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虽语言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意境。他的作者是年仅11岁的王阳明,诗的意思是当你离山很近,离月亮很远时,便觉得月亮很小,山很大,但如果你的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只是山很高,月亮更为
优秀视频作品
《解忧杂货店》
最美阅读照片+微感言作品
《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优秀征文作品
《心有所向 方能致远》
心有所向方能致远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虽语言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意境。他的作者是年仅11岁的王阳明,诗的意思是当你离山很近,离月亮很远时,便觉得月亮很小,山很大,但如果你的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只是山很高,月亮更为广阔。11岁就能写出如此豪迈的诗句,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怀着敬仰之心走进了伟人《王阳明传》。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在深入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梁启超先生说他是中国两个半圣人中的一个,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全能冠军”,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真心实意把他当做精神导师的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宋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是他忠实的拥戴者。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文郡,因崇尚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而更名为陶行知。
王阳明一生坎坷,但他从不放弃成为圣贤之人的远大志向。在他12岁时他就提出读书的目的不是考取功名做大官,而是“读书做圣贤”的远大志向。为了成为圣贤之人,他刻苦钻研道学、佛学、朱熹理学、学习兵法、经略四方,先后发生了“格竹子吐血、私出居庸关学习骑射、新婚之夜失踪”等奇事。后来考取功名后,为人正直,当时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宦官刘瑾为首的“八虎”的带动下,荒淫无度,朝中元老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处罚“八虎”,而正德皇帝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吃喝玩乐,选择了处罚上书的老臣,保护“八虎”。为了明哲保身,所有的大臣们都噤若寒蝉,在如此恶劣的政治背景下王阳明依然选择再次劝谏皇帝而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当众廷杖,下大狱后流放贵州龙场驿站,在条件恶劣、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贵州他乐观度日,苦苦思索圣人之道,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学思想。即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能知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随即知行合一的思想出世,“知”不是知道的“知”而是指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变得格外清晰了,意思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七年后,他被派到南赣去剿匪,他用“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用一年半的时间扫除了数十年的巨寇。正德14年,他在赶往福建的途中听闻宁王朱宸濠要造反,他完全可以不去管,但他的良知告诉他,任何兵变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为此,他毅然停下脚步,用35 天的时间仅用万余草莽之兵利用几封家书、一场火攻破除了宁王十多万的强寇。后遭奸人暗算,他将功劳让给宦官张永,告老还乡,四处讲学,并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思想。晚年凭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强大力量扫清了困扰明朝政府多年的两广少数民族的战乱。年仅57岁的他在返家途中病死,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豪言壮语。他的一生坎坷多难,但他成为圣贤、一心为民的志向始终没变。
读这本书时,正值我患脑瘤切除手术后瘫痪在床的艰难时刻,品完他的人生经历,我深感震撼,真正理解了道德经所说“死而不僵者寿”的含义。也正是书中阳明先生的力量支撑着我克服一切困难,战胜病魔站了起来,创造了奇迹。生在盛世的我们,更应该洗涤内心,时刻以良知考量自己。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干的都是良心活,没有人时刻去监督我们是否做好了每个细节,只要我们时刻问问自己的良知,是否违背了师德要求,是否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并能做到知行合一,向着圣贤之道前行,那么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大先生”;生活中的每个人只要能向阳明先生一样有崇高的品质,不为权利、金钱、私欲所动,破“心中之贼”,努力做到“行有所致、欲有所至,向内求、向外修、向前行,万事尽心尽力,有则锦上添花,无则顺其自然”,相信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净化自己、不做世俗的奴隶、以自己的方式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来源:王者陈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