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由沈阳市精神文明办主办,和平区文明办、大东区文明办、大东区妇联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明德尚善”家风传承分享会,4月2日在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分享会将清明祭祖追思的传统习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由沈阳市精神文明办主办,和平区文明办、大东区文明办、大东区妇联承办的“我们的节日·清明明德尚善”家风传承分享会,4月2日在和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分享会将清明祭祖追思的传统习俗与新时代家风建设结合,通过讲述红色家风故事、展示家训传承成果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在缅怀中传承,在传承中奋进。
多元形式诠释
优秀家风内涵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好的家风,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如同一股清泉,滋养我们的心灵。
分享会上,辽宁省文明家庭代表顾然首先登台。这位来自“全国书香之家”的教师深情讲述了一个教育世家跨越三个世纪的红色传承,用四代人的真实故事诠释了清明节缅怀先人、传承家风的深刻意义。当他讲到曾祖父顾文化在日寇占领家乡凤城时毅然教学生唱岳飞的《满江红》时,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孙刚携原创评书《说家风》亮相分享会。作品融合了古代经典家训故事与当代家庭典范真实案例,通过跌宕起伏的叙事和地道东北方言的诙谐表达,让千年家风智慧“活”在当下舞台。
红色家风与
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2024年度“感动沈阳”人物何三老先生的儿子何仕军,讲述了一个空军家庭八十年的忠诚与奉献。这位沈阳海关关员带来的不是演讲稿,而是一本泛黄的飞行日志、一枚弹痕累累的弹夹。当他讲到何三老人因冻伤导致双手变形时,许多观众潸然泪下。“父亲说,国门也是战场。”何仕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的家国担当。
诗朗诵《红岩魂·江姐的家书》将活动推向高潮。表演者吴华、篁竹瑾以饱含深情的诵读,再现了革命先烈江竹筠狱中写给儿子的绝笔信。字字千钧的嘱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红色家风的磅礴力量。
来自法库县的彭红梅分享了一家两代四位教师平凡的育人故事。父亲用一把剪刀、一面镜子义务为学生理发,架起师生连心桥;母亲用一幅幅手绘的教学胶片点亮乡村课堂。“父母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者的镜子既要照见知识,更要映出德行。”现场展示的1979年班级合影中,那个站在第一排中间的腼腆女孩,如今已成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家教家风展览
见证时代脚步
演出结束后,全体人员在文明实践小讲解员刘洺汐的引导下参观了沈阳市第七届家庭家教家风图片展。
人们在参观家教家风图片展。
展览分为家庭、家教、家风、家训、家国、家园、家在沈阳七大板块,通过100余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生活老物件,系统呈现了沈阳家风建设成果。这些物件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记忆,更是时代快速发展的见证。
“这个展览让我深受教育。”和睦路小学赵学英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注重家风建设,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学生。”
兴东中学退休教师原党务干事赵丽表示:“看了这些展品,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让明德尚善的
种子深植家庭
清明话家风,薪火永流传。在这个寄托哀思、传承文明的时节,“我们的节日·清明明德尚善”家风传承分享会犹如一缕清风,吹拂着沈城大地。从革命先烈的家国大义,到书香家庭的言传身教;从战火纷飞中的铮铮誓言,到和平年代的默默坚守——这些动人的家风故事,正是对清明传统最好的诠释与传承。
市文明办文明培育处处长刘烁告诉记者:“我们选择在清明时节举办这场活动,就是要引导人们在追思先人之际,更好地传承优良家风,让‘清风传家’的廉洁品格和‘明德尚善’的道德追求代代相传。”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表示要将这些家风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清明成为传承家风、培育美德的重要时间节点,让美好家风代代相传。
※※※※※※※※※※
▼
家国皆有后来人
□顾然
我们全家曾荣获全国书香之家、全国优秀读书家庭称号,我本人家庭也被评为沈阳市书香之家,辽宁省文明家庭。今天,我和各位分享交流我们顾家百年红色家风传承的故事,感受“诗书传家、忠义报国”家训的精神力量。
我的太爷顾文化饱读诗书,1906年考入了安东第一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就在丹东市凤城镇小学做老师、校长。太爷始终坚持教育救国的理念,他经常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爱国者的故事,教学生唱《满江红》和《苏武牧羊》,坚决不给日本人做汉奸校长。
信仰坚定、高风亮节。最能体现太爷理想的,是我三爷顾德征。从三爷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到了我父亲顾伟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父亲通过拼搏努力,实现了几代人的藏书愿望,有了独立的大书房,藏书过万。父亲积极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作为丹东市政协委员,父亲撰写的《关于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调查和建议》等提案,连续3年被市政协选为大会发言材料。作为省作家协会和诗词学会会员,父亲受邀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画诗集)》,以生动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受父辈的影响,我从小热爱读书。现在,我已成为一名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又到清明时节,我格外想念诗书传家的太爷和忠义报国的爷爷们。最后,我用一首嵌名藏头诗来结束今天的分享:清明朝雨浥轻尘,风绕石碑诵祭文。传到九泉英灵慰,家国皆有后来人。
※※※※※※※※※※
▼
父母教会了我们担当
□何仕军
我的父亲叫何三,今年94岁,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入伍,1951年参加中国空军,1991年于沈阳市于洪区市政设施管理处离休。父亲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战斗千余次,1949年获两次战功,1955年获授解放奖章。2024年被评为“2024年度感动沈阳人物”。
80年前,父亲还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时就参加了革命,为地下党组织传递情报。在一次给部队送情报途中遭遇敌人搜索,危急之下,他团起情报纸塞进嘴里,几次梗脖都没能咽下,急中生智的他将纸团尿湿吞下,躲过搜查,保住了地下党组织和战友。
后来,父亲参加了游击队,1947年正式入伍,并在战场上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空军成立后,通过严格筛选,父亲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航校。
记得小时候,父亲回家的日子非常少,偶尔晚上回家和母亲说上几句话,便匆匆出发了。母亲深知父亲短短的几分钟、几句话意味着什么——因为父亲每一次执行飞行任务,都意味着永别!
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位军嫂。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不仅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出了一波波优秀的学生,用爱心将那些在别人眼里的“坏孩子、打架大王、小霸王”培育成遵规守纪的好学生,更是用毕生心血默默地独自一人抚养我们三个子女,打煤坯,修火炕,挖菜窖……家里的事情都是她一个人承担。母亲为了照顾好父亲倒下了,她的一生验证了“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父亲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经历了不同的单位和不同部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只知道父亲是位工作认真、尽职尽责、待人和善、乐于助人的老干部。他从来都没有提过自己以前的战斗经历,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是解放战争、是中国空军的功臣,是英雄。他经常和我们说:“我算什么英雄,那些牺牲在战场上回不来的战士才是英雄!”
父母用他们的革命经历和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担当、奉献、勇敢、善良、正直、信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敬业尽责。我们兄妹三人在父亲和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青年时期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职尽责投身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
▼
信仰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
□彭红梅
我是法库县一名普通的教师,我的父母、嫂子都是教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家风如何塑造我们一家的教育初心,又如何通过代际传承,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一股清流。
家风之源:父母用平凡铸就伟大。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记忆中,父母总是早出晚归,教室是他们挥洒汗水的舞台,家中书桌则是他们伏案备课的战场,昏黄的路灯下是他们家访归来轻快的脚步。母亲常说:“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而父亲则以另一种方式践行教育情怀,他独创的“理发育人”堪称教育奇迹。担任班主任的20余年里,每个周末,他的教室变身为义务理发室,不仅为本班学生理发,还免费为整个年级男孩理发。一把剪刀、一面镜子,父亲用这种质朴的方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场景构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拼图。他常说:“理发时,孩子们会敞开心扉,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契机。”父母让我明白:教育者的伟大,不在于光环加身,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
家风之续:两代人的教育接力。童年时,我常趴在母亲教室的窗边,看她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知识的脉络,用温柔的话语抚慰学生的困惑。夜晚,父母在煤油灯下备课的身影,成为我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专业。母亲问我:“孩子,老话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教书又苦又累,你真的想好了吗?”我坚定地回答:“我想成为像您和父亲一样的人。”
我的嫂子同样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将父母的“因材施教”理念发展为“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个性化教案。面对叛逆期的学生,她以“童心”化解矛盾,用一张张小字条架起沟通的桥梁。父母时刻提醒我和嫂子“时刻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做学生的良师,做家长的益友。”这种协同不仅让家族的教育精神得以延续,更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
家风之核:清风传家,明德上善。“清风”二字,是我们家风的根基。父母一生清贫,却从未收取家长一分一毫的礼物。父亲常说:“教师的手若沾了利益,就再也握不住粉笔。”“明德”即彰显美德,“上善”则追求至善。父母的教育理念中,品德培养始终居于首位。这种以德为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不仅成为知识的接收者,更成为美德的传播者。
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撑你们两代人坚守教育一线?”我的答案是:信仰。父母将教育视为毕生信仰,这种信仰通过家风传递给我们,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基因,让我们在疲惫时重拾力量,在困惑时坚定方向。
沈报全媒体记者:特约记者吕良德
编辑:杨思雯
责任编辑:王远
来源:沈阳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