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沈巍在昆山花桥的露天草庐,安然立足,延续了昨天首日的平和,虽早上曾经一度盛传受到驱赶,但有惊无险,一天运作下来,可以宣告这一立足点,暂时无恙。
9月12日,沈巍在昆山花桥的露天草庐,安然立足,延续了昨天首日的平和,虽早上曾经一度盛传受到驱赶,但有惊无险,一天运作下来,可以宣告这一立足点,暂时无恙。
所以,沈巍对一天来的平安无事尚感满意,在当天的书画作业完成之后,他再次提及要感谢昆山花桥,并说:过去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要说“上有鹊桥,下有花桥。”
但沈巍的话中,仍留下了一丝隐忧,他说,这个锅什么时候砸,大概要到春节前后,那时候基本上人就回家了,砸了也无所谓了。如果这里砸了,那就移到天堂,再不行的话,最好买一条船,到河里去。
在沈巍的计划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厄运,未来的露天草庐,始终必须是露天的,没有一个可能是在封闭的人为空间里。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锻造的未来期许。
沈巍从昆山花桥对自己的认定中萌生出的最大的感谢,是花桥没有纠结他是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存在就是合理的可能性,予以包容地对待。
沈巍分析了昆山花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与两个原因有关:
一是昆山是中国百强县榜首,和上海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思想比较开放。
二是花桥在昆山也是排名第一名,中国有地铁的乡镇很少,但花桥能够同时有地铁通上海与苏州,交通发达,包容性强。
沈巍不仅是一个现实里不断书写着自我的人,他同时也在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书写的形象,而我们只要回溯一下,就是沈巍在文字表达中,他始终是一个被用各种朦胧与清晰的汉语语词,打造出来的正能量的形象。
下面,我们趁沈巍的新定居点初步安稳下来的空闲,看看沈巍在诗人的笔下,是如何被发掘出他的内涵与精神的。
下面这首《一位捡垃圾的沈巍先生》,摘自万圣兴著的《诗动心弦》(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
不疯不癫,理智清晰超前
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教化粉丝慈悲从善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怪异举止蹭热了“网红”的脸面
不迟不疾的传授,戏谑了传播知识的大先生
知行合一,践而行之,将垃圾分类理念大街小巷弥覆周遍
今日世眼视察:有一位面容姣好的粉丝女子依偎在其身边
好一个沈巍哟,因缘际会,你老弟,艳福不浅
女子神秘莫测,嫣然一笑,声色不变
沈巍与女子皆令得道,点燃了前世今生爱情的火焰
形成了阿拉上海滩头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是耶非耶?无需分辨,一切源于初心慈悲的本能
广长舌相的议论纷纷,亦撼不动网络记者推波助澜的德性使然
慈心不杀,就是万幸;无违无失,就是不乱
身处喧嚣闹市的沈巍哟
功名不可即得,亦不可逆转
行业果报,莫不闻者,顺其自然
写于2019年3月25日晚
这首描摹沈巍第一次爆火的诗歌,对沈巍的定性可谓是相当之高。说他“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教化粉丝慈悲从善”,肯定了沈巍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一面;而“知行合一,践而行之,将垃圾分类理念大街小巷弥覆周遍”这一诗句,将沈巍的每日雷打不动的从事垃圾分类的举动,上升到实践的层面予以褒扬,基本廓清了纠缠在他身上的最大的所谓争议。
而诗中提及他当年的疑似的爱情绯色,“形成了阿拉上海滩头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直接把沈巍拉到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了价值认定,而有意味的是,沈巍积极筹备的法国行,可以说是把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地拉到世界的舞台上去撞一回浪漫主义的腰。
下面这首《流浪大师》摘自赵鲲著的《未定之秋》(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7月版):
题注:2019年,上海的一个靠捡垃圾、宣扬垃圾分类、读书颇多的流浪汉沈巍,在网络上爆红,被一些网友称为“流浪大师”。
一个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人
一个与垃圾为伍,用“德不配位”
一词惊悚了大众的人
一个有胡子、有故事的干净的人
一个站在殿堂对面的人
一个从冷风中过来的人
一个孤独的热闹的网络时代楚狂接舆般的人
一个被戏中戏的幕灯照耀的人
一个每天像喝水一样吃书的人
噢——大师,这不无尴尬的词语
像黄浦江里的鳗鱼,心事重重地
凝望着上市公司的霓虹
2019.7.6
这首诗罗列了沈巍身上映射的各种反差,但基调上是肯定了他出入在垃圾堆中的心灵的干净,诗中写道“一个有胡子、有故事的干净的人”,可以说把沈巍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作了诗意的界定。
下面这首《花儿》摘自米成洲著的《在一首诗里张扬》(作家出版社,2020年8版):
花儿
看不透花里的火
花儿只管一瓣一瓣地飘落
雨儿,急等热风
火灭了,只盼来年
总在街头巷尾听故事
拾荒者的哲学是捡垃圾
正常人研究哲学
不正常的人放下尊严琢磨正常人
春天像个孩子摇头摆尾
花儿想哭又想笑
纸包不住火,有时
在黑暗中,却能包住
这世界,“钱,你们尽管赚,赚够了
把我的尊严还给我!”【注:摘自沈巍诗句】
要花儿的人,不知其果
多少人赚钱要花
多少拾荒者捡着垃圾唱着流浪歌
花开花落
错位的视觉
前进倒退都是活着
有几人感性地走着理性地活着?
2019年3月26日
这首诗里,引用了沈巍的诗句:“钱,你们尽管赚,赚够了/把我的尊严还给我!”所以,和县文旅在邀请沈巍出行和县的时候,称沈巍为“行吟诗人”,可以说定位精准,后来在发布新闻的时候,称沈巍为“博学行者”,稍有改变,可以看出,“和县文旅”在对沈巍的身份定位的时候,是相当动了一番脑筋的。
下面的组诗《致流浪大师及其追随者》摘自雍也著的《血脉中的驿路》(团结出版社,2019年12月版)一书:
闪烁
你暗夜中闪烁的目光
是陪伴和抚慰它们的星星
让低于泥土的垃圾
获得了尊严
与你一同流浪的书籍和思考
让你的肮脏和破烂闪闪发光
你残缺破损而又安然自处的人生
像哥窑瓷器的裂纹
惊艳了我们麻木的
目光和神经
让这个打着哈欠的世界
平添了一丝兴奋
那在臭气熏天的垃圾中
保留的一股清气
或可滋润一粒天空?
此诗对沈巍的评价相当之高,“让低于泥土的垃圾/获得了尊严”可以作为沈巍半夜三点即起整理垃圾的主题词,结尾称沈巍“保留的一股清气/或可滋润一粒天空”,正可以视着今日沈巍为什么能够引动社会关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身上有一股不同寻常的“清气”,在诗人的想象中,这种清气“或可滋润一粒天空”,很多追随沈巍的粉丝,正是看中沈巍身上的这种教化功能。沈巍的正能量意义,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分享
你们架起长枪短炮
成群结队嚎叫着
围猎一个流浪者拾荒者
你们心里面捏着鼻孔
嘴里憋着气息
簇拥着他肮脏破烂的衣履和不断散发的臭味
你们搔首弄姿地在他面前
作出各种媚人的表情
摆出各种撩人的造型
你们故作多情地
传扬他追捧他崇拜他
甚至东施效颦模仿他
一脸陶醉神往表示要嫁给他
其实是像秃鹫和鬣狗
争抢腐肉一般
分享这个活人的光环
这是诗人针对第一次爆火时对追随主播的讽刺性吟咏,结合现在第二次爆火的场景,可谓是完全复制了2019年爆火时的相同操作,这首诗依然不失其尖锐性与尖刻性。
照见
你们蜂拥而至
几乎像圣徒追逐耶稣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
他们心中装满虔敬
你们心中装满流量
你们的手机和相机
像吃了春药一样兴奋
它们照出的是
“流浪大师”的
学识才华和魅力
照见的也是你们的
面目与灵魂
你们掀起的声浪撩开了
这个时代的底裤
让人们惊呼
哦哟!你看这个
丰满而苍白
有趣而无聊
实在而轻薄的肉身
这首诗同样讽刺了散装主播的种种嘴脸。相对而言,沈巍对这些主播要宽容得多,愿意奉陪着他们一天一天地进行下去,还主动为他们喊麦吆喝,这可以说是沈巍对互联网的生存可能性的有益探索的一部分。
下面这首诗《让我想起了阶耳兄》摘自曹技著的《一棵不开花的树》(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沈兄,沈兄
喊你一声沈兄
并不是因为你是个博学的网红
只是因为你比我年长,姑且
喊你一声沈兄
时光的血痂再一次被撕裂
流出发臭的脓血
引诱得苍蝇在四周一个劲地
发出得意的嗡嗡声
年轮丢失,世风沉沦
早已忘记了当年初心
我有个患抑郁症的家舅
和你一样发型、一样的造型
是否有一天也会成为网络红人
别人喊你“流浪大师”,其实
你并不算是流浪的人
你只是在周围的垃圾点流浪
你并没有走出你栖居的城
就像我的家舅,都没有走不出村
网络只是在密谋“流浪” “大师”等词藻
但隐隐约约泄露最隐秘的无知、无畏
我无法兴奋,也无法愤怒
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大胡子的教授
哦,我满腹经纶的阶尔兄
哦,我琴心剑胆的阶尔兄
在这个春天里,一定要约个时间
前往你家楼下的小酒馆门口
支个小饭桌,落英缤纷里
与你大口大口地喝着酒
美美地醉一场春
从多位诗人的诗歌中,均对沈巍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肯定。我们可以看到:一是他的垃圾整理理念,启迪着世界;二是他有一颗纯净的心,给世界传布着真善美;三是在流浪中能执着于学习与思考,已经超过了常人。
可以说,诗歌中的沈巍形象符号,能够直接引用到各地文旅涉及沈巍参与活动的宣传导语中。诗歌作者没有那种削足适履的成见,直接单刀直入地挖掘出了沈巍的价值与意义,并把它们高高举起,照耀了诗歌的天空。
这种诗歌界把沈巍的内涵与精神引为同道,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沈巍能够如数家珍地纵论文化史上的前辈诗人,并对他们的诗味人生与诗意发现有着独到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原因。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