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家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形成的相处模式。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可能你也是这样的:
一边抱怨伴侣不够体贴,一边却推开对方的关心;
明明想要长久的爱情,却总在关系稳定时制造矛盾;
反复验证“TA会不会离开我”,结果真的把对方推远了……
有没有发现:
这样的你在亲密关系中很容易陷入三种典型的误区:
1
不自觉地想要“测试爱人”
故意说伤人的话,看对方会不会包容;
突然消失几天,等着被寻找;
制造不存在的“情敌”来观察对方的反应.……
心理学家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源于童年形成的相处模式。
因为童年时想要被爱的渴望未被满足,长大后,就会在伴侣身上重复这种渴望,希望有人能突破自己筑起的高墙,无条件地接纳最糟糕的自己。
但健康的爱不是一场场考试,没有人能永远满分。
2
太过追求“确定性”
因为害怕被抛弃,所以会不断地想要去确定对方的感觉想法。
比如查看对方的手机、盘问对方的行踪,追问对方是否永远爱自己。
感觉到关系出现危机,你会焦虑,但是看到两个人关系比较平静,你又会担心无聊,感情变淡。
你的不安感会随时引爆你们的关系。
3
误会“被爱”的正确方式
“只有当我作闹时,TA才会哄我,因为这时候TA感觉我需要TA”;
“如果我不制造问题,TA就会忽视我”;
“TA要一直宠着我,这才是爱”……
当你抱着这样的误解,你就会把精力都放在索取对方的注意力上,也就没办法发现关系中的美好细节,自然无法建立真正的亲密感。
而你以为,只要对方都听你的就好了,所以你试了用各种方法去改变对方,想要对方更加包容你,结果却发现你们的关系更加僵了,甚至破裂。
因为亲密关系是具有镜像效应的:
如果你总用怀疑的眼光看TA,TA会逐渐变成那个“可疑的人”;
如果你坚持认为TA会离开,这个预言最终很可能成真。
当你持续拧巴,你们的关系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这个过程会消耗伴侣的耐心,最终可能真得导致对方离开,而这又恰好验证了你最初的恐惧,让你更加不信任感情。
事实上,你的拧巴背后,关键不在对方,而是你与自己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唯一的出路就是打破自己的旧模式,也就是说:
不是等着被无条件包容,而是学习自我安抚;
不是测试爱的坚固程度,而是先成为稳定的存在;
不把伴侣当作情绪救生圈,而是练习独自浮水的能力。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下面我给你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从“拧巴”变得“自在”。
对比两种表达方式:
“你昨天没回消息,是不是觉得我烦了?”
“昨天没收到回复时我有些不安,下次如果忙可以先说一声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第二种方式听着更舒服。
因为前者是在指责对方,后者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创造了共同解决问题的空间。
(2)建立情感的自给系统
尝试用这些方法逐步摆脱情感依赖:
每天记录3件让自己感到充实的小事;
情绪波动时先自我安抚(深呼吸/写日记/散步),而非立即联系伴侣;
培养至少一个能带来成就感的独立兴趣爱好。
当你能给自己安全感,反而能更纯粹地享受被爱。
(3)区分事实和灾难化想象
当你产生“TA肯定不爱我了”这类念头时,问问自己:
有什么具体证据?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解释?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应对吗?
这样容易避免把自己的焦虑无限放大,让自己一直陷在糟糕的情绪中。
健康的爱不是谁拯救谁,而是两个人相互陪伴、相互照亮。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自己经常会做出破坏亲密关系的行为,但又无法控制自己,可以让老师会教你方法,陪你一起改变。
↓扫码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烦恼↓
♡ 最后,柠檬想说 ♡
如果此刻的你有一些烦恼无法解决,或有一些困扰等待解答,可以考虑柠檬心理,我们会为你提供适合你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里的心理咨询师,都拥有20年的咨询经验,擅长不同方向,拥有不同的咨询风格,可与你进行线上/线下1对1心理咨询服务,他们专业、诚挚,且已经准备好。
来源:柠檬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