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
哇,唐国明仅用800多字就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1+1,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本质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唐国明仅用800多字就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1+1,揭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本质的论文】
“哥德巴赫猜想1+1”论文《“任一偶数除以2”分别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
结论:
“任一偶数t除以2”分别加、减同一个正整数q,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且两不对等素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也由此可得出,每一个大于0的整数都是另一偶数的一半。至少存在一对素数对称分布于任意大于3的整数左右两侧,且这两素数之和是此整数的2倍。由此更可推知,每一个偶数都有一个等于此偶数的数圈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总有一对同位的素数等于这个偶数。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论证:
真理就简单明了的摆在那儿,只是等待人去发现而已。
对于素数来说,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一个偶数越大,它前面包含的素数就越多,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在不断增大;而一个偶数越小,一个偶数能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的概率却越小。可见事物是来自于我们日常难以穷尽不可见的事物作为支撑的;我们能见的事物规律,来自于不可见的、距离我们遥远的、穿越时空、由被遮蔽到澄明的、将规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
另外,相加生成每个偶数的数,是一个组成的闭环;如8,从0到8,排列为:
第一种闭环排列形式:
0、1、2、3、4、5、6、7、8
8、7、6、5、4、3、2、1、0
第二种闭环排列形式:
0、1、2、3、4
8、7、6、5、4
在这样排列的闭环里,让人更加清楚的看出,表示相加等于8的两数可以是:0与8,1与7,2与6,3与5,4与4;任何一对数组都与8的一半4的数差相等,并分布在4的两边区间,其中等于8的两素数是3与5。并且偶数与偶数、奇数与奇数,对称成对、同位。其中等于偶数的两素数,也对称成对、同位。
用这个方式入手,在一定我们可把握的区间内,哥德巴赫猜想1+1是绝对成立的,而放置于不可把握的区间外,又只能以验证的方式推进。明知如此,我们仍没有放弃停下对于未知的探索。遗憾的是:“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猜想”是一个能验证,确无法直接证明,但又是无法推翻的数学存在。
44、了悟
读完本书作者唐国明《我们这个民族》的原文后,我不明白他要我看这个干什么,难道是要我明白:我们是个追求天下安和的民族。还是让我打发无聊的此刻。但令我更难以彻底明白的是,我是本书作者唐国明一个梦想?还是他梦想的一个方式?我是他梦想存在的一个文学人物?还是他要探寻的那个半途主义哲学的“理”?他曾跟我说,世上有“他之理”“你之理”“我之理”,我不知道他费尽心机寻找到我这样一个为皇帝坚守要塞的士兵,他想要表达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表达他这个他探寻的“我之理”,还是别的什么?答案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令我头疼的问题,也一直是一个我想不清楚的问题,我也不去想了。有些事,想也是傻,不想也是傻。即使我常听到一些人说:“人这辈子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意义是经不起耗的,今天明天觉得这样做有意义,今年明年呢?在他人眼中还有意义吗?还是这片黄土,看得出意义来吗?他人命令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命令。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根本不打算完成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就是打发时间,谁都有自己的权力打发自己的时间。我不抱希望,我只有抱定一个在世界无法完成的希望。我做的事情不可能完成,也不打算完成。”“我是他人给我的规定,还是我自己给我自己的规定,还是我一出生就得接受的规定。我们彼此都是彼此的镜子。上天下地,中间只有你我他,三个人。我与他人是一场交换,我在他人中倒下了,到我坟前来的还是这些他人。呆在他人中,我看着别人急,别人看着我也急。我明白,别废了我在世的这些日子,不要在他人中混日子,小心日子把自己给混没了。一条路,不是走的路,是我修通的一条通向他人空间的路。活着要有个他人空间,必须有一个在他人中储存自己的空间。我在做的,跟我昨天瞎忙的事情一样。我不能放松自己,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到最后会一无所有。”“重要的,最重要的,此刻没有倒。我喜欢那种生活,可那种生活不喜欢我,那种生活朝我大喊;不要,没考虑,就是不要,考虑过了,更加不要。能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我根本不能干我能干的事,我做的恰是我不能干的事;在我不能干的事中能干出来的,才叫干事。我是全人类中的一个,我能记住这个意义是什么,我就会为了记住每一个,为了不抛弃每一个,每一个都是全人类的一个。有意义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是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做很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我可以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假装世界上除了我没有别人,假装我已经死了,不再想别人,想想别人也会造成别人的负担;这个失败的想法远得像在另一个世界,远得好像与我无关。有时,我看到一个人死了,我想他早该死了,我不知道他在之前走了多远的路程。”“他人想要我吗?他人并不想要我,是我死乞白赖的要来,来干吗?来一门心思地打算拖死他人吗?不再吸鼻子,也不再抹眼泪。跟他人抹眼泪的人太多了,他人跟谁抹去?我容易紧张,每紧张一次,我就放弃了一次,生活的巨人已经说得很明白,放弃了一次以上的不能好好做人,放弃三次以上的人根本做不了人。我当时即使不明白,总有一天我会明白。不是他人要我放弃,他人只习惯我差,不习惯我好,等他人习惯我比他好,他人才理会我。人终归是要分手的,一躺下,谁都是能抛弃能放弃的一次性使用的尸体。”“为谁付出代价?为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付出这个代价的意义,是梦想在前边等着我。好死不如赖活,活下来才有生活,从来就是天南地北地在危险的生活中,连死人都没有安全感。我生活在不断告别,不断地聚会中。像只晕头转向的狗,我无数年在寻找,在形形色色的人中寻找与自己对应的自我,总找不着昨天的骨头,还总在找;总想着爬都要爬回自己心中的模样。”“你总是骗我,他人也用你来骗我;总拿我当笨蛋,骗我好好活,骗我有意义。意义是什么?是我站住了,这就是意义。照顾我的人,让我照顾他人的人,让我成了现在这样的人,让你现在成了现在这样的人,是那个身体已成泥巴,被人记录在文献中的别人;他人七嘴八舌的把已成泥巴的那个别人,捏成了他人想要的光环。在那个别人的光环下,我都想死后也像那个别人那样。”“每对一件小事,我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我不知道什么叫放弃,也无法放弃从来没有得到的权利。这理想前头等待的都是一个叫人惨痛的现实。从没有安慰、没有寄托、没有理想、没有希望世界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现实需要接受的人。”
在这些声音里,我想即使经历的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都要付出时间与生命。我作为一个士兵,我有“我之理”,我守“我的理”,如果没接到皇帝派信使送来要我离开这个要塞的命令,我是不会离开的。哪怕存在的皇帝就是本书作者唐国明所说的他的名字已经叫“国家”,我就依唐国明的意思好好“为国家服务”到底。其实有时我的心情也如本书作者唐国明的诗《唯有祖国》那样。
45、唯有祖国
祖国,面对你,我已把踩在脚下烂在泥里的一切放在了肩上,将一份又一份答卷写在大地这张清风朗月的纸上
今夜没有月光、花朵、天鹅,我四处漂泊,如一团跟在城市后面的火/ 我如数万年来河边没去补天的老石头,如千万年来未落的云朵,让泪水哗哗地奔流/祖国以千万道伤痕累累的血泪喂养着无归的我;一无所有的我,从祖国的血肉之躯上获得了所有/历史的河流从脚下流过,祖国,你肩荷着那伟大的痛苦,如无数个心中只有儿女的父母,为温饱我们,在田野上带着我们春种秋收/作为一个粗手粗脚、踩到高山就上路的文人,我用我的诗文与学问守卫着你的源,你的根,你的流
到那用白纸黑字的书装起历史的日子,你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坚硬的酸楚/鸟、野花、溪水铁一样严肃,你哭不出眼泪,我冷冷地站着/幽香和苦涩穿透四月的春寒与冷雨,揭开伤口与隐痛;时间与空间,生存与死亡模糊如一碗烈酒/许多故事,许多风雨都已寂灭如尘土/太阳如一只复古的陶罐,一半是真一半是梦的如一面镜子中的历史/我将编扎火把在灵箫韵笛中夜行于鲜血淋漓的路,在漫天飞雪中如一缕开出香的梅花朵
此刻,我在哪里,尘土已把罪恶埋葬,泪水已把耻辱洗光,行人的脚步来来往往,殷红的血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天涯的草在齐声歌唱/风吹灭了星光,呐喊荒野与真理的嘴已被黎明的太阳封上;东方一片血红的遥远,伤口里的血在不停歌唱清风朗月的希望/现实的鞭子抽在我的心上,我如天空的月亮,夜越黑越放出光芒/我不是生也不是死,我是太阳,离开了地平线,我仍然闪耀在天上/我曾苦恼,我曾惆怅,我曾迷失过方向;面对比死更悲更昏睡的生活,我挺起我柔嫩的肩膀骄傲地歌唱
在苍白的纸上,我的思想如小溪从地底钻出;血流出去了,燃起了四野的火光/我抱着一只陶罐,向黄河倾倒出无边无际的黄汤/我如奔流的血液夜夜灌溉着祖国的大地,我用灿烂的微笑开发生命,随着起伏的线条,劳作在生长麦子的大地里/把生活的希望砌进一个又一个黎明,砌进一双又一双眼睛,砌进一张又一张嘴唇;把阳光搅进混泥土,搅进一个又一个愿望,一颗又一颗心脏;让天空歌唱着落在我流着汗水的肩上
我成了我自己的大地,我成了远远吹来的空虚/隆隆的轰响惊醒了我死寂的陶醉,祖国的黑夜,宛如天上布满河流的灯光/我在雨的衰曲里冷漠、凄清、又惆怅/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河流腐烂的悲愤/秋风静静地梳理着村庄,劳动的汗珠如滴向金色大地的秋阳/青草向大地疯狂地枯黄,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风吹着星星也吹着村庄
夜里我枕着卷册与祖国,我永远看着天空与村庄,我永远是这样/天空上面是天空,村庄后面仍然是村庄/一张看不见的嘴巴吹灭我手中的火把,夜如一只古老沉默不语的蝙蝠/村庄挽留了我,使我久久停留
我戴上帽子,飘飘的雪花与我远行在路上/我的母亲如一座苦难的雕像,我的祖祖辈辈淌着血泪的贫困、屈辱与忧伤,我只有去耕耘新的云霞与月亮/让我随着苦难的河水流向远方耕耘远方
天空颤抖着一万对翅膀,青青的野草是春风吹到的地方/我饥渴、劳累、困顿,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每一步留下我走过的血印/我炼狱似的双眼在对世界含泪地发出自己的光芒
雪白的墙雪白的窗,雪白的旷野雪白的山岗/屋顶很高很高,生活的鹅毛很飘很飘/大地在收留着受伤的血肉与被风从远古吹向今天的尘土/受伤的村庄如一轮月亮,深埋在黑夜的污泥里生长出洁白的光芒
我在村庄的黑夜,我如飞出污泥的水鸟/我哀鸿一样飞翔,我片云一样飘忽,我如无根的朽木如落叶一样凋枯/如此,我在辉煌的时代不想屈服,我以劳苦和艰辛充塞着胃肠,我在空虚的夜里渺茫、绝望
路在为我颤抖,花在为我燃烧/大地一次次遍体鳞伤,大地一次次沉入死亡/一个血肉之躯又一个血肉之躯化为了粪土,化为了又肥沃又香甜的黑土/理想如同黑的囚牢,让我痉挛的生命在呼号/唯有祖国,用你的大手,把我抱在怀里,抚摸着我流血的伤口
46、奇怪的女记者
一天一个自称为记者的女子来到要塞上,一看到我,说见到我,就如同她不相信本书作者唐国明仅用800多字就论证了哥德巴赫猜想1+1一样。接着她就说起唐国明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发表问世的历程。
“自2017年3月作家唐国明找到了用‘区间同位法’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以来,作为一直忙于写作的唐国明,从2017年3月30日第一次怀着不怕天下人耻笑的心态,将自己幼稚的哥德巴赫猜想1+1不满2千字的论证论文挂到了网上。随着网友们的赞誉与嘲笑,他怀着坚信自己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的方法与思路是对的。他不断听取网上夹枪带棒嘲笑的意见,不断地修改更正,甚至连一个刚说被他才华征服、发誓如果再过10年他还没结婚愿意嫁给他的学霸女孩也跟着一帮人起哄嘲笑他,并且骂他是一个爱出风头、看重名利之徒,以致两人最后气愤地断了联系。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自己是对的,让所有人嘲笑去吧。别人嘲笑得越厉害,他越如一个屡败屡战的王,一次又一次将自己修证的论文挂到网上,向嘲笑他的人发起冲锋。论文由1千多字修证增补到9千多字时,虽然以各种他力所能及的方式不断发表问世,即使他的论文已在网上一稿一稿地贴得铺天盖地,骂声与赞誉不断。唐国明仍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的论文修正,论文最终只用了800余字。就这样,唐国明为这个困扰世界数学界近300年以来的数学难题,完成了简洁而深刻的数学探索;在揭示哥德巴赫猜想的本质同时,更为这个数学猜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她说完这些,最后对我说,不信,我可以去《零乡》那本书里读读他写于2017年至2024年的《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还说唐国明声称,他因为这篇文章,开创了他自己小说的鹅毛形式,开悟出了他常常声称开创的半途主义。还说,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数学系列发现:从1开始的、两组项数相同且数差为1的连续整数,数差一定是,前一数组中末项数的平方。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是项数4的平方16。即——
从1开始的、两组项数相同且数差是1的连续整数,一组数之和与另一组之和的数差一定是,前一组数最后那个数a的平方。即从1到a之间所有的数差是1的自然连续整数之和与从a+1到2a之间所有的数差是1的自然连续整数之和的数差是a的平方。也可以说,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一组数项数的平方。根据连续自然数求和可以通过将首项和末项相加,然后除以2,再乘以项数来计算。如果有一组数为1、2、3……a,另一组数为a+1、a+2、a+3……2a,那么这两组数的和之差就是a的平方。这个规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来证明。即:a的平方={[(a+1)+2a]×(a÷2)}-[(1+a)×(a÷2)] 。如1、2、3与4、5、6,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是3的平方。
以此不断发现推导出——
从大于1开始的、任意两组项数相同、数差是1的连续整数,一组数之和与另一组之和的数差就是一组数项数的平方。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项数3的平方。
从2开始的,两组项数相同且数差是2的连续偶数,一组数之和与另一组之和的数差就是,第一组数尾项数与第一组项数的乘积,也是数差2乘以一组项数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第一组数尾项6乘以项数3,或数差2乘以项数3的平方。【可以不看的简单证明:设每组数的项数为n,即:2×n的平方=an =[(a+2)+(a+2n)]×(n÷2)-(2+a)×(n÷2)=(a+2n)×(n÷2)】因此,同样能得出结论,两组项数相同且数差是2的连续整数,一组数之和与另一组之和的数差就是,2乘以一组项数的平方。
同样能推导出,任两组项数相同、数差是2的连续数之和的数差,与另一任两组项数相同、数差是2的连续数之和的数差相等。如:2、4、6、8与10、12、14、16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等于15、17、19、21与23、25、27、29,两组数之和的数差,都是32。如52、54、56与58、60、62两组数之和的数差,等于102、104、106与108、110、112两组数之和的数差,都是18。
从1开始的,两组项数相同且数差是2的连续奇数,一组数之和是另一组之和的3分之1。如1、3、5和7、9、11,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9:27。如1、3、5、7、9、11与13、15、17、19、21、23,这两组数之和的比就是66:198。【可以不看的简单证明:设每组数的项数为n,即{ [1+1+2(n-1)]×(n÷2)}÷{[1+2(n-1)+2]+ [1+2(n-1)+2+2(n-1)]×(n÷2)}=1/3。】
她越说越让我好奇,恨不得马上读到《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来打发在要塞上无聊的时光。可找来找去,确读到他的《一个文人的自由古体诗废话》的残稿。再读到《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状态。提出“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透露了作者以“考古复原”方式训练文本的能力,并尝试将他人文本改写成理想版本,展示创作过程的思考。
部分内容涉及作者在程本后40回发现曹雪芹文笔的基础上,对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考古复原、纠正前80回错误、删除非曹雪芹文笔的经历。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
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的哲学观点。
通过“零乡”这一概念,道出了,人类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在前人做出的文本成就基础上,纠正前80回文本中的不通、删除第67回中不是曹雪芹的文笔,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的80回后曹雪芹文笔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来,无限真实地再现曹雪芹生前完成的百回《红楼梦》。——《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编辑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两组项数相同数差为1为2的连续数之和的数差规律,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第一组数尾项6乘以项数3,或数差2乘以项数3的平方。集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6年出版了,他大胆地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中:通过细致的考证、复原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的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来源:作家唐国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