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共有1360位,因数量较多,若非对军史、党史特别熟悉的人,很难将他们一一认出。倒是有几位,因作战能力或故事性强等原因,知名度非常高,甚至比一些上将还要高,比如说丁盛。
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共有1360位,因数量较多,若非对军史、党史特别熟悉的人,很难将他们一一认出。倒是有几位,因作战能力或故事性强等原因,知名度非常高,甚至比一些上将还要高,比如说丁盛。
他身上有很多关联词,比如“衡宝战役立奇功”、“参与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少将任大军区司令员”等等。另外,还有他最后导致被撤职的一番谈话扑朔迷离,他自己多次表示没讲过什么内容,但在相关人等的供词、廖汉生将军的回忆录里却有些差距。
为了能恢复清誉和一定待遇,丁盛多次奔走申诉,甚至85岁高龄还跑去北京。老首长黄火青想起他战争年代确实立过功,如今一把年纪还如此,于心不忍,便与之进行交谈。
听完丁盛的申诉理由后,黄火青从更大的角度分析,无奈地问了三个问题,并叹息道:你糊涂啊。最终,黄火青还是帮忙签了字。
那么,当年事情的经过究竟如何?丁盛是否被冤枉了呢?
把时间拨回到1976年8月,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丁盛前往舟山群岛视察军事部署,返程途中经过了上海,本来他准备休息一晚就回去,不通知当地干部。
但是,搭档政委廖汉生的秘书打来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想法。
廖汉生的秘书说,首长自7月开始因皮肤中毒住院,先是在军区总医院没看好,又转到华山医院皮肤科。目前情况算稳定,但上海的领导对此不上心,希望丁盛能帮忙打个招呼,让院方重视一点。
自1975年廖汉生调到南京军区担任政委后,丁盛跟他相处得不错,认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把电话打到了上海市委。
市委的几名领导得知丁盛抵沪,连忙登门拜访,在廖汉生的回忆录中也提及了此事:
“8月8日晚,我刚关灯躺下,就听到他们一行人从房间里出来,推开我的卧室门,连着叫了几遍:廖政委,廖政委。我在上海看病近一个月,他们从未来看过我,没想到给丁盛打个电话,很快就来了。
我心里有气,所以没有搭理他们,只当自己睡下了。此时,门外的人自言自语地说:‘睡着了,睡着了,以后再来看吧!‘
第二天,其中一人又来看我,请我搬到锦江饭店去,说那里有冷气,条件好一些,对治疗有利。我谢绝了。”
丁盛回忆录里有一段跟廖汉生对印得上:当天我准备睡觉,马、徐、王三人突然来了,我强打起精神应酬,大家同去找廖政委,不过病中的廖政委未开门,便回到我的房间中进行了闲谈。
可是,接下来在丁盛房间内的谈话内容,由于没有旁人在场,就出现了好几个版本。
据丁盛自己说,他就是先客套了几句,然后想起此去舟山群岛是因为南京军区准备在杭州湾一带搞演习,便提出让上海市委予以配合,并没有谈论违反纪律的事情。
然而后来“马、徐、王”三人被捕,他们供述的材料却有许多敏感的话语,比如“不放心60军”、“正好在南京、无锡、苏州一线,对上海威胁很大”、“这个军我指挥不动”、“你们要有所准备”等等,这让来访之人心中惶恐,随后就准备武器、组织民兵,险些把局势搅乱。
由于没有旁人来作证,上海又确实是在谈话那晚后开始疯狂部署的,所以审查人员相信了供词,丁盛也被调查。
1982年7月6日,军事检察院对丁盛下达《免于起诉决定书》,虽然不起诉,但该文件认定丁盛为“从犯”,参与了相关活动,以团级干部身份交由地方安置。
对于这个定性,丁盛一直认为是被马、徐、王污蔑导致的,坚称:“60军是我亲自向中央军委打申请、调来加强防务的,我有什么好担心?他们的供词前后矛盾。”自己没有说过那些话,就一直在努力奔走,希望能有不同的结果。
一些老战友伸出过援手,助他在1995年获批准回到广州军区,享受副师级待遇,但是,丁盛仍感觉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就没有放弃申诉之路。
1998年8月,已经85岁的丁盛再次进京,找到了他的老上级黄火青。
1940年丁盛进入延安中央学习时,黄火青担任党校秘书长,后来在热河军区、冀察热辽军区,丁盛都是黄火青的部下。且黄火青是审查两案的特别检察厅厅长,对那些往事比较了解。于公于私,这都是丁盛最后的希望了。
黄火青看着这位能打的老部下满脸疲惫,心中也是不忍。就问了三个关键的问题,指出了症结所在。
第一个问题是谈话那天晚上,明明跟廖汉生住在同一栋楼,为什么没有坚持请廖汉生出来?当初局势敏感,谁都知道上海市委的情况,即便有推不掉的接触,也应该旁边有人证,不知避嫌,后续就怪不了其他人多联想。
第二个问题是根据丁盛所言,当晚只是礼节性交流,没有提及什么“指挥不动”、“早做准备”之类的事。但从廖汉生及其他人口中得知,当晚的谈话持续时间超过了一个小时,光是礼节性的,怎么可能持续那么久?没有旁人在场,单一个“礼节性”就“礼节”得以小时计,别人不会信的。
第三个问题是谈话结束后,丁盛没有跟政委廖汉生说明过情况,也没有向上级汇报过内容,这不符合组织纪律。对方是敏感人物,组织必然会警惕。
这三个问题,丁盛确实也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只能解释当晚考虑不周,被人钻了空子陷害,几十年来一直非常后悔。
黄火青叹了口气说:你糊涂啊。面对已经做出结论的事,黄火青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前,确实也没办法改变定性。但看到这位80多岁的老部下还在为20多年前的事奔走,又于心不忍。他思考良久,突然想到一件往事。
1971年后几位“金刚”曾给组织写信,毛主席念及这几个人战争年代立下过很大功劳,特批提高了生活待遇。
于是,黄火青决定效仿,在丁盛的相关文件上签了字。材料递上去后丁盛的医疗待遇得到一定提高,不过也仅限于此了。1999年,丁盛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
来源:文史哲研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