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亦代临终前的遗嘱:把我跟原配合葬,妻子:陪你12年还是不如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0:45 2

摘要:1993年秋,黄宗英离开上海,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冯亦代。这一年,黄宗英68岁,冯亦代80岁。这对老人互相陪伴着彼此走过了十多年时光。

1993年秋,黄宗英离开上海,来到了北京,嫁给了冯亦代。这一年,黄宗英68岁,冯亦代80岁。这对老人互相陪伴着彼此走过了十多年时光。

著名作家袁鹰还曾写下一首打油诗,祝贺两人结婚:

“白发映红颜,小妹成二嫂,静静港湾里,归隐书林好。”

在两人正式结婚的前一年,远在上海和北京的他们便通过书信往来,而感情也在这一来一往的信件中日益升温。信中,他们互相称对方为“二哥”和“小妹”。

原本冯亦代对这段黄昏恋充满了犹豫,主要是他当时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住院。他不想拖累黄宗英。但没想到的是,黄宗英主动给他写信“催婚”,自称“艺痴魂魄相扰的半残人”。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1999年,冯亦代生病住院,病情发展一度让他说话、写字都变得困难起来。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与黄宗英书信往来。

同年夏天,冯亦代在家中养病,黄宗英也住进了上海的一家医院。在黄宗英生日到来之前,冯亦代给她写信,希望她能够回北京相聚。

黄宗英收到信后,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冯亦代“写一封长信”。

后来,黄宗英才向外界透露了这样做的原因,

“当时二哥说话和写字的能力都不行,我逼着他写,写得长一些,康复得不就更快一些嘛。”

短短一句话,却流露出了她浓郁的感情和意趣。

当天晚上,冯亦代便开始提笔写信,因为写字困难,一直写到下午两点,他才完成了这封歪歪扭扭的长信。

后来,黄宗英拿着这封信开始了“破译”,一边看,一边时不时地问一旁的冯亦代“这写的是什么字?”每当这时候,冯亦代就认真地看一会儿,然后又冲着她摇摇头。

黄宗英见状,便撒娇地说道:“明明是你说要读给我听的……”

但冯亦代看了半天,还是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这时,他便装作嫌弃的样子,笑话道:“天书”,仿佛黄宗英手里的这封信是别人写的一样。

黄宗英和冯亦代早在抗日战争年代就已经相识,两人都是浙江人。在重庆的时候,黄宗英的丈夫赵丹与冯亦代是好友,赵丹和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称冯亦代“二哥”。于是,黄宗英也随他们叫冯亦代“二哥”。

新中国成立后,因各自忙于事业,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历了丧偶之痛的两人在一次聚会上再次相遇,并在此后走近彼此。黄宗英曾用一句话形容过自己的这两段婚姻:

“赵丹是高山,冯亦代是大海,嫁完了高山,我只能嫁大海了。”

黄宗英和冯亦代的婚姻还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黄宗英曾向哥哥写信表明自己想要与冯亦代结婚的想法,哥哥收到来信后,十分赞同。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对她的选择提出了不同意见,大家虽然不反对她再婚,但因为冯亦代年龄比她大一轮,不免担心她会劳累。

对此,黄宗英则幸福地表示:“正好我比他年轻,他又没人照顾,所以我来照顾他最合适。”

就这样,黄宗英住到了冯亦代位于北京的一所小房间里。在两人的书房里,有一幕特别的画面。那就是墙上一边挂着冯亦代和已故原配郑安娜的合影,另一边又挂着黄宗英和已故丈夫赵丹的合影。

尽管在外人眼中,对这一幕充满了不解,但两位当事人却十分坦然,并理解彼此。对他们来说,过去的时光同样值得留念和追忆。

黄宗英虽然年近70,但冯亦代说起她来,直言“她有17岁的脾气”,几个字便感受到了冯亦代对黄宗英的深情爱意。同样,黄宗英也十分欣赏冯亦代的为人和学识,她用“和美宁静”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这段婚姻生活。可见两人对彼此都很满意。

冯亦代曾说:

“与黄宗英在一起的每一年,都能抵上十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对恩爱夫妻,却在病重交代遗言时,留下了令人震惊的话。

2005年,冯亦代病重住院,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期间,黄宗英一直守候在他身边,鼓励他好好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

然而,或许是预感到自己已经走入生命尽头,冯亦代握着黄宗英的手,用虚弱的声音说道:

“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你。”

黄宗英听到这句话后,意识到他可能时日无多了,当即忍不住流下泪来。

这时,冯亦代又接着说道:“等我死后,能不能把我跟她葬在一起?”

黄宗英愣在原地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她哽咽地问道:“我陪了你12年,还是不如她吗?”

冯亦代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缓缓闭上了眼睛。黄宗英则擦了擦眼泪,对他说道:“可以,我答应你。把你跟她葬在一起。”

后来,朋友在问起黄宗英这个问题时,她早已看开了这个问题,并笑着说道:

“爱情里哪有对错,他爱过她,也爱过我。我选择了陈璇,也是为了让自己无愧于心。”

这个“她”其实就是冯亦代的原配夫人郑安娜。

冯亦代和郑安娜相识于上海的沪江大学,郑安娜在表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时,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和姣好的外貌,立即吸引了台下冯亦代的目光。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冯亦代被派往香港,两人由此两地分别。独自一人在香港的冯亦代饱受孤单生活之苦,他对郑安娜更加思念。于是,冯亦代给郑安娜写了一封信,请她立即来香港结婚。

1939年6月3日,两人在香港大酒店举行了婚礼。婚后,冯亦代开展文学工作,郑安娜就帮他校对、翻译,还以读者的视角,为他的文章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1941年,冯亦代来到香港任职,再次与家人分居两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郑安娜才辗转来到了重庆,一家人终于再度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冯亦代做起了翻译、出版工作,郑安娜则担任了全国总工会国际部的翻译。忙碌的工作让两人经常聚少离多,但他们的感情却丝毫不受影响。

1957年,冯亦代处境困难,为了不牵连郑安娜和家人,他考虑了离婚。没想到,这遭到了郑安娜的断然拒绝,郑安娜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能在一切逆流中紧握住你的同伴的手,那才是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感情。”

两人陪伴彼此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光。

1982年,冯亦代患上脑血栓,生活一度不能自理,郑安娜精心照顾着他的生活,还帮助他查找资料、审核、修改文章等。

1991年,郑安娜因突发脑溢血突然离世,这给冯亦代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于是,冯亦代在临终前,还是决定与曾经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安娜合葬,而这一决定也得到了黄宗英的理解。

参考资料:光明网、文萃报·周五版2023年44期、《海南日报》、现代妇女2018年3期、环球人物2017年22期、金秋2019年12期

来源:百年人物志

相关推荐