉?说白了,再厚的锦缎也挡不住百姓身上的旧衣裳破洞。大唐盛极必衰,一纸诗卷也救不了断壁残垣。
历史里总有些人,像道破夜的闪电。五代十国那阵,多少人看得头昏眼花。赵匡胤那身黄袍,披得再风光,咱老百姓却连出门都要点灯看路。皇帝天天换新,法度成了笑话,谁还舍得种田盖房?那股子乱劲儿,让人至今想起都唏嘘。可换个角度讲,这也许才是乱世里的无奈。你想,一个没有章法的地方,不光是百姓吃苦,连那些翻云覆雨的大人物,说翻车也就一个眨眼的事。
离我们近些的清末,说是帝国最后的烟火,倒也是一桩悲剧情。洋务运动,国门敞开,西洋机器和新思想一股脑涌进来;可世道还是那副老骨头——摊子大,气儿却散。那阵考试院子门口比集市还热闹,科举废了,好多人一夜间变了路数,家里老小脸都绿了。清廷想熬过去,西北土匪、东南洋人,轮着抢开国门;李中堂一腔热血,慈禧太后顾自算账。此情此景,是谁的错?单怪某个人恐怕说不清,兴衰背后,其实是百姓的叹息与无力。
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帝王将相,也有小人物活着的蹙眉。你愿意说是天灾地变也好,还是政令不公也罢,最后的终局总是千篇一律:谁不管老百姓,谁就没好结局。太多教训,至今让人胆寒。
可故事还没完,谁也不敢保证明天就是一碗稳稳的热粥。公道、法制,这些词在纸上看着冷冰冰,放到餐桌上,才知道有多消停——若是饭碗都端不稳,什么盛世也就是风里一盏灯。
我偶尔会设想,五千年后的大家会不会觉得我们现在的琐事也是“历史”,到时候又会怎么看现代人的作与守?翻来覆去,朝代起伏,其实不过一场又一场寻找安稳日子的折腾。谁都想安安稳稳过活,可复杂的人心、难料的际遇,总让那个“长治久安”像月亮一样,只可远望,难以握手。
不如放下遥不可及的理想,悄悄在今天的日子里,多留意一点——也许,正史之外的那些寻常心思,才是真正撑起历史的东西。不骗你,这些老祖宗的故事,每每念到,总觉得既熟悉又陌生。谁说人生不是一段未写完的史书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