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库,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与苦难,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启迪,是指导人们前行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部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的巨著——《资治通鉴》,无论何时捧读,都会悸动万千。这部由山西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史书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库,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与苦难,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启迪,是指导人们前行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部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的巨著——《资治通鉴》,无论何时捧读,都会悸动万千。这部由山西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史书被誉为“帝王教科书”,它以编年体的形式,横跨十六个朝代,详尽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主席曾将其作为“枕边书”读了17遍。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显赫,更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对后世深远的影响,穿越千年,至今仍映照当代。
芳菲四月,春和景明。《科学导报》记者踏上了探访司马光故里的旅程,目的地正是位于运城市夏县的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司马温公祠。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记者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司马温公祠不仅是司马光的安息之地,更是《资治通鉴》精神与智慧的象征。似乎在这里,能更深刻地与这位千年前的智者司马光进行跨越时代的对话,感受《资治通鉴》的历史魅力。
一踏入司马温公祠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庄严古朴的建筑群。红墙灰瓦,古木参天,宁静而庄重。祠内的一座座石碑、一块块匾额,都仿佛在诉说着司马光一生的功绩与《资治通鉴》的编纂历程。司马光,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史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历经十九载春秋,终于完成了这部旷世巨著。他的精神如同这座祠堂一样,历经风雨,历久弥新。
近年来,司马温公祠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凭吊的古迹,更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祠内定期举办研学教育活动,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在这里,他们不仅能深入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和《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还能通过互动式的展览和讲解,亲身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有幸遇到了一位对《资治通鉴》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山西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二级调研员李金山。他告诉记者,《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政治智慧、军事策略、人文思想的百科全书。从政治层面看,《资治通鉴》记录了无数政治斗争、权谋变幻,展现了古代政治家们的智慧与谋略;从军事层面看,它详细记载了诸多战役的成败得失,分析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用人之道;从人文层面看,它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风土人情和文化变迁。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李金山指出,《资治通鉴》的编年体编纂方式是其独特魅力之一。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事件,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便于查阅和理解,并从中提炼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价值内容,把握事物发展本质和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治通鉴》的编年体编纂方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李金山说。
除了历史价值,《资治通鉴》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司马光在编纂过程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更追求语言的精炼和生动。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使得《资治通鉴》兼具历史严肃性与文学魅力,读来令人仿佛置身于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与古人同悲共喜,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资治通鉴》的编纂不仅体现了司马光个人的才华和意志,更凝聚了当时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心血。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广泛征求了官员、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资治通鉴》全书共300余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读确实有些难度。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地也开始利用现代化技术来科普这部经典之作。例如,一些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重现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历史场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震撼。同时,一些教育平台也推出了《资治通鉴》的在线课程,通过视频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学习这部史书。这些现代化的科普方式不仅拓宽了《资治通鉴》的传播渠道,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这部史书的独特魅力。
离开司马温公祠,记者满怀敬仰之情回顾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这部凝结着千年历史风云的煌煌巨著,既镌刻着盛世的璀璨光华,亦承载着乱世的民生多艰。泛黄的古卷间,编撰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良苦用心跃然其上,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兴衰更迭,更凝聚成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智慧源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激活典籍中的思想精华。这就要求当代人既要做经典的“解码者”,通过数字化传播、多媒体叙事等现代手段让《资治通鉴》走进年轻人视野;更要成为智慧的“转化者”,将典籍中的治理哲学转化为当代中国的治理智慧,让历史照进现实。唯有让典籍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新生,方能使文明之光烛照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
来源: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